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令人緬懷的徐離老伯 3、4
字數:4943 加入書籤
第七章令人緬懷的徐離老伯3、4
(3)
大廚師陳伯,是中國觀東省順德鳳城人,現在已年近七十。他確實是一個餐廳全才,樣樣都使得。從三十歲出頭來到加拿大,至今已有三十多年。
在一次偶遇中,陳伯與威倫的父親相識,兩人因性情相近一見如故,之後就和威倫的父親一起開了這個中餐館。
當時他們兩人商定,由威倫父親具名出資,負責大堂,占股51;廚房事務由陳伯打理,占股49。
多年來,兩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從來沒什麽矛盾。
而餐廳的生意,從開張那天起,就一直是紅紅火火,從未清淡過。雖然餐廳價格偏高,但仍然客似雲來,僅是熟客,就已經做不過來,如果不提前訂座,是很難在此就餐的。
所以,在當地不少人都知道這個名叫‘鳳城酒家’的中餐館,如果被人邀請到這個餐館吃飯,是很有麵子的事。有的人甚至將這個餐館當作‘地標’,如果要約人到什麽地方,就說:在‘鳳城酒家’旁邊的什麽什麽地方見。一說就明白,肯定沒錯。
而且‘鳳城廚師,名不虛傳’這句話,竟然被當地譯成英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句俚語。
話說大廚師在向眾人解釋清楚‘徐離’這個姓氏後,就側著頭問陶卓然:“卓然兄台說這位‘徐離’是你不熟悉的朋友,此話怎講?”
陶卓然神情黯然地歎了口氣說:“不就是那次車禍,我救出的一位老人家,他就是姓‘徐離’的。”
接著,陶卓然將當時的那場慘烈的經過複述了一遍。
在複述中,他沒提老人家的那個小包包。
當聽到陶卓然說那位老人家到最後還是撒手而去,大家都臉露悲慽,老板威倫還習慣性地在胸前劃了個十字。
大廚師問:“那位老人家多大年紀了?”
陶卓然答:“約摸七十歲吧,我沒把握。”
他有什麽特征沒有?”大廚師問。
他的身材不高,人較清瘦,聽口音似是‘五邑’人。”陶卓然回答。
哦……五邑人?”大廚師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又問:“他的眉毛是不是一邊有,一邊沒有?”
是啊,我當時還以為他是在車禍後被刮去的呢。”陶卓然回答。
額頭上有沒有半塊巴掌大的紅斑?”大廚師問。
有啊,可能是車禍中碰到那裏吧。”陶卓然回答。
啊……”大廚師長歎一聲,跌坐在椅子上,他喃喃地說“是他,肯定是他,唉,可惜啊可惜,自此真是‘塵歸塵,土歸土’囉……”
眾人都覺得奇怪,紛紛問大廚師是不是認識他。
陶卓然因為手上有那位老人家的一個小包包,也一直想將它交給他的家人,卻苦於毫無線索,聽大廚師的這聲歎息,他立即感到有一線希望了,他焦急地看著大廚師,等著他的下文。
大廚師環顧眾人,停一會,他問:“你們想不想聽‘古仔’?”
眾人齊說:“想啊。。”
那誰負責請我吃宵夜啊?”
我嚟啦。。”威倫主動應承。
這才像個老板。”大廚師欣然點頭,眾人也一起歡呼鼓掌。
接下來,大廚師陳伯講出了三十多年前的往事:
二十多年前,我是從中國觀東省順德以技術移民申請過來的。那時候,技術移民的人不多。當時我年屆四十,是中國觀東省的一個特級廚師。
在一次國內的外事接待的宴會上,因為我和同事各人做的幾個‘撚手菜’得到賓客的高度讚賞。
宴會結束時,外賓要求與我們這些廚師合影,我這才知道宴請的貴賓就是現在‘敝國’當時的駐華大使。
這位大使對我們出品的中西餐水平讚不絕口,又問我們想不想到加拿大。聽到他這樣問,我們都不知怎樣回答才好。
因為,在那個時候,出國及有海外關係的事情都還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
正在大家躊躇之際,國內那位陪同的領導笑著對我們說:大家別擔心,怎麽想的就怎麽說。現在我們搞改革開放了,我們不僅僅要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也同時也要把我們的‘好嘢’介紹出去,‘粵菜’是中國名菜嘛,你們都是名廚,有資格,也有責任把我們的名菜‘傳’出去,將粵菜變作‘名片’,讓世界各國的人民和朋友了解和認識我們國家的悠久曆史和精湛的烹飪技術,宏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就這樣,我就在單位的鼓勵下,申請技術移民來加拿大。”
(4)
大廚師接著說:“剛到埠,人生地不熟,英語水平又不行,所以一開始隻能在唐人街那裏留連。
大概過一個多月,同來的五個人,有三個到西人開的餐廳工作,我卻沒有去應聘,原因是我想自己搞個中餐館,將中國的餐飲文化介紹給本地人。但苦於手上沒多少銀兩,隻好先積累資金再說。
於是我和另外一個廚師就在一個大型超市旁邊,租了個小攤位,專做我們鳳城小食‘雲呑’和‘和味牛腩’。
你們別小看‘地攤’生意,當時我們生意非常好,每天都做到手軟。後來,有個不認識的人建議我們就地取材和結合當地人的品味,多做一味‘炭燒北極貝’。
結果,‘地攤’生意更是蒸蒸日上,我們很快就積累了第一桶金。原計劃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後,就開一間中餐館的,但我的那位拍檔突然接到美國親戚的來電,說他在美國的叔公病重,要他立即過去準備承接遺產,結果,我們隻好停業。”
說到此,大廚師停下來啜了口茶。這時,旁邊的人在議論說:“嘩,這樣就‘執咗’,太可惜了”。也有人說:“那個師傅也是的,有錢不賺,去接什麽遺產啊,美國那邊有‘好事’也不會輪到他啦。。”
大廚師聽到他們的議論,瞪了他們一眼,說:“你們知道什麽啊,我的那位‘拍檔’可是正宗的觀東五邑人,他的家族在五邑當地可是響當當的大族。他的叔公在開平的‘碉樓’非常‘威水’,聽說現在當地的政府正在將他們的‘碉樓’和其它的十多座有特色的‘碉樓’組合起來,經向聯合國申報,已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呢,你說,這樣的家族的遺產有‘料’、還是沒‘料’?”
大廚師接著說:“話再說回來,當時我的‘拍檔’去美國後,我一個人隻好另租了一個小一點的攤位繼續做。
由於做‘雲呑’這類小食太花功夫,我就想到了那個人的建議,改為專做炭燒食品。結果,生意同樣很好,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就是我的調味做得好。
過了一段時候,當初那位給建議我的人又再次光臨我的攤位,他笑吟吟地對我說:老板,恭喜發財。。
我見是他,十分高興,立即結束當天的生意,拉著他要到附近的中餐廳請他吃飯。但這位仁兄卻連連擺手說:若有可能,倒非常想認真地嚐嚐我的中式燒烤。
聽他這樣說,我十分高興,我馬上把他請到我住的地方,擺開‘架撐’,專門為他變著花樣燒了不少的食品給他嚐。
當天,我們邊吃邊談,一直聊到深夜。從這時候起,我們成了莫逆之交。
在後來的交往中,我慢慢了解到:他複姓‘徐離’,單名‘塵’。平時朋友都叫他“阿塵”,不了解內情的人就以為他姓“陳”,因為在觀東的‘白話’中,‘塵’和‘陳’的發音是很相似的,久而久之,他的複姓‘徐離’就反而不為外人所知了。
阿塵是是中國觀東省‘五邑’中的台山人,還在‘丫丫仔’的時候,就隨父母從台山到香港繼承遺產,之後再移民美國,住在西雅圖。安頓下來後,他們一家與當地華人來往不多,所以就基本沒人知道阿塵一家背景。直到阿塵長大成人,他們一家在當地的熟人加起來也隻不過十個八個。
阿塵是從小在當地的學校讀書,一直讀到碩士畢業。畢業之後在當地一家數學分析研究所工作。
阿塵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師,母親是一位教師。
據阿塵說,他母親的家族很大,是大陸西南地區‘赫赫有名’的官宦和書香世家,祖上的太公、曾太公及累世的曾曾曾太公中,有多位分別在唐宋元明清曆朝及民國政府的政界、商界、軍界都是有名的人物,具體是那幾位,阿塵從未曾提起過,我幾次問他,他也沒告訴我,反正是很‘神秘’的。為了嫁給阿塵的父親,她母親當時未經父親大人同意,是偷偷‘溜’出家門的,所以在結婚後就很少與娘家人聯係了。”
各位朋友快來圍觀。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