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菩提樹下

字數:10528   加入書籤

A+A-




    ba和ma決定,是時候提醒他了,如果他不知道人類幾十萬年的過去史,他如何能獲得深刻的啟發。

    在一個深夜裏,王子正在打坐的時候,突然聽到一些聲響,當他睜開眼睛的時候驚呆了,眼前出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麵,自己仿佛就身在其中,這個畫麵一開始是靜止的,不會兒開始動了起來。

    一隊隊穿著獸皮或者枝葉裹體的人們聚集著往遠方遷徙,他們累了就停下來升起篝火,第二天又繼續前行,一路上這群體的人數不斷減少,但是新的生命又誕生了,人們在悲痛中,盼來了希望,迎來了歡笑聲。

    這個群體的遷徙就像一部紀錄片一樣,他們經曆了無數的春夏秋冬,身上穿著的枝葉、獸皮變成了麻料服飾,終於有一天他們看到奔騰的大河,不遠處高聳插入雲中的山脈擋住了去路,王子認出了這就是養育自己部族和自己的聖河,聖山,看到這些場景,王子的眼睛濕潤了。

    他認為這是自己常年冥想之後獲得的啟示,“哦,難道我們是這樣來的。”

    這是ba和ma用三維全息影像技術向王子投放了一段水族遷徙的曆史畫麵,這是新人類的起始篇章之一。

    為了試探王子昨晚見到影像的感受,一大早,ba就送來了些吃的東西。

    ba和ma裝扮成農夫留在這裏,已經七年有餘,她們經常會接濟一些食物給這位王子,借此機會他們也聊了不少話題。

    今天王子看到ba一大早就送來果蔬,連忙向他致謝。

    閑談中,他向ba說起了昨天夜裏自己見到的“夢境”,他感到非常的驚訝,他對ba說:“我一開始以為自己在夢中,但是後來我發現自己竟然是清醒的,那些情景真是令人感動,但是又令人不解。”

    ba有意引導他繼續和自己交流下去。

    他向ba描述著:“夢中的印象太清晰,太深刻了,我看到幾個衣衫襤褸的,身上有很多毛的人,正準備送別逝去的親人,在掩埋屍體之前,沒有想到,其中的一個野人掉下了一滴眼淚,這個情景非常感人。

    “野人?”ba問道。

    “哦!他們穿得很少,相貌非常醜陋,不過他們一路走來,越來越像我們的樣子。”

    “是不是我們的祖先呢?”

    王子疑惑地看著這個農夫,然後點點頭,心想:自己怎麽沒有想到?

    被農夫提醒後他自然地有些抵觸,因為對方是一個大字不識的首陀羅原住民,這是四大種姓中最低等的一個支派,自己平時和他聊些生活上的事情,主要是因為太寂寞了。

    王子再次回憶起夢中的情景,連貫地回想起來,確實像是這麽回事。

    他低聲感歎道:“人總是繞不過生老病死的循環往複,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很長時間,從祖先們開始懂得牽掛之後,應該就會產生這樣的情感,當那位祖先看著親人逝去而掉下第一滴眼淚開始,我想他們就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他或她去哪裏了?還能回來嗎?

    這種對故人的眷念產生了愛意,當某些人第一次開始有了揪心的感覺,這種最深刻的情感直接影響到我們,開始有意識的要珍惜身邊的親人,由此及彼,產生了愛,而且愛的範圍逐步擴大了。

    正是不斷擴大的愛意,導致了眾生有了內核,(在幻象中他還看到一個“野人”,摘了一朵小花戴在了他身邊的女人鬢角上),人們開始意識到有了一個需要我們照顧的對象。”

    ba看著他心裏想:就像地球熱融融的地核跳動著,溫暖著這顆行星。

    王子似乎深有感觸,他本來不想向這個農夫說太多,但是看到對方渴望的眼神,他就繼續說道:“親人的情感,使種族內部聯係更加緊密,去世的人不再被隨意拋棄,而是加以珍惜掩埋,大家相互地關心愛護,共同應對惡劣的環境。

    這種愛意不斷在擴大,愛延展到我們力所能及的一切事物,因為情感首先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有了東西才能表現出你的愛。漸漸地眾生試圖去占有力所不及的事務,那就是**。

    **的起始、過程和結果伴隨著歡笑和淚水,痛苦也就隨之而來,我看到早期的部族之間並不排斥彼此交往,但是時間久了就會帶來一些不快和爭執,也許是奪去了親人的性命,也許是奪去了財產,也許是霸占了土地等等,當然也有部族內部的不快發生,所以愛的反麵形式就是恨。

    我的理解是任何已經得到的和暫時無法得到的,都在愛和恨的範疇之內。”

    ba聽到這裏不由得點點頭,心裏想:金族經典中提到的“該隱殺弟”,就是傳說中最早的人類犯罪案例,“該隱殺弟”,並非物質利益的爭奪,而是嫉妒上帝的恩寵不平,這就是人類因愛生恨,導致關係變化的首個慘劇發生。

    看著農夫聚精會神的樣子,王子繼續說道:“自從有了愛和恨的情緒蔓延後,我們的情感世界變得豐富多彩,早期的族群huó dòng也開始活躍起來,人們組織在一起反對某個部族或者是商討如何與某個部族聯姻等等,婆婆媽媽的事越來越多。

    得到了、滿足了就是愛;失去了、被騙了就產生了恨,部族的發展其實就是在這兩個字的糾纏中建立起來的。”

    ba想:這種對立的情感也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物種最根本的表現形式。

    王子說著、說著思路逐漸打開了,他似乎是在說給農夫聽,又像是自言自語:“直到今天我們的喜怒哀樂,如果不是圍繞著利益的得失,就是圍繞著親情、情愛的分分合合而不斷從事著相應的應對行為。

    我們開始走向唯利是圖的發展曆程,當然也因此才不斷進步,但也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煩惱。如果我們放棄愛意和恨覺,世上的一切也就沒有什麽可以牽掛的了,爭奪利益就是為獲得物質嗎?

    不是的,更多地時候是為了讓我們開心,去除沒得到前的苦惱,一個人要糊口飯吃不難,難的是我們怎麽才能獲得更多的愛和如何擺脫恨。”

    ba心裏想:就像這個宇宙,有明物質,也有暗物質,在愛和恨的彼此糾纏中造就了社會發展,也帶來了各種麻煩。生產力的發展過程就是與天鬥,與人鬥的結果。

    王子收不住話題,自顧自地繼續說道:“為了讓親人吃飽穿暖,要拚命的勞作這就是愛,為了預防不測而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就是恨的肇始。

    眾生變得隻知道索取,而厭恨失去,當這種對立情感發展到極致時,恨超過了愛,眾生就會墮入深淵,威脅到每個部族的延續。

    一切的痛苦都因來之於愛,要解釋這一切的dá àn說來也非常簡單,愛產生**,**不得而產生恨,原本是因為愛一個人或喜愛一件東西,卻因離世或得不到而產生痛苦。

    要去除內心的掙紮,無非就是放下愛和恨,那麽一切就歸於平靜了。”

    他回想自己的人生經曆。他是一國王子,想盡榮華富貴榮,然而自從他懂事之後,無奈地看待周圍苦難深重的人們,包括自己的親人逝去,生命是財富無法挽回的,還有那些宮廷殘酷的鬥爭,為此觸動了他出家的念頭,試圖通過刻苦修行來尋找dá àn。

    他沉思良久,說道:“也許我之所以沒有悟道可能問題不在於**上的修行,而是我的牽掛沒有斷絕。”

    讓我們來跟著他的感覺穿越人類發展史。

    昨天晚上當看到batí gòng的影像,王子就像進入了時空隧道,曆史閃電般的往回倒,時光突然停在了一個猿人的身邊,他正在看著一個躺在地上的女伴。

    這個猿人長久地注視著這個離去的伴侶,多麽希望她再看自己一眼,突然一道閃電劃過天際,把四周照得通亮、通亮,光線的變幻使他發覺對方的身體似乎動了一下,ài rén往日的神情似乎又回來了,他以為她活過來了,但是一會兒他又失望地低下了頭,當他再次抬起頭的時候,一滴眼淚隨之落了下來。

    王子看到了這滴眼淚,頓時感悟到了心結的來源,他示意時光再往前進,當移動到不知道要流淚的時候,這不就沒有糾結了嗎?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如果我們不會滴下那滴眼淚,何來愛與恨,及其衍生出來所有的情感世界呢?每一個人的痛苦和快樂都來源於牽掛。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王子已經習慣於和ba聊天,因為沒有人願意聽他的心聲,而這個下等種姓的農夫似乎和自己很有緣分,他雖然話不多,但總能跟隨著自己去感悟出一些東西。

    他告訴ba說:“如果人們沒有了愛意和恨覺,所有的**也就不存在,內心的痛苦自然就消失了。”

    ba看出他領悟這個道理後完全變了一個人,心情開朗多了。

    “空”成了他所開創的新信仰的根本法門。他很希望把這種感悟傳播給他人,讓大家都能獲得自我修行之道,解脫之道。

    “以前修行者的目的是希望解脫自己,而我希望自己能夠解脫眾生,因為我們身邊的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部族都在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幸,包括我的部族也經常陷於爭鬥死亡,生命在某些時期變得沒有意義,無論你是站在哪邊都難逃劫數。”

    在他35歲的時候,他認為自己找到了dá àn,感悟到了人生終極境界: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終結、通往痛苦終結的道路。

    因此王子立誌要推廣自己的心得,新信仰就此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種子。

    他看著ba似懂非懂的樣子,歎了一口氣,現在自己身邊沒有其他聽眾,人們已經習慣了自己圈內的信仰模式,隻有身邊的這位農夫,似懂非懂地聽他講解複雜的哲理。

    不過雖然這個人從外表上看起來非常普通,甚至有些粗俗,但是釋迦摩尼很看好ba的驚人記憶力,他所說過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農夫都不會忘記,這有助於將自己的感悟傳給其他人,看來這個農夫進步很快,這樣一來他們之間屈膝暢談的時間更多了,ba將他們的談話內容記錄保留了下來。

    ba原本想示意王子向金族學習,成為一個用律法來規範部族的先知,因為他畢竟曾經是王子,有這樣的號召力,但是後來ba覺察到他對信仰具有獨特的認識。

    他正在創造一門“解脫學”,這種解脫學是對愛的另一種理解方式,具有很強的哲理性:

    如果你愛,就不要去愛。

    為什麽說“如果你愛”,事實上這是一個肯定句,絕大數人,生來都會愛上某樣東西,這是無可辯駁的,使用“如果”一詞,隻是口氣上聽起來比較順耳,不會那麽武斷。

    人的一生,到底是要否定愛,還是肯定愛,隻能由眾生自己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隻要你是一個人,你就一定會因愛而遇到麻煩,沒有哪一個可以逃離苦難。

    無論是貧困者、富貴者、執政者、相愛著的、遇到不幸的,受到打擊的,都會因愛而產生**,最終帶來痛苦。

    他立誌要成為世人的關懷者和人生的職業導師,也就是第三方驗證者。

    今後你們都可以來找我,隨時可以來加入我的信仰。我時刻在等著你,不再排斥你,不再躲在陰暗的角落憤世嫉俗當一個苦行者。

    釋迦摩尼就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他的信仰體係裏分出了大愛和小愛,小愛要堅決放棄,因為它會給你帶來恨,大愛就是眾生平等、互助。

    這是一門如何去除煩惱的智慧,ba原本是想讓他看到影視中生死過程和混亂場麵,觸發其改變世俗立法的興趣,沒想到他產生了相反的認知,放棄了世俗。

    這種觀念和金族直麵理解“愛”很不相同,在金族裏對愛的理解非常現實而直接,如果ba不能給他們示意或帶來好處,他們就開始抱怨了,直到對他不理不睬,而這位王子主張從“解脫”的角度,來詮釋人生的境界,這將是另一種平衡。

    ba知道現實生活中的多樣性將使人類在融合過程中產生競爭的局麵,那麽在精神世界也應該可以多樣性!精神層麵上的不同認識,將塑造出不同群體之間的根本差異。

    陪伴人類一路走到現在,ba和ma非常清楚,新人類的所有族群對於現實利益的追求所使用的手段都是完全相同,未來也是相同的,**也是完全相同的。

    而隻有在信仰層麵的差異才能造成族群特殊的味道。因為不同的信仰對生死的不同理解,也就會產生出根本的種族差異,才能將新人類分離出不同的角色。(這將為今後形成3-4種民族性打下基礎)

    ba和ma記錄著釋迦摩尼的言行,分析著這種信仰的發展和影響。

    係統主機的解析報告傳輸到了ba和ma的大腦中:“這將形成另一種和金族差異化的信仰結構,未來,這種信仰將不參與到日常生活的立法中,而是將精神世界從現實世界裏剝離開來。

    在這個體係內的部族,未來將形成二元化結構,既政教分離,不同階層的關係就好像水(部族平民)和油(部族權貴)的關係,水承載著上麵的油層,但他們大多數時候彼此不相融合,互不相幹,各成體係。

    這種信仰隻是對同一個階層起到作用,是一種平行的信仰模式,而不是縱向的對社會結構起到變革和影響的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的社會結構將會非常的穩定。

    上麵的油層(金字塔頂端階層)如何燃燒或者翻滾都不會引起下麵階層的燃燒,朝代更迭過後,一部分人完成身份的轉化,絕大多數人依然如故。

    因此觸發社會結構變革的可能性很低,偶爾發生屬於意外事件,但是很快又會恢複。”

    ba對ma說道:“釋迦摩尼先知的功績,在於將原本用於個人修行的理論發展成為了一門社會學,他所宣揚的平等、互助,將給古印度帶來新鮮的‘空氣’,成為了新信仰的基石。”

    釋迦摩尼沉醉於自己的認識和解讀中,導致本來就不多的聽眾不知道他在說什麽,因為在那個時期,修行是個人的事情,現在大家聽到不同的理念,一時難以轉變固有的思維方式,所以聽眾紛紛離他而去。

    看著孤零零的一個弟子(ba),釋迦摩尼檢討著自己的推廣模式。他決定改變傳播信仰的方式。

    ba知道,信仰的邏輯就是要超越現實,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信仰。所以如何解答生的期盼、死的恐懼,成為了新信仰必須麵對的問題,也是最能吸引世人的地方。

    他提醒釋迦摩尼:“你見到過別人沒有見到過的先人往事,不是嗎。”

    “是的!不止一次,所以我才能悟出這許多道理。”

    “那麽世人和我怎麽才能夠在苦難中得到安慰呢?我覺得給我帶來安慰更重要。”ba向他道出了一個小人物的心態。

    “是啊!這很現實,在苦短人生中,我們必須找到一種解脫自己的辦法,否則大多數人都難以承受捉摸不定的未來,那些病痛、死亡、破財等不幸,日積月累就會引發生靈塗炭等悲劇。

    各種不幸都會對每個人的前程造成阻斷式的打擊。

    所以我認為,解決痛苦的方法就是總結前麵的過失來改變現狀,讓人們對未來有更多的期盼,如果讓一個人輪回往返就能修行成不滅不垢的新人,這個新人代表了永生。

    如果每個人都去這樣認識自己的前世今生,這將是一種針對個體的解脫辦法。

    同樣道理,當我們把範圍擴大,試想我們把親人或故人的離世,想象成為是到另一個世界去等待一段時間,再回到現實社會來,那是多大的安慰。

    然後再將這種道理擴大到整個部族,整個世俗社會,那就稱之為“業”。

    你今生遇到的苦難,是用來彌補前世的過錯,這樣也是一種解脫痛苦的方式,那就是放下悔恨,期待今生的善行換取來世的善報。

    也許你恨今生的不幸,那你想想,可能是你上輩子造的孽,也可能是父輩,所以這輩子要來償還,我們也就不會那麽迷茫和失落。”

    ba驚喜地看著他,說:“這是一種去除恨的最好解決辦法。對於普通人,您隻能是這樣去引導他們。”

    所以,緣(悟性)覺(修行成果)和輪回觀(生命永動原理)彼此作用,產生了永恒的神話故事,就此書寫了新信仰的通俗演義,那就是人生是一種轉換過程,無論你是貧困或者富貴,都有機會、都有報應。

    根據這種理論,先知告訴後來的門徒,自己經過了幾十萬年的輪回,所以他知道過去,也將預見未來。

    沒錯,除了ba和ma之外,隻有他能看到新人類的過去。

    說著、說著,ba似乎回到了母星球的那段日子,他的眼前出現了那些熟悉的麵孔,釋迦牟尼把他說回了遙遠的母星球,他知道母星球人類留給他的一切記憶都是為了新人類的繁衍成功。

    她們這個級別的人工體已經不是一台設備,而是有感情的生命,她們期盼著人類在地球上重新壯大起來。

    ba品味著釋迦牟尼的觀點,他對ma說:“他的新信仰,就像我們在月球上看地球,當我們將一個物體拉開距離來觀看,是否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呢?

    ma答道:“是的!我會看到地球就像一顆藍寶石,多麽美妙。”

    “你還會產生一種置身事外的感覺,會讓你擺脫世俗的煩惱,從而避免爭鬥。”

    “沒錯,‘空’事實上是有內容的,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隻是看問題換了一個角度。”

    “嗬嗬,那麽你現在回到地球,用顯微鏡再看這個星球,你會發現周遭肮髒不堪。解脫學就是在告訴你這個道理。所以修行者不能和普通人住在一起,而是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

    “我明白,新信仰將啟發後人,不要去隨便愛一樣東西,愛而不得就會生恨,痛苦由此而來,這是因果呼應的,是辯證關係,是整個宗教體係的中樞神經和修行要義。

    當我們遠距離地觀察地球時,就會產生這樣的感慨,生命的掙紮究竟為了什麽?”

    ma對著ba笑著說。“嗬嗬,顯然你是他的第一個門徒了。”

    ba和ma決定留在這裏一段時間(她們認為的一段時間一般是上百年)。

    她們有些擔心具有社會學功能的新型宗教會被王權或頑固的個體修行模式顛覆。

    直到300多年後“白”阿育王時期的到來,佛教進入了鼎盛時期,並開始通過海路和陸路向周邊的部族推廣,她們才得以離開。

    這時的佛教已經成為了可以解釋一切的信仰,因為這種信仰首次突破了時間(生命無限循環、事業無限循環,大家都有機會,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有機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和空間(心靈的世界無窮大)的限製,令許許多多的人為之傾倒。

    這就是人類最早的“科普教育”。

    ba和ma明白這個道理,她們都知道宇宙萬物都是互相轉換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一個人的生死隻是轉移這些原子和分子的過程,它們也許重新組成了一塊石頭,也許組成了另一個胚胎,或大海中的一滴水。

    佛教有了阿育王的保護,人工體放心地啟程,前往“木族”聚居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