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論
字數:3690 加入書籤
() “那些誤國的腐儒,個個都該死,本督當年還是過於心慈軟。”
魏忠賢周身鬼氣繚繞,藥業切齒的怒道。
宋小福一愣,這魏忠賢有沒有愛國之心不能斷定,但至少掌權期間,剪除異己、謀殺朝大臣是肯定的,而且多為私利。
可現在他說的怎麽好像還是毫無私心一樣?
宋小福對於曆史人物從不下定論,因為曆史都是勝利者書寫,本身或多或少都有偏頗,但他相信大的事件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九千歲,對於你是否愛國,此時暫且不論,但你與客氏狼狽為j,多次假傳聖旨剪除異己此事應該不假吧?”
魏忠賢聽到宋小福對他的所為有不認同的地方,頓時臉色現出怒色。
一般像太監這種人,因為生理上的缺陷,大都會與常人的心理不通,在那個“不孝有、無後為大”的年代,不能延續祖上香火可以說是最大的痛處。
加之他們被世人看清,即便是依附於魏黨之下的人,除了那些小太監,大臣們明麵上或許對他恭敬遵從,但從骨子裏必然看不起他。
尤其是大明朝那個有些怪異的朝代,人士子根本不怕皇權,相反還以敢跟皇上叫板為榮。
比如明神宗萬曆朝的國本之爭,萬曆皇帝想要立自己喜歡的皇子為太子,但大臣們以不合祖製為由,跟萬曆皇帝硬是杠上了。
甚至一些言官為了博取政治資本,也不管有沒有,幾乎指著鼻子罵皇帝。
在明朝的言官製度下,就算是萬曆皇帝也不得不慫了,但他幹脆來個破罐子破摔,你不是說我聲色犬馬嗎?那我就昏給你看。
就這小兒賭氣一般的行為下,萬曆皇帝創造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記錄,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甚至到了後期,六部要職因為沒有皇帝批奏,出現了許多空缺。
但就是這樣,最後皇帝都不得不妥協。
魏忠賢眼睛微眯,看著宋小福道:“那些個酸腐人,為了博得自己的政治資本,風聞奏事成了捕風捉影,甚至憑空捏造,連陛下都敢斥罵。”
“說是為國著想,實則不過是為了庇護他們背後的利益集團,一旦觸動到士族利益的政令,全部駁回,想要對付這等y險狡詐之輩,本督不用些特殊段,如何能成事?”
宋小福雖然他這話有些強詞奪理,但一時又找不出什麽理由。
“好,這些是非我們暫且不論,你能入宮全憑魏朝引薦,他還曾為你求情救你一命,你將其視為救命恩人與其結拜金蘭,可為了‘得專客氏’竟矯旨殺了魏朝,這你又如何強詞辯解?”
魏忠賢原本的怒氣稍稍波動,但隻是一閃而逝,目露狠戾的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宋小福冷笑一聲:“哼~好一個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你篡改聖意結黨營私,宦臣幹政枉殺無辜,背信棄義以怨報德,此等不忠不義之輩,有何顏麵用愛國來做幌子?”
魏忠賢意料之外的並沒有動怒,而是起身走到亭子邊,望著不遠處的忘川河。
半晌才呢喃道:“太祖成祖在時,軍備完善,四方蠻夷恭敬如鼠,朝六部皆為皇權親控,到得世宗始,那些腐儒勢力越來越大,甚至內閣淩駕於六部之上,太祖廢除宰相而設內閣,初衷便是加強皇權,內閣不過是出謀劃策而已。”
“但到後來呢?就連那些小小的言官都將對立皇權作為榮耀,單靠陛下,有‘言官風聞奏事’的製度所限,加上那些個老混蛋一個個厚顏無恥,陛下豈對?若不用些鐵腕段,如何成事?”
雖然對於當時的具體情況不知道,但一些大局勢宋小福還是知道的。
萬曆朝首輔張居正改革之後,明朝的工商業出現了一個小興盛,而魏忠賢掌權的第一件事就是加收工商稅。
為什麽要收工商稅?
因為萬曆大征之後,加上各種積重難返的痹政,而當時後金韃子在遼東正鬧的歡,打仗必然是要錢的。
我們都知道明朝後期的武將沒有地位,正品的武將見了五品官都得點頭哈腰,可真正有了戰事,靠嘴炮是轟不碎滿清韃子的鐵騎的。
沒有錢,拿什麽打仗?
而工商業在哪裏最發達?就是江南士大夫集的地帶,而官團體“東林黨”就代表的是江南士大夫的利益,他們嘴上高呼著清廉盡忠,等魏忠賢剛被崇禎帝拿下之後,他們便以“朝廷焉能與民爭利”為由,取消了工商稅和礦稅。
反而是在農民的頭上增收各種賦稅。
有人說明朝的滅亡,是滅在小冰河時期這種天災,既然處於小冰河時期,農業必然是受創最大。
但這些以清廉自居的東林黨,卻免去了高收入的工商和礦稅,反而給本就處於水深火熱的農民加收各種賦稅。
這種做法如何不激起民變?
怪不得魏忠賢掌權時,隻出過一次叛亂,而叛亂地就在工商業集的sū zhōu一帶。
而魏忠賢被收拾後,各地農民卻爆發了大規模的造反,直接將大明王朝推向萬劫不複的深淵。
軍事上,魏忠賢掌權時,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等委以重用,關寧防線得以組建。而魏忠賢死後,孫承宗被罷,袁崇煥被殺。
不管正史怎麽書寫,這些既定事實都是改變不了的。
要說其沒有關係可能嗎?
畢竟曆史都是由人士大夫書寫的,他們不論於公於私,自然都會把士大夫團體的罪過加以掩飾,而宦官內臣作為皇帝最寵信的團體,自然與士大夫不對付,被充為背鍋的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說魏忠賢當真是禍國的罪魁禍首,那麽崇禎帝剛一上位便賜死了魏忠賢,可為什麽大明還是被滅了?
要知道崇禎帝可不是什麽荒y無道或者怠政懶政的昏君,相反他是勵精圖治,竭盡所能想要成為興之主。
但最後隻能發出“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的感歎了。
這種事實,很多人都會發現,但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承認,名流大儒會不如一個太監。
但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鍾,武百官無一覲見,唯一一個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就是我不論古今都被我們瞧不起的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