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心靈的寄托
字數:1877 加入書籤
心靈的寄托張寶同 2017.11.9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忙時總是希望能閑下來,好好地休息一下,可是,真正地閑了下來,卻又感到了空虛和煩躁。我常常有這種感覺,早上一起床,心情就很低沉,不知道自己今天該幹啥,而且也想不出應該去幹啥事。其實也想到了一些事,可是,沒有一件是自己想要做的。所以,就呆在電腦邊胡思亂想。想了半天,還是沒想出應該幹啥,無奈,就懶懶地躺在床上。開始,我對這種行為並沒有在意,可是,時間久了,才意識到這是心靈的一種空虛狀態,是心靈沒有寄托的一種表現。
我覺得人總該知道自己要幹什麽,需要什麽。而這些東西能在你孤獨和閑悶時,有所依托,並能從中得到安慰和快樂。這樣,你就不會感到閑悶、孤獨和煩躁。平時,我早上一般要在電腦前寫作,吃過午飯,就去打乒乓球。這兩件事幾乎是我每天甚至是一生中的兩大愛好。如果哪天沒電了,寫不成東西了,或者說活動室因故不開放,打不成球了。我就會感到煩躁不安,不知所措。實際上,人總是要有事可做,總是想幹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樣才會使自己的心靈感到充實和滿足。
前些天,妻子一回到家就報怨說我嶽父嶽母又出去撿破爛了,搞得她家兄弟姐妹都非常地生氣,覺得父母都快90歲了,而且都有退休工資,不說好好地呆在家裏,整天出去拾破爛,讓別人見了多丟人。我一聽這話,就說他們不會打牌下棋,也沒有別的愛好,隻要他們高興,想幹啥就讓他們幹啥。拾破爛聽起來不好聽,但總比他們整天坐在家裏,不出外活動要好得多。聽了我的話,妻子馬上轉變了態度,打電話給兄弟姐妹讓他們不要再阻攔父母出去撿破爛。
心靈的寄托,是領悟自己,是滿足心靈的一種願望。心靈有了寄托就不會寂寞。父親去世之後,母親就在湖南老家單獨地生活。因為我哥、我弟和我妹都在當地,所以,我總是每月給母親寄錢,兩三年才回家一次。有一次我回家過年,聽母親說她年年都盼著我回家過年,聽說我要回來,從一兩個月前就開始數天天,而且開始找人熏魚,因為她知道我愛吃家鄉的熏魚。我回到了家,母親每天晚上要跟我說話到深夜,好像總有說不完的話。如果我不回家,母親就會非常地失望,會打電話說她一年都沒能見我。聽過這話之後,我才想到母親沒有工作,也沒有文化,她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能生活得幸福,能有出息。我們就是她心靈的寄托和人生的慰藉。從那時起,我每年都會想方設法地回家和母親一起過年。
心靈的寄托也是心靈的慰藉,是一種精神的舒展和向往,是心靈的一種愉悅和享樂。它讓我們懂得了人間的真情實感,追求自由與樂觀,去做真實的自我。記得我在45歲那年曾有過一次嚴重的心靈危機。那年,單位再次進行幹部調整。按照我的突出業績和表現,早該在幾年前就當科長了,可是卻莫名其妙地被漏掉了。這次調整,領導竟然把我的徒弟提為科長,而我還是副科科員。當時,我的心情非常地沮喪,甚至都不想進到那座機關大樓。於是,我請了20多天病假,獨自去了陝南的丹鳳。山裏的空氣清新,景色優美,民風純樸。可是,洗澡和解手卻非常地不便,床上和被子裏還有虱子和跳蚤。搞得我晚上都睡不好覺。於是,我隻住了五六天就離開了。這事讓我看到山裏的農民那麽苦,可他們還不是一樣地在活著。
人生是否幸福快樂,並非完全取決於物質條件。心靈的寄托和慰藉也非常地重要。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麽?其實對每個人來說都不盡相同。小草有小草的快樂,大樹有大樹的情懷。不是科長一定會比科員生活得更好,也不是總統一定會比農夫更加快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不取決於人生目標的平凡和偉大,而在於生活的境況與智慧。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心靈寄托。
一個人喜歡某物或喜歡某人,不需要有什麽理由,隻要能滿足他的心理需求,讓他感到高興就行。有句話說高職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人活著就是為了高興。而心靈的寄托就是讓人感到平和與快樂。一個人隻要專注於某項事物和活動,並從中獲取精神上的滿足感,讓心情得以愉悅,就是心靈有了寄托。所以,我們把心靈的寄托稱為我們的精神家園和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