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字數:6432 加入書籤
第5章
此刻,在張員外家,全家上下正在忙著準備迎接趙家前來求親。
張員外,名擇端,字正道,也就是後來繪畫《清明上河圖》作者。
張擇端,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其名“擇端”取自《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南宋朱熹在集注裏解釋“端”字:“端,正也。”;其字“正道”取自《禮記燕儀》:“上必明正道以道民。”從張員外取名擇端,字正道來看,其名和字都深深地刻下了儒家的烙印。
張擇端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家庭,幼年好學、飽讀詩書,父輩對張擇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張擇端在其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都要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
張擇端在青年時便離開家鄉到京城東京求學,與大多數平民百姓一樣希望能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有一年,張擇端在科舉前突患重病,經多方求醫問藥也沒有脫離病危,最後是趙大夫出手相救,令張擇端起死回生,雖然那一年的科舉kǎo shì錯過了,但保住了性命。自此,張擇端與趙大夫之間的關係密切,往來頻繁,二人十分投緣,成為好友。
後來,由於朝廷科舉kǎo shì多次變革,張擇端一時無法適應,加上家庭的變故,父母先後去逝,經濟上沒有了來源,不得不放棄祖輩冀望於自己能在科舉上光宗耀祖的仕途之路,不得不為謀生而尋找出路,萬般無奈中又重新拾起自己喜歡的繪畫專業,特別是界畫1的創作。
1界畫是中國繪畫很有特色的一個門類,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方法。界畫適於畫建築物,其它景物用工筆技法配合,通稱為“工筆界畫”。
從此,張擇端在街頭為人畫過像,在寺廟、道觀畫過畫,在……
在京城,為了能生存下去,張擇端嚐盡了人世間的苦辣酸甜,對當時社會的底層以及各行各業十分了解與熟悉,對普通民眾和底層勞動者的刻畫十分細致入微,他的繪畫富有感情、形象表達鮮明,創作態度認真、嚴肅。由於張擇端的繪畫技藝精湛,構思新穎,所繪畫的作品xiāo shòu很好,主動早shàng mén來要求繪畫的客戶絡繹不絕。經過多年來的奮鬥與努力,他用自己繪畫所得積蓄在京城內的甜水巷買下了一住宅,後來又在夫人娘家的幫助下又對其進行了擴建,改建成了一家能對外經營的客店,取店名為“久住張員外家”,張擇端也十分自然被人們稱為張員外。
婚後,張員外有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姐妹倆,不幸的是雙胞胎姐妹倆出生不久便雙雙染病,夫婦倆四處求醫無果,最後還是求助趙大夫醫好了姐妹倆,張員外視趙大夫為救命恩人,兩家從此往來密切。兩家兒女耳鬢廝磨,青梅竹馬,街坊四鄰也認為兩家兒女理應結為秦晉之好,到了兩家兒女婚配年齡,按照兩家的約定,趙大夫率兩個兒子大郎、二郎來張家求親。
今天,在張家,最忙的人要數張夫人了,從一大早起床,手腳便沒有閑下來的時候。
這不,忙碌了一圈後,張夫人又來到大門口查看,見兩個店夥計正在打掃,突然,想起早上起床後還沒有再見到丈夫的影子。
張夫人急忙問正在清掃路麵的夥計:“你們倆看見員外出去嗎?”
“張員外去畫室了。”一夥計停止手中的掃帚,回答道。
張夫人迷惑不解地:“去畫室了,都這個時候,怎麽還呆在畫室呢!”
“夫人,我一大早見李榮過來了,他說是有急事要找員外!”另一個夥計補充道。
這一大早的,全家都在準備迎接趙家求親的大事,他李榮不過來幫忙就算了,這一大早的就急急忙忙登門會是什麽急事呢,這勾起了張夫人的好奇心,張夫人決定去畫室看看,順便給丈夫打扮打扮,準備迎接趙家的求親。
李榮是張員外收下的第一個徒弟,李榮十二歲時便失去父母,由鄰居家的一名畫師撫養並傳授繪畫絕技,這名畫師臨終前將李榮托付給了好友張員外,從此,李榮便師從張員外門下,其繪畫技能也得到不斷進步。
張員外將自己創作繪畫的地方放在其所開的客店後院僻靜之處,這裏遠離客店喧噪,十分清靜。畫室兼書齋,進門是間書齋,裏間是畫室,書齋明朗,清淨,有幾排書架,文房四寶、對聯、油燈、蠟燭、寫字台、椅子樣樣俱全。畫室寬敞,室內中間擺放一大桌子,架子上擺放著畫具、顏料等物。窗外四壁,藤蘿滿牆。不管是書房還是畫室,都十分幽靜、秀美、典雅,每天在這裏不管是讀書繪畫,還是與書畫友人談書論道,都十分愜意和享受,時間也過得飛快。張員外慢慢地把客店的管理交給夫人去經營打理,自己一心一意進行繪畫創作,其繪畫創作的收入不比客店少。
按往日習慣張員外照例去畫室度過一天,無奈今天要迎接趙家前來求親,剛剛起床,弟子李榮一大早便匆匆趕來,張員外將李榮帶到畫室麵談。
李榮一進書齋便將隨身帶來的一布包放在桌上,用雙手緩緩地展開一畫卷。
這是一幅手卷2式的畫卷。
2手卷是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亦稱“長卷”或“圖卷”。它外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作品,緊連其兩邊的是“隔水”,後有“拖尾”。“包首”之上貼有“題簽”。手卷是書畫作品中橫幅比較長的形式,一般短的有一兩米,長的有10米以上。因為不便於懸掛,隻便於用手展開、邊欣賞、邊卷合。手卷主要是供文人雅士私人交誼時於案頭展賞之用,往往有“於咫尺之間,展千裏之外”的功效。
畫卷長約八尺,隨著畫卷的展開,畫卷上漸漸地出現了京城惠民河3畔和安shàng mén4附近流民5們淒慘狀態:
3惠民河:又稱蔡河,北宋京城西南閔水、蔡河諸運河的統稱。
4安shàng mén:俗稱戴樓門,它位於京城外城南牆的西部。
5流民:是指受災而流亡外地、生活沒有著落的人。
流民中,有攜兒牽女者、身無完衣者、啼饑號寒者、口嚼草根野果者、奄斃溝壑者、質妻鬻子者、身披鎖械步履踉蹌者、羸弱愁苦插標賣身者、仆臥道旁者、殘喘待斃者、陳屍溝壑者、相抱痛哭者、嗷嗷待哺嬰兒、呼天號地老婦……
張員外凝神觀看《流民圖》良久心情沉重地說道:“誰看了你這幅《流民圖》,他就是石頭人也要掉淚的!”
“師父,你給評評我這幅畫吧!”
“這幅畫,整體布局倒是挺緊湊的,是一幅人物畫卷,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恐怕不是你自己一個人構思的吧?”
“師父說對了,弟子那裏有這樣的本事,是鄭先生構思的,弟子畫的!”
“鄭先生,就是那個叫鄭俠讓你畫得這幅《流民圖》?”
“是的,”
“就是安shàng mén的監門鄭俠?”
“是的,老師認識?”
“不認識,不過我和他有過一麵之交。”
“老師,等到那天有空,我引進鄭先生和老師認識認識。”
“不急,你畫這幅《流民圖》上情景都是真的嗎?”
“老師,我敢保證,這畫上所畫的景物都是真實可信的,老師若是不信,現在我就可以陪老師去安shàng mén那裏看看!”
“今天沒時間去,有時間,我會核實的!”
張員外說完視線離開畫卷,在屋內度起步來。
李榮見狀有些焦急不安地盯著張員外不安地問道:“老師,弟子的這幅畫……”
“他讓你畫這幅《流民圖》目的何在?”
“不滿老師,鄭先生還寫了一份《論新法進流民圖疏》的奏章,要同這幅圖一同呈送給官家,鄭先生認為,圖文相得益彰,更為形象、更能打動官家,讓官家立刻停止新法推行,罷免王安石!”
“以圖畫的形式規諫朝廷和當今皇帝,他鄭俠怕是史上第一人。我聽說鄭俠是王相公的學生,有什麽話不能給王相公當麵說呢!”
“鄭先生說過,新法有不少弊端,他多次謁見王相公,直陳新法弊端。鄭先生還寫過信,無奈王相公不聽勸諫,所以便有了以圖文的形式上書官家的想法。”
“以鄭俠的身份和這樣的內容,中書省是不會傳遞給官家的!”
“這個……”
“他這樣做,風險極大,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榮兒,我勸你也不要卷入其中!”
“老師,王安石變法已經讓天怒人怨了,老師有時間去安shàng mén那裏看看,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流民扶老攜幼、賣兒鬻女,慘不忍睹啊!”
“朝廷不是已經開始救濟那些流民了嘛!”
“朝廷的救濟乃杯水車薪,每天流民從四麵八方源源而來,場麵慘不忍睹!”
……
這裏,簡單介紹一下鄭俠本人的情況。
鄭俠,北宋詩人,字介夫,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其作品有《西塘集》,《西塘先生文集》等。
鄭俠的父親鄭翬曾經擔任江寧(今南京市)酒稅監。由於父親官卑職小,清廉正直,加上鄭俠的弟妹又多,家庭生活是十分清貧。鄭俠的唯一出路就是矢誌攻讀,苦學成名。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鄭俠到父親任所,讀書於清涼寺。是時王安石為江寧知府,素聞其才華出眾,對鄭俠十分重視。不但邀請他相見,給予嘉勉慰藉,勉勵他成為良材國士,還派學生到清涼寺陪伴他讀書。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重用,擔任參知政事(即宰相),王安石一心想為民謀福,提升國力,在全國推行新法。宋神宗皇帝對王安石十分信任,然而許多權貴富豪和在任官員,因為變法使得自己的利益受損,不僅不真心支持變法,反而十分忌恨。在推行新法時,故意一層層走偏,使得百姓深受其害。
治平四年(1067年)鄭俠在27歲時高中進士,被授將作郎,mì shū省校書郎。王安石立即提升鄭俠為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縣)司法參軍,主管光州的民、刑案件,凡是光州所有疑案,一經鄭俠審訊清楚上報。王安石全部按照鄭俠的要求給予批複,鄭俠十分感激王安石,把王安石視為知己,一心要竭智盡忠,為國為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報答王安石的知遇之恩。
熙寧五年(1072年),鄭俠任期滿,入京述職時拜見王安石。當時,朝廷頒布用kǎo shì新法的辦法選舉人才,考中者可以越級升為京官。王安石想讓鄭俠通過這個途徑得到進用。鄭俠目睹新法實施過程中的弊端,不讚同新法,就以不熟悉新法為借口婉辭拒絕王安石的好意。鄭俠曾多次謁見王安石,王安石向他查詢所見所聞,每一次鄭俠都直陳新法在各州縣施行過程中給百姓造成擾害的弊端。此後,屢次寄書信給王安石,陳述新法給人民造成的危害,希望王安石能改弦更張。政見的歧異使鄭俠不僅沒得到應有的提升,反而被貶為京城安shàng mén的監門小吏。王安石雖說不喜歡鄭俠,但還是認為鄭俠是個於國忠心耿耿的人才。還是想用他,他先是派兒子王雱來告訴鄭俠,國家為考選人才設置了修經局,王安石希望鄭俠擔任修經局檢討之職,後又派人再次勸諭鄭俠,均遭到鄭俠的拒絕。
從熙寧六年(1073年)至熙寧七年,天下大旱,赤地千裏,百姓無以為生,東北的流民,憂愁困苦,身無完衣,扶老攜幼,堵塞了道路。加上恰逢旱災造成饑荒,反對之人更是有增無減,變法受到了嚴重挑戰。
各地地方官吏催逼災民交還青苗法所貸本息,還要被加上鎖械刑具,負瓦揭木,賣產以償還官錢,饑民離鄉逃走的,不絕於道。鄭俠知道王安石已經聽不進逆耳忠言了,於是找到李榮,要李榮按照自己的要求,畫成一幅準備獻給宋神宗皇帝的《流民圖》,還有自己親手寫成的《論新法進流民圖疏》,請求宋神宗皇帝罷免王安石,廢除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