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曾國藩回家
字數:3656 加入書籤
石達開在安慶自立門戶,但他很快發現,離開了天國和天王洪秀全,他的號召力大不如從前了。
天京確是有一些天國的官員、兵將佩服石達開的為人和軍事指揮能力,跑到安慶誌願跟他開辟新天地。但這種人在天國高級將領中卻不多。有姓有名的高官,僅是夏官丞相蔡次賢一人而已天京內訌已死了成千上萬的將士,誰願意冒背叛天國的危險投入石達開的懷抱?天王洪秀全連天父東王楊秀清和天兄北王韋昌輝的家人都能屠殺,一個不留,還會對誰心慈手軟?所以就連安慶周邊許多太平軍將士也不敢去投奔石達開。
當時李秀成駐軍淮南,聯合撚軍在六安、舒城一帶作戰陳玉成正挺進鄂東黃梅、蘄州對抗湘軍東犯,九江守將林啟容、湖口守將黃文金都分別與兵臨城下的湘軍主力鏖戰,劍拔弩張,寸步難行。他們當然不可能有暇前往安慶投奔石達開,更不會放棄陣地,脫身隨石達開出走。
就連安慶守將張朝爵、陳得才也選擇堅守崗位,沒有隨石達開行動。石達開有點失望,雖然他糾集了四五萬人的隊伍,但他的主力部隊隻有兩支一支是原先屯紮在天京上遊,由石氏家族控製的部隊,如石鎮吉、石鎮常、石鎮侖等帶領的太平軍。另一支屯紮在江西各府縣,也是他的親友、同鄉掛帥的,如他的丈人、名為翼貴丈的黃玉昆、剃頭匠傅忠信等。石達開的既定目標,是先攻下江西。
但當時曾國藩趁太平天國的內亂,在曾紀澤的建議下,猛攻太平軍,在1856年他們已經率湘軍攻下瑞州,包圍臨江、吉安和九江等地。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湖北和江西的戰局迅速朝有利於的湘軍的方向發展。天京城裏忙著屠殺的當年年底,韋昌輝的弟弟韋俊率兵投降清朝,胡林翼率湘軍攻下了武昌就在石達開率軍出走的當月月底,楊嶽斌與彭玉麟內外夾攻湖口,使得原被隔於鄱陽湖的內湖水師與外江水師匯合,攻陷湖口,又趁勝奪取小孤山、彭澤、望江、銅陵等地。
石達開組織指揮了幾次援救戰役,都因缺乏統一的戰略部署,加上太平軍人心散了,擋不住湘軍兩棲部隊的阻擊,失敗了,連他的丈人黃玉昆在戰死,他隻得轉攻為守,在江西和安徽等地與湘軍對峙。
但曾國藩的處境,也不好過。天京城發生內訌,朝廷上下一篇歡欣鼓舞,以為滅了太平天國指日可待。鹹豐皇帝多次下旨催曾國藩率湘軍配合天京附近的綠營去拿下天京。但是曾國藩知道,一旦湘軍解除對林啟榮等太平軍的包圍,去攻打天京,就會腹背受敵。而且從江西到南京,千裏迢迢,在沒有內湖水師相助的情況下,失敗的幾率很大。退一步說,即便拿下天京,功勞也是綠營的。曾國藩的戰略是穩紮穩打,先拿下九江,再攻安慶,順江而下取天京。
曾紀澤也不建議曾國藩率軍去援攻天京,他知道,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等人的部眾並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
曾國藩接到鹹豐皇帝的聖旨,用拖的方法解決,按兵不動。鹹豐皇帝對曾國藩的猜忌更重了,更加不肯給曾國藩督撫實職,還下旨嚴厲斥責曾國藩。
接替陳啟邁任江西巡撫的文俊見朝廷對曾國藩的態度變了,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和對朝廷的忠心,雖然不像前任那樣明目張膽反對曾國藩,但江西官員在他的率領下,還是不時給湘勇下絆子設障礙。
曾國藩的寒心和委屈可想而知。他無時不想掛冠而去,但時勢之危與聖人之教又不容許,隻好百計隱忍,甘受煎熬,長年寸心如焚,頭發都花白了。
石達開出走天京後,鹹豐皇帝再次給曾國藩下旨,催他進攻天京。但曾國藩果斷拒絕了,他奏折回複鹹豐皇帝說“石逆逃離天京,比率眾謀取江西,江西的戰事會比以前更加急迫。如若臣這時離去,江西必亂,落入長毛之手。當今為皇上計,以臣細察今日局勢,非位任巡撫有察吏之權者,決不能以治軍;縱能治軍,決不能兼濟籌餉。臣處客寄虛懸之位,又無圓通濟變之才,恐終不免於貽誤大局。請皇上同意臣在籍終製。”
鹹豐皇帝在圓明園看了曾國藩的奏折,十分生氣,對身邊的慈禧說“這個曾國藩,真是膽大妄為,厚顏無恥,不僅不聽君命,還要督撫實權,朕要將他殺頭!”
慈禧勸鹹豐皇帝說“當今天下,唯湘勇能跟長毛一戰,皇上還是暫且忍耐。”
逞婦人之智的鹹豐皇帝卻和曾國藩較上了勁。適值此時天京內訌之後,太平軍內部分裂,勢力大衰,看起來已經指日可平,有沒有曾國藩好像也沒有大礙。鹹豐帝便順水推舟,開了他的兵部侍郎缺,批準曾國藩回家繼續為母守製三個月。
曾國藩見到這道上諭後,冷得心裏直打顫。曾國藩以為他已經把委屈和困難說得夠充分了,他萬沒料到苦戰數年竟是這樣一個結果。而他的那些宿敵官員們聞聽此訊卻一個個喜形於色。從傳統倫理上來說,曾國藩要挾皇帝都有違臣道。以前曾國藩以唯我獨忠之態,居高臨下,睥晲眾人。而這次他們可抓住了把柄,四處大罵曾國藩假道學,假忠義。
那天,曾國藩正在書房看書。
“大哥!”曾國華哭著進了門。
“堂堂五尺大漢,什麽事居然像個婦人一樣哭哭啼啼?”曾國藩惱怒道。
“父親”曾國華有點哽咽,回答說,“父親他老人家去世了!”
聽聞父喪,曾國藩手一鬆,癱倒在太師椅上,想起父親的音容笑貌,淚水從微閉的雙眼中無聲地流出來。好一陣子,他才睜開眼睛,吩咐左右家仆“拿喪服來!”
深夜,曾國藩從悲痛中蘇醒過來。按照傳統的製度,無論是誰,無論做了多大官,無論在幹什麽,父親死了,都得趕回家盡孝!曾國藩坐在書案邊,給皇上擬了一個回籍奔父喪折“微臣服官以來,二十餘年未得一日侍養親闈。前此母喪未周,墨絰襄事今茲父喪,未視含殮。而軍營數載,又功寡過多,在國為一毫無補之人,在家有百身莫贖之罪。瑞州去臣家不過十日程途,即日奔喪回籍。”
吃過中飯後,曾國藩決定不待皇上批複,即封印回家。他告別前來瑞州送行的彭玉麟、楊載福和康福等湘軍僚屬,帶著六弟國華、九弟國荃、兒子曾紀澤等人踏上回家奔喪的路途。
在回家的路上,默默地騎在馬上趕路。曾國藩的心更像滿天無邊無際的陰雲一樣,沉甸甸、緊巴巴的。他望著水瘦山寒、寂寥冷落的田野和馬蹄下狹窄幹裂、凹凸不平的千年古道,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曾國藩的悲哀,既是因為父親的突然離去,也悲哀的是他自己出山以來的處境。帶兵五年過去了,自己一直帶著鐐銬在打仗,其中的艱難辛苦、屈辱創傷之多,如長江水一樣滔滔不絕。一顆忠心,滿腔熱血,兩次投江,為了捍衛孔孟名教的尊嚴,卻落得個朝廷猜疑,地方官員排擠,四麵碰壁,八方齟齬。這幾年官職依舊原地踏步,連胡林翼帶勇,也從道員升到了巡撫。像陶恩培,文俊、耆齡這些人,才質又庸劣,卻一個個加官晉爵,手握督撫重權。湘勇的出路在哪裏?自己的前途在哪裏?曾國藩無法預卜,隻覺得眼前昏天又暗地,他什麽也懶得想,隻想要早點回到家鄉,回到湘鄉荷葉塘。他太累了,他想在父親的墓旁靜一靜,好好反省這幾年所經曆的一切。
而騎馬跟在曾國藩後麵的曾紀澤,抬頭望著遼遠的天空,內心更是洶湧澎湃。他在腦海裏謀劃自己的未來,眼下時間已經到了1857年,離美國南北戰爭還有四年,日本明治維新還有八年,有曾國藩在,不遠的將來,他將如何推翻滿清這座大山?而且,推翻滿清,是越早越好,時間越早,對中華民族的複興就越有利!但是曆史,會讓自己揠苗助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