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風花雪月 流年輕轉(四)
字數:4067 加入書籤
A+A-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沈睿裝聾作啞的本事可不賴,四十歲的心理年齡,多年的guān chǎng生涯,閱人無數,察顏觀色,呃,鑒貌辯色的功力頗為深厚。不深不行哪,guān chǎng的水太深,稍不留神就被淹沒了。“火眼金睛”是必須練就的,還得學會揣摩別人的心理,至少得從領導的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個微小的動作便能清晰的捕捉到其心理,且循著其心思不動聲色的辦妥一切事情。嗯,莫去管哪些事情該辦哪些事情不該辦,總之得盡心盡力去辦,且得辦得幹淨漂亮。須知,領導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辛勤付出定能換來豐厚回報。
是以,對於辛蒹葭微妙的心思,沈某人大致是明了的,才十五歲吧,小姑娘一枚,如何能隱藏得住心思泛動。雖說十五歲的年齡可以婚嫁,但在沈某人看來實在有殘害小苗苗之嫌。呃,小姑娘已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而沈三郎的才學出眾對於這種年紀的少女殺傷力太強,怕是芳心暗係了吧。
沈某人也曾青春過不是,所謂的怦然心動,所謂的情難自控,他也曾經曆過。有人說,喜愛文學的人都是多情善感的,此言甚善。好舞文弄墨者愛空想妄想,美其名曰為想象力豐富,即感情豐富。情感易堆積,盈則溢,不是傷人便是傷己。但卻無法遠離,難以自拔。如此感慨,唯經曆過方省覺,隻是,大概亦是傷痕累累的了。感情這東西,其實與柴米油鹽一般無二,離不開,卻一定要適可而止。
對於感情,他已然敬畏,唯“隨緣”二字罷了,一切順其自然,不主動不抗拒不多情。自作多情最可怕,明明是郎有情妾無意,卻以為是郎情妾意,一頭紮了進去,當然是------淹溺其中!更何況,就便是妾有情意,他也不願輕易沾碰,或許是,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繩了吧。
是以,對於辛蒹葭,還是保持適當的距離為妙吧。泡妞這種事,不是他的強項呀。
那個時空,倒是有過幾段感情故事,但似乎都發生於自然,也都終結於自然。而與最終成為他的妻子的她更是最典型------參加工作第三年,有個退伍轉業與他很是投機的同事看中了一個姑娘,遂約會之。這姑娘倒是應了,卻聲明會帶閨蜜赴約,同事便叫了沈睿作陪。第一次見麵倒也沒有火花四濺,無非是吃吃飯kk歌,麥霸級的沈睿倒很是出了些風頭。之後又陸陸續續聚了幾回,全是四人行,沈睿笑說某個四人組合可是過街老鼠哦。這種情況持續了大半年,那姑娘一直沒有答應同事的求愛。在沈睿看來,明擺著是沒希望的,但那同事大概陷的深了,不肯放手,說是既然還願在一起玩耍,就還有希望。兄弟呀,日久生情是不錯,可友人便是友人,怎可以是ài rén?這也能混為一談?!直到那姑娘遠離,這位仁兄才算是徹底死了心。世間總會有奇妙的事情發生,有心栽花通常花難開,無意插柳倒能柳成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亦是如此。沈睿從不相信一見鍾情這回事,感情終究得靠培養,所謂日久生情是也。他不是個懂浪漫的人,一直認為心靈互通才是愛的基石,變著花樣討異性歡心實在是不屑為之。隻是,在那年qíng rén節前一天,四人照例共進晚餐,席間,大概是喝了酒之故,閨蜜目光飄忽,掠過沈睿,幽歎:“明天qíng rén節,沒人約”“我約你唄---”四個字脫口而出之後,沈睿便後悔了,若被拒絕,多尷尬,多沒麵子呀。但,閨蜜臉上染上一抹酡紅,輕輕的卻截然而然的回了兩字:“好啊”
故事由此發生,自然而然地,一切都那麽的水到渠成,半年多的相處,或許是習慣了,或許是心靈互通了,那閨蜜最終成了他的妻。他愛她她愛他麽?一定是的,沒有曲折離奇,沒有轟轟烈烈,似乎也沒花前月下,沒有海誓山盟。他以為,這才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的愛情,就應該平平淡淡安安靜靜地,所謂平淡是真吧。結婚,生子,他以為一輩子就這樣波瀾不驚按步就班地過著了,可,人生啊,怎會依著你的套路出牌呢,還是出問題了,且是他無法接受並消化的大問題,意外一個一個接踵而至,結果便是,他來了次靈魂穿越俱往矣,昨日之日不可留,他最大的本事便是隨遇而安。生活,如qiáng jiān,沒法反抗,且享受吧。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呃,人不能兩次摔倒在同一個地方。吃一塹長一智,在同一件事上錯上兩次的大概唯有傻子。沈睿是傻子麽?當然不是。感情這種事輕易別去沾碰,緣來不拒,緣去不留,平常心可也。
至於蒹葭,是個好女子,溫婉動人,盡顯大家閨秀風範。呃,大概是屬於賢妻良母那一種。隻是,才十五歲哪,總讓人心生罪惡感。況且,在情感上受傷的他,暫時也沒想過去接受另一段感情。盡管,忘記一段感情最好的辦法是開啟一段新的感情。
辛家xiǎo jiě能跟隨著來靈山,雖說是為了領略青山碧水藍天白雲的美好景色,但由於辛老與章燁也算有幾分交情,適逢章老爺子古稀壽辰,登門祝賀自在情理之中。
對於長輩有意無意的安排,沈睿隻作不知。所謂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在他這自是行不通的。婚姻這種事,當然得自己作主。好吧,雖然他沒聽母親的意見自己作主的婚姻終以破裂收場,但仍堅持,自己決定的事就便未達預期也不會後悔。
對於沈三郎的心理狀態,辛蒹葭自然無從知曉。父親致仕,一家人搬來信州。這裏雖沒臨安城那般繁華,卻山水環繞風光秀麗,嫻適靜雅的她很快便喜歡上了這山這水------或許,現在還多了這人。
“這人”,自然便是沈睿。第一回聽說這個名字,是在某日早晨吧,父親與元大哥自吉陽山回來,便饒有興致的說起這人,瞧得出來,他們對這人印象不錯,“頗是與眾不同”、“沈門無弱子”,如此評價算得上高看了吧。而且,元大哥可是個武癡呀,居然對這喚作“沈睿”的人頗有好感,倒真有些奇怪呢。“花須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好一首“金縷衣”呀,真是那沈家三郎所作麽?這麽一首詩,乍讀似乎平淡無奇,惜時勸學呀可,再讀,細讀,或許不止惜時吧。或許,或許,是勸人惜取眼前人,莫待日後後悔?!若如此,難道是他曾錯過了心愛的女子?可,他似乎比自己大不了幾歲吧,就經曆過這些?若不然,他又是如何寫出這詩的呀?難道真有生而知之者?!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唯深味人間別久之悲苦之人,方能對牛郎織女之心態有如此理解吧,隻是憑空臆想就成?!其時,她不在“稻花香裏”,但密切關注著文會進程,“雙星良夜”一闕雖算不得chuán shì名篇,但在這七夕文會確是一枝獨秀的,又是沈三郎呀。他,她是見過的,且不一次,似乎很有些與眾不同呢,好像,好像不怎麽像讀書人------瞧他與元大哥談及拳腳功夫時眉飛色舞的模樣,才不像讀書人呢。可換作與父親交談時,他卻又能旁征博引,典故野史信手拈來,時而拋出新奇有趣卻發人省思的觀點,怎麽看都不像未過院試的呀,父親也說“其子必成大器”呢。他,應是才思敏捷又有些特立獨行的吧。能得到父親讚賞的人可不多哩。還有啊,在京城,也見過不少讀書人,有舉人,也有進士,莫不都是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儒雅是有的,卻總讓人感覺有點孱弱,甚至有點迂腐。
他卻完全不一樣,眼睛好亮,瞧人一眼讓人心裏發慌,說起話來漫不經心的,卻給人睿智深沉之感,果真是人如其名麽?豪門望族的公子哥身上或多或少有點紈絝不羈,這人呀嘴角時常掛著似有若無的微笑,像是洞悉世事般的淡然,貌似隨和,卻總似將他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仿佛他一人便是一世界。那,應該就是所謂的神秘感吧,教人忍不住想去探究更多
七夕文會在帶湖召開,向來喜好文學的她自然異常關注,隻是那麽多學子俊彥聚集,她一個待字閨中的妙齡少女可不好參與其中,候在“帶湖山莊”收探消息亦是一般。沈三郎注定是要一鳴驚人的了,文會尚未開始,便救了因圍觀那有“江南第一才女”之稱的玉玲瓏而落水的數名學子。一個讀書人深諳水性也算是lìng lèi了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想要過科舉可不易,大概是沒有多少閑暇時間顧及其他雜事的。唯有他,似乎是用在其他事情的時間還多於讀書寫字。可,他就那麽輕飄飄的丟出了“金縷衣”與“鵲橋仙雙星良夜”,像是隨手為之,那麽突然,總叫人乍然難以接受這還不夠,還不算完,若說之前的一詩一詞可算佳品,那之後的另一闕“鵲橋仙”完完全全便是驚世名作了,叫人讀罷隻有一個念頭:有關七夕詞作,到了沈三郎這,絕無法超越了。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啊,如何能寫得出這種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