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朝臣大禮議

字數:3595   加入書籤

A+A-




    看m章…節

    楊廷和走了,這個嘉靖皇帝提升皇權道路的最大絆腳石沒有了。天子尊親大禮,又提了議事日程。此前朝堂討論的是,如何恭迎興國太妃進京,如何為她加封尊號的問題。當時大學士毛紀,提出了一個較為中和的建議,那就是在嘉靖皇帝生身父母的尊號前麵,加“本生”二字。稱嘉靖皇帝的已故父親興獻帝,為“本生父獻皇帝”稱嘉靖皇帝的母親興國太妃,為“本生聖母皇太後”。這樣的尊號不但顯示了興獻王夫婦的尊崇,還不失皇統大倫。此一次朝議,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第一個發言的就張孚敬,此時的張孚敬已經不再是禮部侍郎,他早已榮升為了禮部尚書。禮部的職責就是典守禮樂,嘉靖皇帝為父母加尊號的事宜又名“大禮議”,禮部官員是對此最有發言權的人。張孚敬說道:“啟奏陛下,陛下詔諭讓眾臣廷議,大家卻相視而默聲,沒有誰敢搶先請奏。若是懼怕強勢所壓,才屈理複合,這最終必會貽誤陛下之大孝。為臣者怎能置天子之父母於不顧?臣認為,本生父獻皇帝和本生聖母皇太後的尊號,應該去掉本生二字。若是不去掉這本生之稱,後世人仍然會認為陛下是過繼給了孝宗皇帝。加本生二字的尊號,是禮官在欺蔽普天下之人,也是在欺蔽皇帝我主。”

    翰林院編修王思還兼任著嘉靖皇帝的經筵講官,經筵講官也就皇帝的家教老師。此人滿腹書生之氣,當仁不讓才是他的真性情。王思跨出列班說道:“啟奏皇,兄終弟及乃是太祖高皇帝的明訓,皇繼武宗皇帝之位,已經表明了皇是武宗皇帝的親弟弟。因此,皇本應當稱孝宗皇帝為皇考,以此來表明自己專意於正統。這本生二字的用意就在於表明統續所係,去本生乃是變亂宗廟、離間宮闈。望陛下聖明,將其不忠之臣除去,以戒廟堂之奸佞。”

    另一個翰林院編修叫王相,聽到自己部門的同僚如此說,當然要前幫腔了。等王思義正詞嚴地奏述完畢,王相走出隊列說道:“啟奏陛下,陛下稱孝宗皇帝為稱皇考、稱張太後為聖母,已經五年有餘矣。而今卻要更正此前的詔諭,臣為陛下擔心,如此這般,陛下是否會因此而難以取信於天下?”

    吏部員外郎方獻夫走前去說道:“啟奏陛下,陛下入繼大統而並非為人之後。大宗乃是至尊正統,當然不可斷絕。因此,皇室小宗可以入繼大宗。不過,從未有過絕人之後,而入繼大宗者。而今興獻帝隻有陛下這麽一個王子,如果絕其後,隻是為了讓孝宗皇帝有繼,這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呢?再者說,為人後者,需要為父者,曾經立他為子。為子者,也需要曾經服侍過父親才是。而今,孝宗皇帝有兒子武宗皇帝,當今聖也不曾給孝宗服三年之喪。如果強要聖稱孝宗為皇考,難道這不正是違背了名副其實的信義嗎?”

    吏部尚書桂萼聽到自己的手都這麽說了,他再不開腔,風頭兒可是就要被人家給搶去了。桂萼不敢再猶豫,他趕忙走出來請奏:“啟奏皇,興獻皇帝與興獻太後的尊號前麵,的確不可另加本生二字。陛下應當稱孝宗皇帝為皇伯考,稱武宗皇帝為皇長兄。陛下稱興獻皇帝本當為皇考,並且應該別立宗廟於大內朝夕供奉。興獻太後本是聖母,也應當稱聖母皇太後。雖說張太後也是聖母皇太後,為了彰示區別,陛下可以稱皇伯母為昭聖皇太後。聖母皇太後,昭聖皇太後,如此一來,二位皇太後煥然分明。”

    那個嗓音尖細的嚴嵩,悉心地注意著朝堂的風向。本來的旋風已經明顯地刮向了一邊,嚴嵩在心中早已準備好了總結性的發言。此時的嚴嵩也不再是國子監祭酒的身份了,他已經榮升為禮部右侍郎的官職。嚴嵩走出隊列啟奏道:“臣附議。啟奏陛下,女宿星臨凡乃天降祥瑞也,天意已明著實不可違逆。女宿當值不但預示著一女身貴名顯,還有利於興建陵寢宗廟。以此天象看來,興獻皇帝和興獻太後尊號前麵的本生二字,實在是多餘。那不僅僅有違天意,還會引起眾人的非議。皇就應該稱孝宗為皇伯,因為事實本來如此。皇毫無疑義地應該稱興獻帝為皇考,並且還需要對興獻帝,別立世廟而祀之。隻有如此,才能為天下之父子大倫、君臣大義立下楷模。懇請皇下旨,眾位公卿將翹首以待。”

    說道此嘉靖朱厚熜應該徹底滿意了,那些見風使舵者、溜須拍馬者,已經幫自己把什麽都想好了。連先前提出的“本生”二字也省了。不但將朱厚熜的母親興國太妃,稱呼為聖母皇太後。還要將他已經逝去的父親興獻王,加封為興獻皇帝。對於張太後,則是要改稱為“昭聖皇太後”以於區別。這些人實在是思慮的周詳呀。

    嘉靖皇帝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他說道:“既然是廷議,就需要各位公卿襟懷坦蕩地暢心商議。眾位能夠各抒己見、開誠布公,朕的心中很是滿意。諸位說了這麽多,朕想給諸位讀一份奏疏,讓大家聽聽。”朱厚熜向隨侍太監黃錦,打了一個手勢。黃錦拿出一份奏疏開始高聲朗讀:“臣聞非天子不議禮,天下有道禮樂自天子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以皇叔父、皇叔母不正之名決不可稱,大倫正則大禮定矣。母以子貴,尊與父同,則聖考不失其為父,聖母不失其為母矣。恭請皇奮然裁斷,揭示父子之大倫,明告中外。”

    黃錦讀畢,嘉靖又說道:“將那一份奏疏也讀給大家聽聽。”黃錦又拿出一份奏疏誦讀起來:“人君為治,必本於孝道聖人論政,必先於正名。孝在於篤親,而名貴於循其實。自古及今,未有外此而能化成天下者也。當今聖本憲宗皇帝之孫、孝宗皇帝之侄、興獻皇帝之子。逮皇兄武宗皇帝賓之日,仰遵太祖高皇帝兄終弟及之訓,屬以倫序當立。當今皇帝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不可疑矣。”

    黃錦讀完了這兩封奏疏,嘉靖皇帝說道:“各位公卿可知道這是誰的奏疏嗎?估計你們猜不出來,這第一本是楚王朱榮給朕的奏疏,第二本是棗陽王朱祐楒給朕的奏疏。還有其他奏疏在此就不再誦讀了。朱榮是朕的爺爺,朱祐楒是朕的叔叔。他們不但都是宗室,而且還都是前輩。如此來看,朕尊奉雙親有違祖宗之訓誡嗎?應當速改此禮,去掉興獻帝後尊號之中的本生二字。卿等不可再言,爾輩心中無君,其欲使朕亦無父母乎?著即給興獻皇帝尊號為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廟號睿宗給興獻太後尊號為章聖慈仁皇太後,恭稱聖母皇太後。尊皇伯母為昭聖恭安康惠慈壽皇太後。”

    嘉靖皇帝說完就走進內殿去了,太監黃錦清亮唱響“無事退朝”。文武百官跪地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大禮議之爭,到此好像是圓滿完結了。朱厚熜勝利了,以楊廷和為首的反對派失敗而告終。

    文武百官從奉天門下朝,左轉經左順門走出。按照平素的情況,這些人走東華門各回各部,也就各忙各的去了。今日卻有所不同。因為多年來的君臣之爭,如果大家就此默不作聲,這件事也就算是塵埃落定了。這不僅僅是顯示了皇權的加強,最重要的是區分出了勝負的雙方。皇權的加強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無所謂的,因為那本來就是應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權時代的一切權力,本身就都屬於皇帝。

    懶惰的皇帝沒有心思把持皇權,大家可以順便撿個漏兒、撈點兒好處。那些勤快的帝王重視權力勝過自己生命,權力自然也就要收回去了。如果僅僅皇帝一個人勝利了,那麽輸家就是除了皇帝以外的所有人。所有人都是輸家,一同起落也就沒有什麽輸與不輸可言。但是,guān chǎng派係之間勝負就不一樣了。

    派係黨爭之間的勝負,則是一部分人的輸,與一部分人的贏。在皇權時代的guān chǎng鬥爭中,輸家一派不但是意味著毀掉了前程,還可能預示著性命不保。因而,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說辭那神聖莊嚴的金鑾殿之內,實際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

    這個說法一點兒也不誇張,此次失敗的不隻是內閣首輔楊廷和一個人,跟著他倒下的將會是一大批裙帶相連的官員。走了一個楊廷和,這條已經失去了腦袋的百足之蟲,雖死而不僵。他們要最後一搏,或許他們不隻是為了那一點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