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風花雪月 流年輕轉(七)
字數:4424 加入書籤
A+A-
這裏的日子是悠閑的。
南唐鼎豐十二年八月,秋分已過,寒露將至。北方大概已落了第一場雪,江南猶是鶯飛草長楊青柳綠,隻是早晚多少有了些許涼意。
邸報中時有西北金人叩邊的消息,大抵被我大唐軍士在當今聖上及朝堂大佬英明領導指揮下禦敵於國門之外。這麽些年來,北方金人倚恃精騎,時有滋事挑釁之舉,大戰事雖沒有,小摩擦不斷,早已成了常態,若真相安無事倒是奇怪也一哉。
信州這邊地處江南以南,山清水秀,遠離戰火禍事,一派繁榮穩定景象,確是宜居之地。府城依著信江河而建,酒肆茶樓,勾欄瓦舍,一棟棟建築櫛次鱗比,錯落有致。
沈家雖是官宦世家,門下亦有不少產業。
雖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為官者浸淫guān chǎng,雖有未同流合汙者,卻也不好格一格不入,太過特立獨行難免遭受排擠,就便謹守原則底線,仍無法一清二白,隱性收入自也難免。鼎豐以來,下了狠心整頓吏治,巨貪倒是難得一見。況且,朝廷籌集資金,設“養廉金”,算是變相給官員增添了一筆額外收入。隻是,主任一方,出入儀仗,確也風光無限,奈何須養有諸如扈從跟隨師爺書記管家仆婢等人,加之迎來送往應酬禮敬,用度諸多,僅憑薪俸多有入不敷出者,不設法撈取些其他好處還真是得一貧如洗。不過,踏入仕途無非三種情況:祖蔭、舉薦、科試。不論哪一種,都非寒門子弟所能為。貧窮人家想要培養出一個魚躍龍門的讀書種子實在是難於上青天,耗費不起。真正能正規科舉出身的家境殷實,不怕折騰。當然,官做到一定程度,自會有產業,官位與產業成正比,真正位居高位者又怎會貪腐?非不欲也,乃不用也。當朝鼓勵農商,大力發展商業,商人的地位絲毫不低。
沈家雖說是書香門第,底蘊深厚,但也不乏從商為賈者。家業大了,總得有人去打理,現今管理族中產業的正是三爺沈從文。
三爺雖名為從文,卻是他這一輩中最不善舞文弄墨的,倒是很有商業頭腦,將族裏產業打理的井井有條,府城各式店鋪便有十餘爿,更不隻囿於一地,各處分店亦是開了不少。
“攬月軒”其實亦有沈家參予其中,且是大東家,這還是小豌豆從八郎沈智口中打聽到。沈八郎著實是個肖子,與乃父一般不好讀書,小小年紀便隱然顯露出了經商天賦。據他所言,作為信州第一樓的“攬月軒”能夠在府城立足,沒有沈家這座大靠山,那還叫諸多得有紅眼病之人吞噬個一幹二淨。確也如此,商人縱便富可敵國又如何,總鬥不過官府,縱觀古今中外,權力始終淩駕於一切之上。破家知府,滅門縣令,絕不是說著玩的。“攬月軒”之後便有沈家與錢知府的影子,這也難怪錢知書會婉轉為玉玲瓏說項了。
食sè xìng也,麵對著一個妙齡měi nǚ,看著也是養眼的吧。沈睿當然不是好色登徒子,畢竟有著成熟男人的經曆,在某世也算是見過不少所謂měi nǚ,多少有了免疫力,倒不致傾倒於石榴裙下。呃,這若是讓那些為伊著迷的人知曉,定是唾之以淹吧,七夕夜帶湖畔那一幕的確叫人印象深刻呀。
他對她並無劣感,一如對辛蒹葭。不管怎樣,一個如玉女子總是讓人無法厭惡吧。那日,他終究是“寫”了闕詞予她,順手為之罷了。關於抄襲,他倒沒什麽負罪感,在這裏,大抵亦無抄襲可言。隻不過,因而有了名聲這檔子事兒,就非他所願了。
關於玉人邀詞一事,不多時便傳將開去。才子佳人的戲碼向來為人津於樂道,“攬月軒”雖非玲瓏姑娘一人的“攬月軒”,但這信州第一樓聲名之隆確大半是因了有“信州第一才女”坐鎮之故。關於這才貌雙全的女子,坊間有各種傳聞,有說她自幼失恃失怙,身世淒零,不得己入了煙花場所;有說她是年幼被拍花子(即人販子)略賣到了青樓;也有說她出自官宦之家,這有她的文學造詣可以佐證,蓋因父親獲了滔天大罪,闔家男丁問斬女性充入官伎而身陷囹圄……如此種種版本,傳的繪聲繪色有眉有目。雖說傳言不可信,然則空穴來風未必無因,見仁見智罷了。江南之地魚米之鄉,一派河清海晏繁榮景象,最是煙花風月好去處。信州城雖較江寧蘇杭多有不如,沿江兩岸勾欄瓦舍青樓歌坊卻是生意興隆的緊。及至入暮,江畔的樓台軒榭及停靠在江邊的畫舫船屋盡數點亮懸掛著的大紅燈籠,朦朧曖昧的醺紅銜首接尾,很是引人駐目。本地人便將這片區域稱為“紅燈區”。據傳,這個稱謂很是貼切傳神,繼而在臨安江寧等地傳揚開來,漸漸的便成了風月場所特有的稱謂。
信州山鬱珍奇,上乘富饒,自古便有“豫章第一門戶”之譽,水南街的縣城便取“上乘富饒”之“上饒”二字為縣名。
對於所謂“紅燈區”,沈睿不由啞然,想來不論在哪,人的思想都能共通吧。話說在某個時空,因工作需要,偶爾的應酬也是有的,濃妝豔抹的“fú wù員”隻會令他索然無趣,至多礙於多半是大腹便便的“貴客”在場,打著哈哈應付著罷了。
但,玉玲瓏身上是沒有絲毫風塵味兒的,給人冰清玉潔的清冷感。也或許正因為這種貌似拒人千裏的神秘感,反而愈受追捧。男人啊,總是以征服難以征服的女子為榮,有成就與滿足感吧。
僅這一會兒,便有四撥客人求見那“攬月軒”頭牌了吧,得到的回答無非是“玉大家很忙”之類的話語,卻也無人惱怒,惟遺憾耳。
“攬月軒”便在江畔龍潭塔旁,三層木樓,古色古香。天剛擦黑,客人便絡繹而來,或在大廳尋個屏風隔著的桌子點上酒菜觀看設在廳中央通敞的戲台表演,或去樓上雅座找相熟的姑娘作陪,人聲嘈雜,好一派繁忙景象。
這場所沈睿自是不熟的,但站在這,卻似有某世陪老板下去視察工作àn fǎng的感覺,恍如夢境呀。印象中,“自己”是未曾來過這的,也不難理解,死讀書的書呆子嘛,上有年少揚名的兄長珠玉在前,成了追趕的目標,奈何天資不夠聰慧,再如何努力仍是乏力,卻又放棄不得,如此惡性循環著,不迂呆才怪,怎有閑暇與心思來這等地方?嗯,雖然才子風流乃雅事,原先的沈睿似乎與才子挨不著邊,再想風流便是蠢事了。
地方不熟,卻遇上熟人了。
身旁屏風後那桌有人先是在低聲說著什麽,忽而“啪”的一聲,似是拍桌子的聲音,杯盞發出撞擊聲,“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真是豈有此理!”
“仁伯兄,慎言,慎言。”
“他們做得出別人還說不得不成?!”
“有些事可不就是做得說不得麽,因言獲罪,禍從口出呀。”
“若不敢言,聖賢書讀來何用?謀取功名之不二途徑否?敢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未嚐行,方為文人筋骨所在南渡以來,大好河山半壁落入強虜之手,豈非漢唐奇恥!這倒好,臥薪嚐膽時日久矣,歌舞升平,盛世繁華,直把杭州作汴州,真不知時局緊迫,還是故作不知?”聲音激蕩,稍頓,再次響起:“在座之人走的皆是朝廷開科取士之路,來年春闈,定不乏榜上有名者。若十年苦讀隻為緊吃,徐某是無法苟同的。”
“哦,原來是憤青一枚”聽了一會兒,沈睿大抵明白,這幾個讀書人喝了點酒在發點小牢騷吧,大概都是有點背景的,不曉得從什麽渠道得知某某官員貪墨了前線軍士餉銀,似乎被人舉報,便送禮吃喝打通關節,結果不了了之。年輕學子且是有一腔熱血,義憤填膺呢。那個激動的拍案而起的大約是個熟人,看不慣了吧。讀書嘛,說學以致用隻怕是不怎麽可能呢,熟讀聖賢書隻求好當官。開初為官,或許都立誌為民請命,隻是guān chǎng這個大染缸怎允許你清清白白?兩條路,要麽融入要麽淘汰。很簡單呀,至多不泯底線,融入後盡量為百姓多做些實事罷了。看不慣不要緊,隻要你還想繼續呆著且想上進,緘其口閉其眼,漸漸的也就習慣了。當然,可以不合汙,同流卻是必須的。人哪,千萬別看輕自己,金風細雨也好,腥風血雨也罷,總是能習慣的。
不過,他總是羨慕著這人的年輕氣盛敢於直言,自己呀,似乎遠離青春太過久遠,都忘了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呃,雖然這副軀殼正是青春飛揚時。
正胡亂想著,裏麵一人霍然起身,透過屏風望見他,顯得有些愕然:“沈兄,這麽巧”正是七夕夜有過交集的徐元傑。
“是啊,好巧啊。”沈睿摸摸鼻子。
椅凳移動聲後,幾個人也亮了相,除了饒安傑,其餘卻都是那日追星追入帶湖的仁兄,見了“恩公”,略顯尷尬,少不得見禮問候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