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樂山觀佛
字數:2218 加入書籤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看過一部diàn yǐng《神秘的大佛》,說的是圍繞樂山大佛身上一筆佛財展開的爭鬥。就是這樣一部並不十分出色的影片,卻讓我連看了六、七遍,迷戀並無真功夫的女主角的武打。記得最經典的一句台詞是寺中長老說的“雙目可挖,佛財難得”。二十多年後的一個秋天,我有幸到大佛腳下,一睹尊容。
唐朝僧人海通法師目睹岷江與大渡河交匯處檣傾楫摧、船毀人亡,為祈求平安,決心在此建佛。他不辭辛勞,廣募善款,但是遭到官吏強行逼索,法師寧願被剜去雙目,也不願屈服,用生命保護了建佛善款。
唐代是盛世,唐代雕鑿的樂山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時光越千年,這項記錄仍沒有被打破。大佛通高71米,頭部直徑有10米,腳背上可站百餘人。總體看來,大佛眉、眼、鼻、嘴、耳都很長、很大。如此艱巨而浩繁的工程,自開元初年至貞元十九年,曆時90年才完工。我在佛腳下陷入沉思,修建大佛之時正是大唐由盛轉衰時期,李白、杜甫正健康地活在世上,對正在興建的大佛,大詩人們未能耳聞,否則將會來此留下chuán shì之作。
大佛依山鑿成,背負九峰,腳踏三江,麵向峨眉,莊嚴肅穆,比例勻稱協調、線條流暢和諧,在沒有現代科技手段的古代,雕塑師們雕刻出如此巨大的完美藝術品,難以想象,非有大魄力和高智慧不能夠完成。想當初佛山初造,工匠們腰係蕩悠悠的纜繩淩空飛錘,像鷹一樣盤旋,最終竭了血,枯了肉,是何等悲壯。過了一千二百年,舉世聞名藝術品的作者卻不留姓名,無處尋覓。
在佛窟左麵壁上,有一條與大佛同時開鑿的險峻棧道,盤旋曲折,稱“九曲棧道”。我從大佛右側齊眉高處的棧道下到佛腳,拐過了許多這樣的之字形。佛座的南北兩壁,有唐刻遺像數十龕,雕刻精細。走在棧道上,佛龕近在咫尺,外有鐵欄圍起,佛龕中的佛像多已麵目全非,千年風霜已剝蝕其麵容。
下到佛腳處,發現佛腳在兩米高的基石上,仍觸不到毫毛,看大佛隻能仰望。經大佛腳下,再從左側上山,繞大佛一周後,才發現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麵鑿有縱橫的排水溝,無論大雨,大暴雨,或連陰雨,積水很快就通過這些排水溝排走了,使佛像不為雨水侵蝕,經千年仍保持完好。
大佛背靠的淩雲山在隋唐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和佛教勝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說佛之大,也在說佛教文化之濃鬱。佛座之地自然鍾靈毓秀,地靈人傑。碧山秀水孕育了許多文學大家,大佛背後不遠處有許多景觀,其中就有東坡樓、沫若堂。
觀瞻畢大佛,再乘船從岷江上眺望,大佛外圍有一尊碩大無比的天然睡佛,全身長達數千米。睡佛四肢齊全,體態勻稱,麵目清秀,安詳地漂臥在青衣江山脊線上,仰麵朝天,慈祥凝重,體態逼真、自然、和諧,猶如天造地設,毫無人工刀跡斧痕。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髒部位,形成“佛即是心,心中有佛”的奇觀。
顯然,這尊天然睡佛早已存在了億萬年,到此進香的人不計其數,卻未有人悟出。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人在江中船上拍照時偶然發現。這不由使我想起有一年去海南,看一些礁石時,導遊指點說這像什麽那像什麽。有一處“達摩浴海”,很像一個**和尚躺在岩石上曬太陽。此類景物是三分相似,七分想象,這大概是人的主觀想象在發揮作用。古人可能早已發現這個天然睡佛,但由於戰亂、社會的動蕩,人們忙於生計,無意渲染,並不像現代人有更多的時間遊覽名山大川,有閑情逸誌萌發豐富的想象去發現罷了。
但睡佛的發現給我以啟示,使我悟出山外有山這個道理。天然睡佛不是最大的,它極可能是另一個大佛的某一部分。這正符合宇宙無限這一理論。我們所處的僅僅是一個小世界,三千小世界組成一個大世界,而三千大世界才組成一個大千世界。人類認識到的宇宙約有150億光年,但仍不是盡頭。如果將宇宙從誕生至今的進程比作是一年,那麽人類的出現也僅僅是在10分鍾前,唐代至今也僅用了4秒。在如此廣博而久遠的時空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存在,大人物也不例外。人生如一瞬間,我們居住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也隻是一粒塵埃。山外有山,還有高山。自然,學無止境,藝也無止境,人類對科學知識的追求和認識也無止境。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敢妄自尊大,也正如《格列佛遊記》中描述的那樣,在小人國中盡可能傲視眾生,但到大人國中將會出盡洋相。
載:《甘肅工人報》2007年8月27日
《金昌日報》2007年5月10日
《每日甘肅網》
《西北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