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何去何從十八

字數:3364   加入書籤

A+A-


    這時,船艙外傳來一名侍從的聲音,說道:“公子,老爺請你過去一趟…。”

    宇文士及知道自己的父親找他,那就必有要事,於是說道:“我知道了…。”於是他起身洗了一把臉,便匆匆向父親船艙去了

    宇文述的坐艙在蒼螭號船上,他現在是左翊衛大將軍,又是內閣之相,地位更高,擁有五個船艙,分別住他的親衛侍女,兩個兒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也是跟在他身邊。

    由於宇文述在吐穀渾戰役中立功,他不僅本人複升為左翊衛大將軍,他的兩個兒子也被免罪,赦去奴身,恢複為平民,宇文述便想辦法讓他兩個兒子重新入仕,最好是能得太守之職,鎮守一方。

    自從大隋王朝再次推行科舉後,人事權又漸漸回歸吏部,吏部主持科舉,有提名權,內閣是複審權,可直接決定六品以下官員,而六品以上官員最後由皇帝審核批準。

    大業六年隋王朝開始舉國備戰後,天下民怨沸騰,這次宇文述隋楊廣南巡,他親眼看見民心失離,天下亂象已現,宇文述心中便有了新的想法。

    他其他的兩個兒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都已坐在船艙內等候,片刻,宇文士及也匆匆走了進來,躬身道:“參見父親大人…。”

    “嗯,把門關上吧…!”宇文述聞到兒子身上有一股酒味,不由眉頭一皺問道:“你喝酒了…?”

    宇文士及連忙回道:“孩兒剛才和殿內少監李叔德喝了幾杯酒…。”

    “和李淵喝酒…?”

    宇文述注視著他許久,然後期待的問道:“他有沒有和你說點什麽心裏話,比如對朝廷不滿之類…。”

    宇文士及卻是搖搖了頭,否決道:“李叔德是忠厚之人,他一心想給建成謀職,別的倒沒說什麽…!”

    “哼!他可不是什麽忠厚,而是膽小怕事,一個小小的殿內少監就讓他心滿意足,虧他還是李虎之孫,簡直給先祖丟臉…。”

    宇文述對李淵不屑一顧,便把話題轉了回來,對三個兒子低聲說道:“今天把你們叫來,是有重要事情告訴你們,今上野心太大,一意孤行,我看天下可能要大亂,我們宇文家必須要先做好準備,機會到來時才能順勢舉事…。”

    聽了這話,宇文士及也是暗吃一驚,真被李淵說對了,自己的父親原來也有野心,想到此處,他就不敢多言,偷偷的低下了頭。

    宇文述看了他一眼,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兒子,因為這個兒子太過愚忠,他未必讚同自己的想法,宇文述準備再和兒子好好談一談。

    他剛要再繼續在說,這時,門外的心腹侍衛卻是應道:“大將軍,陛下派人來宣你過去…。”

    宇文述隻得停住話頭,對眼前的三個兒子又道:“反正你們的心中,自己也要有點數,不要愚忠,要多考慮我們的家族,入仕之事也不要急,我們要從長計議…。”

    然後,宇文述就跟著宦官匆匆下了船,向龍舟走去,剛下船,卻見鷹揚郎將楊玄縱向舷板走來,看樣子是要上船去找楊玄感。

    宇文述便是笑道:“楊大人,大晚上這龍舟之上,可是得要好好的盡忠職守啊…!”

    然後,他嗬嗬一笑,轉身便走了,楊玄縱聽出他的語氣中有嘲諷之意,等宇文述走遠,也是重重衝他的背影呸一聲,此時他的心中,很是不高興,便來到了兄長玄感的船艙。

    楊玄感如今是禮部尚書,屬於朝廷高官,他的坐艙要比宇文述低一級,隻有三間船艙,楊玄感身邊帶著一名書童和兩名侍女,此時,他正和蒲山郡公李密一同飲酒聊天。

    此時的楊玄感手中已小有權力,如今的他為人寡言少語,城府極深,誰都不知他在想什麽,但是他和李密的交情極厚,兩人可以說無話不談,也能推心置腹,李密今年三十歲,長得身材魁梧,鳳目高鼻,相貌頗為不凡,他也是文武全才,心懷大誌,對時局有著深刻的見解。

    李密襲父爵蒲山郡公,但沒有出仕,這幾年一直在家閉門讀書,雖足不出戶,卻關心天下大事,這次楊廣出巡本來沒有他的事情,但他一反常態,搭了楊玄感的關係,跟著一同出巡。

    李密看得出楊玄感心事重重,便笑問道:“玄感兄是在憂國事,還是憂家事…?”

    楊玄感歎了口氣,說道:“國事也憂,家事也煩,可家事不寧,何談國事…!”

    李密卻是岔開話題笑問道:“聽說陛下這次不回京城,直接去涿郡…?”

    楊玄感點點頭,解釋道:“本來是要回京,但是陛下聽說河北、山東的地方官員,對高麗戰役有點抵觸,他便要去親自督促…。”

    李密冷笑一聲,說道:“不是抵觸那麽簡單,是那裏的官員們都害怕了,去年我去了齊郡清河等郡視察,才知道那邊災害之嚴重,河北大水,河南大旱,饑民遍野,民不聊生,去年征六十萬民夫送糧,結果隻有三成糧食送到遼東,六十萬人死了四成,逃亡三成,剩下三成空手回家,三十萬頭牛都沒了,今年chun天拿什麽耕種,聖上不僅不體恤,還要加稅征糧,這次詔書強征二百萬民夫赴遼東,如果我沒有判斷錯誤,今年齊地一帶必將爆發大起義,如果不及時撲滅,大隋將亡國啊…!”

    楊玄感知道李密見識高遠,便問道:“真的會有這麽嚴重嗎…?”

    李密連聲冷笑,他壓低聲音道:“明公還記得楊諒造反否那楊諒心浮意躁,仁德不修,他有何德何能,振臂一呼,山東竟有二十個郡跟他造反,公不覺奇怪嗎…?”

    楊玄感眉頭皺成一團,然後說道:“你的意思是說,有人居心叵測,想渾水摸魚…?”

    李密緩緩點頭,說道:“那高歡以六鎮悍卒起家,建立北齊,高氏雖亡,但六鎮悍卒子孫猶在,當年二十萬六鎮悍卒安置河北山東,他們的子孫繁衍,已不下百萬,且強悍本se未失,還有北齊遺臣尚在,皆不服隋朝,楊涼造反,便是他們跟著渾水摸魚,聖上也看出來,才決心遷都洛陽,一方麵脫離關隴控製,一方麵鞭策齊地,又有下江南之便利,可謂一舉三得,這次舉國東征高麗,對民生影響將十倍於運河,正逢河北河南大災,民不堪逼,以六鎮子孫強悍之風,他們豈能不造反,那些北齊遺臣又怎麽可能,不加以利用所以齊地必有大亂…。”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