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厭學的太子
字數:2201 加入書籤
龍生九子,九子不同!太子宮湦,生性乖戾,喜怒無常,不愛學習,與宮中的小宮女們倒是能嘻哈打鬧笑成一片,到了學堂卻昏昏欲睡,無心學習。詹文卻從小仁孝知禮,好學上進,對各種知識充滿了好奇和渴求,一到學堂就興奮不已,精力充沛,能聚精會神聽講,對老師講授的知識也能過耳不忘!
奈何人生而各有其命,姬宮湦早生幾年,按照周禮嫡長子繼承製,宮湦當立為太子,自然是大周繼承人,將來是要繼承大統的!詹文作為次子,無權繼位,隻能作為王子,有權得到分封。
說來,也難怪太子厭學!起得太早,玩耍時間太少,學習內容太枯燥!
大周以德立國,提倡以德配天,德主刑輔,明德慎刑,所以曆來重視禮樂教化,王室宗親之後的教育培養,自然首重禮樂。
大周國學教育內容以禮樂為中心,外加射、禦、書、數四藝,總稱六藝。
禮教是有關政治、宗法、人倫道德規範禮儀等方麵的知識教育。自周公旦製《周禮》後,更是遵禮重德,禮也成為大周立國之本,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廣泛,所以禮的教育在大周六藝教育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大周的禮教除了規範祭神祭祖等宗教觀念和日常生活禮節之外,還在於灌輸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和宗法製度觀念,以強化大周王權的統治地位。大周國學教禮包括吉、凶、軍、賓、嘉五個方麵,鄉學有冠、婚、喪、祭、饗、相見等“六禮”。禮教在國學中由三師三少主掌,鄉學中由大司徒主掌。
樂教主要是學習有關宗教祭祀樂舞的知識,包括音樂、舞蹈、詩歌及雛形的戲劇、作文,概括起來就是樂德、樂語、樂舞的教育。樂教是國學主課之一。
“樂德”教育內容包括中、和、祗、庸、孝、友六個方麵,也是政治宗教和人倫道德的綜合教育,其核心也是宣揚等級名分的觀念,所謂聲音之道,與政相通,大周各種重要的國事huó dòng,例如:秋冬大祭,宗廟朝覲、會同、鄉飲酒禮等huó dòng都配以樂,並通過不同的樂舞表達現實世界的尊卑名分觀念。
所以,《祀記·樂記》注重“樂觀”,認為“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樂”。大周之樂稱德也有廣泛的社會含義。《詩·周頌·清廟之什》稱頌文王之功烈德澤,稱頌內容就包括文王之德在天,而為濟濟多士的楷模;《烈文》稱頌成王即政,諸侯助祭,審明刑典,勤明王德;《天作》稱頌文王在岐邦推行文明之政,廢除狄夷舊俗;《時邁》稱武王“載戢幹戈,載橐弓矢”,征服天下,又能惟才是舉;《臣工》則反映了西周諸侯朝覲天子,參加宗廟祭祀的情景。《大雅》“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體現了文王之德;稱韶箭之舞,“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大周的樂語教育包括興、導、諷、誦、言、語六個方麵,而樂舞教育又分作大舞和小舞,其中“大舞”有“六樂”之稱,分別為《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大武》等,分別頌揚了曆史上有德之人的豐功偉績。
通過樂舞教育,使學生了解到民族的創業曆程和社會的滄桑有變,增加愛國的情感,並通過舞的動作和韻律,使學生huó dòng血脈,陶冶性情,提高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的能力。
大周的禮教與樂教互為表裏,相輔相成:“樂所以修內”,“禮所以修外”,“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移俗,莫善於樂”。禮教配合樂教,可以調整王族宗親內部的矛盾,調和尊卑貴賤之間的衝突,有利於鞏固大周的王權統治,這也是大周重視禮樂教育的根本原因。
正因為禮樂教育內容龐雜繁複,學習起來枯燥無味,對於一個年僅七歲的貪玩孩子宮湦來說,當然容易厭倦!但是作為將來要繼承大統的太子來說,這些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本領,否則將來怎麽能做一國之君主,天下之共主呢?
貪玩的太子宮湦,才七歲,剛到上小學的年紀,什麽也不懂,卻要承擔起那麽重的政治任務,學習那麽多的文化知識,對他來說也是件要命的事情!才上了半年學,就厭倦不已,覺得有點堅持不住了!
現在又多了個小跟屁蟲詹文在後麵,有時想偷個懶,打個盹都怕被這個小跟屁蟲看見,到父王母後處打小報告,所以對他更是不待見,從來沒有好臉子瞧。
不過宮湦也有比較喜歡的課程,那就是射、禦。射就是射箭,禦就是駕車。就像現代的學生整天價窩在教室裏學習數、理、化,偶有一天老師叫你出去軍訓,搞搞實彈射擊,騎騎馬,駕駕車,是不是也會覺得很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