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風花雪月 流年輕轉(十)

字數:3813   加入書籤

A+A-




    與辛韓的關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亦是忘年交,相互間聊的來。對於沈睿這後輩,二老都覺看不清,不可以常理度之。才學是有的,單以詩詞造詣,絕對是輾壓當時。辛棄疾雖非科班出身,卻也是家學豐蘊,善於製詞。南澗先生(因居信江河之南有小溪曰“南澗”而為號)韓吏部雖二次科舉不取,因先祖關係以門蔭頂吏部之選,卻在當時便有很高的文名,世人以為雖襲門蔭而學問遠高於進士也。其定居信州府水南街上饒縣已有數年,乃是真正的信州文壇盟主。



    此二人在文壇皆是宗主般的人物,說起沈三郎在詩詞方麵的功力,也是自歎不如,唯以“長江後浪拍前浪”(這亦是沈睿順口所言,當然,“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是不好說的,傷人)自我安慰。若隻詩才倒也罷了,這小子言語不多,卻每每能針貶時弊切中要害,隻字片言中時有發人深思的新奇觀點。如,某回,二人就“有教無類”這話題閑聊,聖人之言麽,不管什麽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排除在教育之外。那小子聽了,含笑不語,顯然是有不同看法,一番追問之下方慢慢說了那麽一段話------



    人,原本是“有類”的。譬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孝,等等等等。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叫做“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要弄清楚什麽叫“有教無類”,要先弄清楚“有甲無乙”這種句式。這種句式無非有四個意思:一,隻有甲,沒有乙,譬如“有勇無謀”、“有名無實”;二,有甲,沒有非甲(或者乙),譬如“有增無減”、“有過之無不及”;三,既有甲又沒有甲,譬如“有意無意”、“有一搭沒一搭”;四,如果有甲,就沒有乙,譬如“有備無患”、“有恃無恐”。那麽,“有教無類”屬於哪一種呢?第一種顯然不對,因為教與類不像勇與謀、名與實,是矛盾對立的兩麵;第二種也不對,理由同上;第三種更不對。能選擇的隻有第四種,即“有甲則無乙”。比方說,有備則無患,有恃則無恐。同樣,有教則無類。通過教育,可以消除人原本的差別。這叫做“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由此可見,“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



    這麽一大段有與無,差點沒把二老繞暈了。可沉下心來細想,這小子的觀點言前人之未言,看似有點離經易道,卻是有條有序言之有據。至少,二老是被說的信服了。這,了不得呀,僅憑這段釋義,亦可過進士科了。可這小子後麵還有一段振聾發聵的話哩------



    當然,聖人所言之“有教無類”是較為超前先進的設想啦。西周時期設國學與鄉學,前期戰事頻仍,教育以武事為主;到了後期,政權穩定,便側重於文化教育。當然,仍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難以進官學學習。到了東周,戰亂頻仍,禮樂崩壞,諸侯各據一方。各諸侯國紛設“庠宮”,為了吸引人才,一些平民也被吸納其中。聖人正是抓住了這個時機,創辦私學,明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聖人嚐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是說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可能性;“習相遠”則說明實施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方有“有教無類”一說。三千弟子,七十二門生嘛,倒也做的不錯。但也隻是不錯,是無法貫以恒之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哪。有教無類,全民皆學,烏托邦吧哦,就是理想國度之意。他所處的是諸侯爭霸的時代,為了爭奪人才,各方諸侯紛紛放低入學門檻,鼓勵平民入學。可貧苦百姓多有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者,吃穿都成問題,頭等大事是解決溫飽問題,誰還有心思去入學?除非除非能免去入學者所有費用,實施義務教育,如六歲入學,免費教育五年六年。縱然是這樣,隻怕也吸引不了多少貧困子弟就學。歸根到底,國家尚未發展到這個程度。這是在諸侯時期,特殊時期嘛,或者還有一定的可能性。換作是政權穩定的時代,隻怕還是行不通,當句口號喊喊就行了。道理其實很簡單,不論貧富貴賤都能接受免費教育,國朝廷投入巨資培養人才,希望可以招募更多人才為朝廷效力。好吧,就算持之以恒做下去了,人才輩出,問題又來了,科舉為官者畢竟隻是極少數,所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也。到頭來能真正錄用的隻怕會是那些有權有勢的關係戶,寒門學子想出頭太難。那麽這些十年苦讀卻未被錄取的人怎麽辦?有教無類哦。那麽多人失望了,且因光讀書未能學有一技之長,淘汰了,走投無路了,怎麽辦?要反抗世事不公唄。別看讀書人文文弱弱的,卻最能鬧事。你鬧我鬧大家鬧,鬧到最後,“呯”,國家沒了,朝代更替,再來一回惡性循環別那麽看著我,出了這扇門打死我我也不會承認說過這些話但有教無類的中心思想一定是好的,也終有一日能行得通,但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將學科分的再細致些,什麽堰水、曆算、格物啦,越細致越好。還可開設專科學校,嗯,譬如木工瓦工泥水工,諸如此類。如此,就便科舉落第,也是學有一技之長,能學以致用。如此,牢騷當能少些隻是,這需要走很長很長的路,需要花費很多心思去構建實施。現今麽,絕無可能啦一家之言,姑妄說之,姑妄聽之。



    這,這段話,這個觀點,怎麽叫人心裏憋的慌,也瘮得慌。二老著實被震住了,相視默然。良久,辛老方幽幽的說道:“老夫先前耳鳴,什麽都沒聽見。”韓老神情肅穆,緩緩點頭。



    事後,二老曾小心翼翼地提及這事,得出的結論是,沈睿的“有教則無類”甚至是要超越聖人所言之“有教無類”,或者說是他的想法更徹底些,說不定還有未盡之言,譬如說破而後立?不敢再往下想。這些話若是經由老學儒之口說出,也必將震驚天下,更何況是一個二十未到的年輕人。這小子,不得了,且有些偏激,要麽不做,要做就做徹底。也難怪他要低調行事,難怪不欲出名,實是他的觀點若是拋出來太過驚世駭俗。這樣一個人,又怎會將區區功名放在心上,他想做的隻怕早超過這個時代太多了,莫非真如他戲言來自千年之後?!這也太荒謬了,笑笑可也。這樣一個人,若能為國所用,或許真可以破一些立一些。偏激務實倒不怎麽打緊,還年輕嘛,多敲打引導便是。



    自以為了解沈睿多也,韓老笑問老友:“這小子有太多不確定性,你真放心將幼娘許給他麽?”



    “我看好他,一個對待家人有情義的人不會是壞人。至於不確定性,我反倒相信,他若肯出來做事,絕不會做的比你我差。世界,終究會屬於像他這樣有想法的年輕人”辛老斟酌著用詞,而後苦笑道:“蒹葭的心思我還是知曉幾分的,那小子才學出眾,長相也談得上俊逸,動了心也是有的。倒是這小子裝聾作啞,叫人搞不懂在想些什麽。”



    “是啊,幼娘知書達禮,溫婉內秀,你若是放出風去shàng mén提親的定會踏破門檻我看這小子是根本未曾考慮過成親之事”韓老意味深長的說道:“不過,近來聽聞他與那攬月軒的玉姑娘頗有接觸哦”



    辛老淡淡地說道:“攬月軒可算是沈家的產業,那玉玲瓏也有來頭好男兒,三妻四妾不也尋常,有甚稀奇。”



    韓老“哦”了聲,問道:“一個歌伎有什麽來頭?”



    辛老微微搖頭:“查不清楚。但一定不是姓玉,她的來曆可疑。”



    韓老嗯了聲,若有所思。



    後來之事沈睿無從知曉,被“逼婚”的滋味不太好受啊。不知怎的,母親大人這麽段時間與辛老夫人的關係可真是突飛猛進呀,居然互以姐妹相稱。自然,辛老夫人為姐。其實,辛老夫人並不老,也就五十歲上下,比母親大不了多少。“姐妹”倆互相登門拜訪,相攜出去走動,相當投緣。也或是心理作用,某人總覺得辛夫人看自己時的目光充滿了柔和慈祥,呃,就像是丈母娘看女婿 越看越歡喜。但願是敏感了。



    其實,辛蒹葭確是個不錯的女子,就便放在另一個時空,也算得上是美麗與智慧並存。可是,還是太小了啊,殘害小苗苗麽?或許,等她再長大些再那啥的



    母親經過幾番暗示後,淡淡地說了這麽一句:“哦,你父親中秋節要回信州。”



    幾個意思呀?是要逼良是要逼婚不成?某人鬱悶了,這可真是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時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