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行路難

字數:3611   加入書籤

A+A-




    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有分工。有人要闖蕩未知的叢林和曠野,依靠打獵生存,那裏危險重重,需要勇氣、謀略和膽識。有人要在洞穴門口曬豬肉、洗番薯、打草鞋,需要精致、平和與整潔,然後與人交換物品,獲得生存。都知道,誰也離不開誰,但不妨礙相互之間以自己的分工的眼光去審視彼此。

    其實,大部分人並沒得選擇。有了分工,自然有了階層,當今社會,士農工商等級分明,若不為官,任你什麽謝氏子弟、名門望族之後,都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美好人生!

    謝士平,謝家村族人,主業農民,副業木匠。這是個聰明的農民,多年的生活實踐教會他一個常識,勤勞的農民永遠隻是個農民,聰明的農民才有可能成為地主。謝士平的木工手藝是自己琢磨出來的,精致的活做不了,但一般農民需要的東西都能做的起來。都說木匠聰明,謝士平的聰明體現在他很早就發現閑暇時間做木工活來錢比做農活多而且快。

    帶了叔叔出門就是好,如果隻是自己過來,估計這個木匠會認為自己的要求是個笑話,沒有叔叔的確認,他是不會開做的。小孩子嘛!誰知道靠不靠譜,萬一做好了,不要了,怎麽辦?

    謝士平沒做過算盤,但能做木匠的人空間想象能力絕對強大。很快從謝柳的描述裏知道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東西了。有了謝士毅的擔保,謝士平約好明天來取貨。當然,取貨的時候需要帶錢來。

    “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嶽撰寫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誰也說不清第一個能稱得上是算盤的東西出現在什麽時候,但實際上算盤最早可能出現在宋朝,《清明上河圖》所繪“趙太丞家”,在當門的櫃子上擺著一個長方形分檔之物,有人認為這是最早出現的算盤。

    能確定的是,我國直到宋代都在用籌算。籌算的工具叫算籌,它還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筭”。一般為竹質,也有用木、骨、象牙或金屬製成,一開始,二百七十一根為一套,叫一握。後來,用了一千多年的時間精簡到九十一根,簡化到九十一根時算盤出現了。算籌不用的時侯可以裝在一個長橢圓形的袋子裏,唐代官員喜歡在腰間的革帶上佩算袋,這是一個時代的流行。

    數學規則是“見繁即變,見簡即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算盤的口訣越來越多,最終成為計算器出現以前最簡單而效率奇高的計數工具。

    謝柳學算盤是在大學畢業後,我國有一個時期相當重視珠算,在學校大力推廣,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先學會,然後再傳授給學生。口訣並不難背,至少比五筆口訣好背多了,這種手上功夫講究的是一個“熟能生巧”。謝柳達不到傳說中的老會計雙手打算盤的水平,但至少計算不會出差錯。

    經過隋末大亂,唐初僅有人口200餘萬戶,在城市則大力推行坊市製,目的是杜絕農民棄農從工或從商。現在生產力低下,“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一婦不織,或受其寒”,大量農民離開土地輕則影響經濟發展,重則危及封建政權的穩定。所謂士農工商,雖然農排在前,但從商也不是你想從商就能從商的。名與利,孰重孰輕,自己衡量。

    初唐,坊是住宅區、市是交易區,區分嚴格,居住區內禁止經商。法律和製度對交易的時間和地點控製嚴格。

    行路難兮腿太短,腿太短兮路太長。

    一個人的行走範圍,就是他的世界。大唐武德七年四月七日謝柳的世界向西擴展了三十裏。

    出門一趟不容易啊!要是有車就好了。秦漢崇尚馬車,兩晉士族喜歡牛車。牛車出現的很早,牛鼻環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所以駕駛牛車相當安全。牛車每小時約六到八公裏左右,走的比較慢,顛簸的程度較馬車自然要減輕許多,揚起的塵土也少的多,自然也就比馬車舒適的多。相對於馬來說,江南還是牛多些,所以江南多牛車。

    江南牛車多,但牛車也像後世的qì chē,普及之前,擁有者需要有一定的財力和身份。謝柳就別想了,整個謝家村也就謝中方有一輛,農忙時節,那牛還是幹活第一。

    越河集市在石橋村西約三十裏,是離村最近的集市。丘陵地帶,一路走來處處是大大小小的土山,土山最高的也隻有三四十米,種茶倒是不錯,可是現在還沒人想到這些。初夏時節,雜花處處,樹木青翠。一路向西,路上偶爾也能看到農人在勞作,這幅優美的山村田園圖,深深的吸引著謝柳,至於謝士毅則是司空見慣,渾然不感興趣。

    據說天氣好的時候,站在譙山山頂可隱約看到越河。

    兩人走走停停,到越河集市,已是中午時分。

    一到集市,謝柳就興奮起來,疲累一掃而光,越河集市比謝柳想象的熱鬧多了。也是,越河集市是潤洲府三大集市之一,方圓二三十裏地的人都會集中於此交易。隋煬帝大運河隻修到揚州,但過江後,江南天然河道可以連通杭州。潤洲段主要是越河,越河是通江河,北接長江,南通月湖、練湖、太湖直至杭州。這也是大運河漕糧和漕運進入長江的一個要道,河裏船來船往,往來不絕,一片繁忙。

    集市是封閉式管理,白天開門,晚上關門,內有專人負責治安、稅收、衛生等。

    從集市東門進入門內,第一眼便見香火旺盛的仁靜觀,表達的真是清晰、準確,這道觀就是一門生意。

    仁靜觀建於東漢時期,占地極廣,前後三進,前進是戲樓,中進是靈宮殿,此殿陡直的造型和四角朝天的飛簷,別具特色,殿內木料結實,中為四棵楠木柱子。不遠處江麵寬闊,浩浩波濤直瀉東海。故後進大殿取名“觀海樓”,大院內茂林修竹,清流環繞、奇花異草無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棵銀杏樹,一雌二雄,高約五丈多,已有三百多年曆史。仁靜觀自前朝以來,名傳天下,列天下道觀前三十六位,為靈寶一脈。東晉時丹徒人楊和、許羲傳習大成聖經,自成一派。現任觀主魏法師精通道醫術。

    站在觀海樓上,北望長江,謝柳一時感慨起來。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這是一句經典的大實話,千百年來無數的人都在為利奔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diàn yǐng《教父》裏的人生觀:第一步要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顧好家人,第三步要盡可能幫助善良的人,第四步為族群發聲,第五步為國家爭榮譽。事實上作為男人,前兩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圓滿,做到第三步堪稱偉大,而隨意顛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其實,更重要的是運氣。謝柳沒有大誌向,一直認為:“這個世界隻有一種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教父》裏的人生觀,謝柳前世勉強做到了前兩條,今世,謝柳也隻想最多做到前三條,當然第四步、第五步是所有男人的夢想。

    謝柳的第一步便是要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什麽也不做,當然不能實現自我價值,但做什麽很重要,最重要的當然是掙錢了。有足夠的錢,你至少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百分之八十。據說人生百分之八十的煩惱都是因為沒錢引起的,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可以通過吃和睡解決,那麽,就讓我賺錢、賺很多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