第8章 ‘罔議’國運 7、8
字數:3358 加入書籤
第五章‘罔議’國運7、8
(7)
第二天,兩嫲孫又繼續開講。
嫲嫲說:“昨日講到那本書,一直是皇家‘寶’物,民間隻有賴大師徒弟後人分別持有,但不知為何,這消息還是在世間傳開了,也就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版本。
我們手上的這本,也是眾多版本中的一種,而且隻是對這本書上半部的講述,下半部全是‘道聽途說’,內容是否可信,這裏我們暫且不說,隻是關於那由皇家保存的一本,後來的下落也是蹤影全無。
經專家推斷,這本書按常理在元朝時就已經失傳,理由是宋朝最後的一位皇帝趙昺因為年少,他也隻是從父親口中得悉此書。
另外,因為當時的中原人認為元朝可汗是‘胡人’,非我漢人‘族類’,所以趙氏皇室絕無道理會將這本書雙手奉‘送’給元朝皇帝的。
退一步講,若宋朝當真的將這本書放在‘宮殿’內被元兵查抄出來,之後也是按正常交接,一朝一代傳下來,也理應存在於清室最後一位帝皇手中,但現在不見了,就極有可能最早是在宋元交替時就流失了,最晚是在民國初期流失。
因為,據當時了解情況的人士稱:當年,前清皇室離開紫禁城時,從皇宮帶出上百箱的國寶,在經過天津時,存放在當地的靜園,準備隨後伺機運到了東北,但在這滯留期間,清室的物件失竊甚多。
到了1945年8月8日,前蘇聯紅軍出兵東北,8月11日,當時‘滿州國’的傀儡前清皇室,從偽皇宮那座專門放置從北京帶到東北的珍貴文物的“小白樓”,從中取出了57箱他認為最為寶貴的文物,匆匆忙忙逃往臨江大栗子避難。
倉皇間,在逃經沈陽機場時,被逼近的蘇軍嚇得驚惶失措,又考慮到這次避難不知要在東北的荒原上待多久,為了保證在路上活命的需要,還是多帶‘盤纏’和生活必需品為好,所以,前清皇室主要成員就在把這幾十箱文物暫時置放在機場倉庫,僅帶一皮包珠寶,並暗中吩咐心腹帶走唯一一件文物,這就是《清明上河圖》。
之後,又因擔心坐飛機不安全,就改為坐火車。一路上,還以為《清明上河圖》是由心腹隨身帶著,直到被蘇軍扣押時,才發現心腹帶出來的是另外一件物件,前清皇室主要成員得悉後,不僅不生氣,反而很欣慰地仰天感歎:萬幸萬幸,天佑中華。
直到1949年7月,在沈陽機場的清理工作中,一位專家在無意中,竟發現《清明上河圖》就存放在沈陽機場倉庫。當時,該專家立即報告北京,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明上河圖》才正式被北京國家博物館收藏,並成為鎮館之寶。
那麽,當時前清皇室主要成員帶在身邊的文物是什麽呢?原來,這是幾張‘照片’。
因為前清皇室主要成員交帶心腹時,隻是簡單地說了兩個字:圖,圖。意思是指《清明上河圖》,而這位心腹卻誤以為‘圖’是指前清皇室主要成員放在臥室秘不示人、卻又日夜揣摩的這幾張照片。
前清皇室主要成員當年被蘇軍扣押時,這些照片並沒引起蘇軍過多的關注,而前清皇室主要成員又堅稱這是一件私人物件,所以,蘇軍並未予以沒收,審查後發還前清皇室主要成員。
那麽,這是些什麽照片來的呢?原來這幾張照片拍的是一本‘書’的照片。而這本書所記載的,就是前麵說到那位賴大師徒弟的遺言,隻不過是這本書的下半部,是用早就失傳的‘東巴文’來記載的。我們知道,‘東巴文’是圖形文字,所以,這幅照片從表麵上看,就是一些‘圖畫’的照片,如不說明,誰也不會打它的主意。
當年,民國政府‘請’前清皇室主要成員‘搬’出紫禁城,赴東北的前夜,前清皇室主要成員擔心此行往滿洲千裏迢迢,路上難免有閃失,就專門拍了該書的首頁和後麵幾頁的主要內容,以防不測。
果然,在前清皇室主要成員一行人在天津暫居的那段時間,隨行的物品出現過多次被盜或遺失的情況。這本書,連同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係唯一的一枚帝後玉璽‘皇後之璽’等一批國寶也在天津時不知所蹤的,前清皇室主要成員等人當時還以為這些東西可能是放在其它的箱子裏,準備到了滿州安定下來後再好好找一找。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就是這本書所記載的內容均隻是要點,賴大師徒弟又故意寫得無頭無尾,未經指點,外人是不知所以然的,況且在關鍵地方用的又是‘東巴文’,因此就算流失在外,估計三幾百年內,也鮮有人能察覺出其中奧妙。”
(8)
嫲嫲接著說:“直到50多年後的1968年,陝西鹹陽一位13歲的少年,在放學回家途中,在渠邊發現一枚發光的白色小石頭,他就撿了起來,回家後他將石頭交給了父親。他父親看著這個高2厘米,邊長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上麵刻有‘皇後之璽’四個篆體字的玉石印章,立即意識到這是一件不同尋常的文物,就立即與孩子一道,將它送到國家文物部門。
專家們對那對父子送來的文物十分重視,他們先後查閱了許多古代文獻,發現《漢官舊儀》上記載有:“皇後玉璽,文與帝同。皇後之璽,金螭虎紐。”而‘皇後之璽’的發現地在呂後與劉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約一公裏的陵園之內,其形製、式樣、印文內容及字數均與文獻所載相符,經研究、鑒定,當為呂後之印璽無疑,是國寶級文物。現在這枚國寶文物就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成為重要的鎮館之寶。
‘皇後之璽’的出現,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同時也讓聽過那本書的傳聞的人的關注,因為他們根據傳聞認為:當年那本書就是和清宮中‘皇後之璽’等一批寶物同時失蹤的,既然此璽已尋獲,那麽‘書’也可能會‘重現’人間。
可此時,一直關心此書下落的前清皇室主要成員卻已辭世了。
之前,前清皇室主要成員已經獲得政府‘’,成為一個共和國公民,並任職於文史部門。所以,他曾想依托文史部門,來尋找那本書的線索。隻可惜,當時他內心還恪守‘非天命之子不可傳’的祖訓,且又天性謹慎,怕這事說出來會被批評宣傳‘封建迷信’,所以就始終沒有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明示於外人,這樣,尋找到這本書的機會就可想而知了。
直到前清皇室主要成員百年歸老,這本書仍然是蹤影全無,而書中所涉的天機,同樣也是不為世人所知”
嫲嫲最後告訴孫女:“如果現在有人找到這本書,對了解我們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運勢’,及避免各種‘不測’,應該是會有幫助的。”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