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阿球脫險(4)
字數:5143 加入書籤
阿球脫險(4)
阿球也在抬頭驚奇地看著那個掄水桶的人,不知他玩什麽花樣。突然聽老伯這樣說,一下子還反應不過來,無端地叫自己‘小心’!是什麽意思嘛?
阿球回頭見老伯啟動艇機後,又急著將艇舵往外擺,那神情十分忙亂。再看看船上的那個人,隻見他將水桶越掄越快……突然,這人將水桶往小艇一甩,那水桶就像飛鏢一樣,向小艇擲了過來。
阿球見了大驚,‘啊……’的一聲,很自然地摸著腦袋,把腰像貓一樣地拱了起來。
阿球看到那水桶就像‘炮彈’一樣砸了下來,好在老伯有先見之明,在啟動艇機後,又及時地掰了一下舵。因此,那水桶在艇舷不到一米的地方落下,將海水濺到阿球一身都是。
阿球當場‘嘩’的驚呼,縮著頭拍拍胸口,慶幸這桶水沒砸到自己。
老伯見狀‘哈哈’大笑,抬頭高聲哂笑那個人:“無鬼用,無啲準頭!”然後就駕著艇趕快離開了。
離開這船時,阿球還清楚地聽到那人衝著小艇揮著手,笑嘿嘿地喊:“老人家你有本事就別走啊……”老伯也不理他,駕著艇笑嗬嗬地繼續往前開。
阿球拍打著被海水濺濕的衣服,問:“阿伯:你跟他們很熟的嗎?”
老伯點點頭,笑吟吟地說:“他們穿開襠褲的時候就認識……”
阿球想了想又好像不好意思地問:“阿伯,到現在還沒請教你老人家怎麽稱呼和貴庚呢,真是失禮了。”
‘嗬嗬……’老伯聽了就笑了起來,說:“那有什麽,你就叫我阿伯就行了。”
阿球見老伯這樣說,就繼續問:“我聽他們尊稱你是‘鱔王叔’?”
這是幾十年前,他們的爺爺那輩的人給我起的綽號,若按禮數,他們全都應該叫我做‘叔公’!”老伯回答道。
啊……阿伯你的年紀不大啊,輩份這麽高?”阿球半驚奇、半恭維地說。
老人家我今年七十有八啦,還不能當‘叔公’?”老伯語含自豪地反問。
啊……”阿球非常驚訝,不禁‘啊’了一聲,心想:老伯身體魁梧,紅光滿臉,聲若洪鍾。舉手投足間,顯得腰板硬朗,動作敏捷,怎麽看都不到六十,而他卻說自己年近八十,真是不可思議。
老伯見阿球張口結舌的神情,也感開心,打趣地問:“想不到吧?”
是啊,我還以為阿伯你頂多就是六十出頭呢。”阿球承認,又開玩笑地問:“那我也跟他們叫你‘叔公’吧?”
‘嗬嗬……’老伯大笑,說:“好、好、好,有你這麽個醒目、兼有福氣的後生哥做侄孫,還不算掉我架。而且侄孫你的眼光比很多人要好,他們說我不到六十呢。”
阿球見老伯不拒絕自己叫他叔公,也覺開心。但聽到他老人家後麵說的那話,不知是表揚他呢,還是哂自己,就訕訕地笑了笑,換個話題:“那叔公我問你,剛才他們叫你‘鱔王叔’,叔公你老人家是養鱔的嗎?”
不是,我是專門捉鱔的。”老伯回答道。
捉鱔?”阿球奇怪了,因為在海裏捉鱔不大容易,那東西凶猛得狠,是海裏的十大惡棍之一,分分鍾會把人的指頭咬掉的,而在艇上又不見有什麽專門工具,叔公是如何捉的呢?
老伯見阿球這副神情,就讓他打開放那個桶的蓋子。
阿球打開蓋子看到,桶裏真的有一條海鱔。這海鱔見到光就‘倏’地翻身鑽進桶子底部,激起的水花從桶口濺到阿球的臉上。
從這鱔的身影看,阿球估計它比自己的手臂還要粗上一圈,應該會超過兩米。
‘嘩——’阿球不禁驚歎:果然是條鱔王。他知道:這海鱔又叫‘海鰻’。若長到一半米的,起碼要十五年,這條起碼有三十多年了。而海鱔的壽命長達六七十年,這條應屬於中壯年。阿球雖見過有粗如大腿的海鱔,有五米多長,但那是深海漁船捕撈的,在近海、淺海是不可能有這麽大的。
叔公這海鱔你是釣的嗎?”阿球問。
不,是捉的。”老伯回答道,答後又補充:“應該說是‘請’來的。”
哦,‘請’是什麽意思啊?”阿球不明。
叔公看阿球好奇的雙眼,想了想後說:“本不該跟你說這些的,但我們是叔侄了,還算有緣,況且你又不是本地人,以後又不會在這裏和叔公‘搶’生意。更主要的是我也老了,總不能帶著這‘秘訣’和手藝到那‘地方’去吧?且就權當叔公我送給侄孫你的見麵禮吧。”
阿球聽老伯這個表示,立即高興地說:“好啊好啊。”說完就正正經經地叫了聲:“叔公好!叔公要不要我跪下叩頭啊?”說完,就扶著艇欄,搖搖晃晃地想站起來行禮。
叔公聽了‘哈哈’大笑,連連擺手,說:“不用不用,現不時興這一套了,叔公又不是老古董來的。況且侄孫你這後生仔,也不可能會是真心想跪的,就別開這個玩笑了……”
接著,兩人就‘哈哈’地一陣大笑。
過後,叔公就將發動機調到最小,並將艇舵固定好,又讓阿球將酒杯滿上,他要邊喝邊把自己的身世和如何掌握到這‘秘訣’的來龍去脈,以及‘秘訣’的精髓告知阿球……
原來,叔公姓何,珠海市三灶人,從小就跟父輩在海裏打魚謀生。到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附近的魚越來越少,隻能往深海去,但叔公家卻又沒有大船,一家人就隻好棄漁從耕。
在三灶機場旁的鄉間務農時,叔公還會跟著父親在農閑時節,搖著小舢板到海邊,或附近海島搞搞副業。一直到婚後,叔公還是經常夫妻二人在海上進行這些勞作。時間一長,叔公竟然‘悟’出了一門絕招,就是:捉海鱔。而且他捉到的海鱔多是‘鱔王’級別的。久而久之,叔公在同輩中,就贏得了一個‘鱔王’的美譽。
在以後的幾十年,‘鱔王’名頭是越叫越響,在這方圓百裏,甚至遠至中山、江門、東莞一帶的同行、或餐飲業中,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他的姓名、大號卻是越來越少人知道了。
叔公就靠這一絕招,在這附近的幾十座島嶼中捉了不計其數的鱔王,然後就將它們賣給酒樓,讓一家大小過上了三餐無憂的生活。
最近的二十多年來,人們的收入多了,生活水平和飲食要求、質量也越來越高,談到原生態、有機食物、營養等方麵就更是諸多講究。因此,野生海鮮就更被那些所謂的專家推崇備至,將其市場價格推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其中,真正的海‘鱔王’的售價從八十年代初的十元八塊一斤,逐漸抬升到現在的過千元一斤。老伯一家的經濟收入仿似豬籠入水,生活也因此比一般人家更早地進入了小康水平,並有了一定的積累。
之後,隨著幾個小孩長大,並先後參加工作,叔公的家庭經濟越來越好,就和幾個人合股買了艘鐵殼大漁船,這艘船在當年可以說是很先進的,其每年的分紅,不僅讓老伯一家過上相當富裕的日子,還可以毫不困難地先後供三個小孩到國外留學深造。
這幾年,家人都說叔公年紀大了,都勸他不要再風裏來、雨裏去地操勞了。幾個孩子也都爭著出錢,讓他和老伴多去國外旅遊,享享清福。可叔公卻說自己是閑不下來的人,如真的不讓他幹點事,還可能會閑出病來呢。
而老伴卻知道他的心事,當著幾個孩子的臉數落他:這老頭子什麽‘閑不住’、會‘生病’的理由,統統是假的,他舍不得自己那捉鱔的手藝才是真!
叔公聽了,也不生氣,他反而覺得老伴的話有幾分道理。
不過從此以後,孩子們也就沒再勸他了。但家人還跟他劃了道‘紅線’:要堅持繼續幹不是不可以,但絕不能超過八十!不然,別人會以為你老人家受晚輩虐待,晚輩定然會在背後受到千夫所指!若是這樣,全家人都會臉上無光!真正是得不償失,認真無謂。
因此,叔公按約定,最多也就是可以再做兩年。
這些年,叔公一直很想將自己的秘訣傳給兒子的。但大兒子是公務員,而且已有一定級別,正是年富力強,不能影響他。而小兒子經商,跟自己學會這秘訣原是一樁小事,又不會影響他的主業的,何況技不壓身嘛。但可惜這小兒子不管老爸怎麽勸說,就是不想學,說什麽要他每晚都要在海裏轉島,他受不了。他現在正學著開水上飛機,準備領了駕駛證後,就買架飛機做海上運輸和觀光旅遊。他認為這比捉鱔這種‘老土’活的收益要高得多,而且還時尚,兼更有身份。
沒辦法,叔公隻好在叔伯兄弟的晚輩中物色人選。
說起來,想跟他學的人也真不少,但叔公接觸過後總覺得不理想。其中原因還是現在年輕人的想法與叔公這一輩有很大的不同。
他們一開口就說要老伯把秘訣傳給他們,然後他們就把海裏的‘鱔王’一網打盡,要標價一萬元一斤,賺個盤滿砵滿。再然後就去歎世界,或要怎麽怎麽樣的……
叔公聽到他們這種心思,心就涼了,唯有搖頭歎息:世人都說找名師難,但誰又知道:找個好徒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回想起這些心事,又勾起叔公一腔愁緒。而現在眼前這個‘唉吖’侄孫,倒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叔公不求這侄孫學他,以一世辛勞博得這‘鱔王’美譽,更不希望這侄孫一世以此謀生,隻是企盼自己的秘訣和手藝後繼有人而已。但前提是這個侄孫要人品好,守得住口,把得住心,別為兩個錢就將這些傳承賣給他人。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