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第三種力量
字數:4922 加入書籤
自從在山洞裏聽到“天音”之後,默罕默德更頻繁地來到山洞接聽神的啟示,ba向他描述了構建新型宗教及社會治理體係的藍圖。
ba:“如果要形成一個新的區域性組織,你需要創建一個新的宗教信仰,它必須具有吸引底層百姓的優勢,同時還需要對原有的貴族和地方勢力進行妥協,而不是強製掠奪和壓製,這種方式可以減少階層間的衝突。”
默罕默德聽後不斷地點頭,因為他本人也是個富商。
通過剝奪貴族、有錢人的小部分利益,例如天課、禁止利息盤剝、不囤積物質而推高物價等宗教教義,促使新信仰快速成長起來……”
ba為即將誕生的新信仰確立了方向,以上的各項政治、經濟舉措不再像其他部族那樣,通過世俗政權的上層建築強製頒布,而是要通過“神啟”來倡導,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日後世俗政權陷入兩難的管理局麵,更是為了和基督教世界以及佛教世界區別開來。
ba告訴穆罕默德:“你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神那裏啟示得來的,不要說是你創造的,你本人隻是傳播神啟的使者,因此你就可以把自己撇得一幹二淨。”
適度平均主義既滿足了這一地區的整合,又避免過渡損害權貴集團的利益。
窮人本來就什麽都沒有,給他們得到一些以前得不到的東西,很容易就滿足了,富人失去一些利益,減少了社會動蕩,從性價比來看,也是合算了。
默罕默德是個生意人,很容易算清楚這筆賬,很快,在ba的輔助下,默罕默德創立了伊斯倆穆教。
伊斯倆穆教一開始受到區域權貴的敵視,默罕默德本人也遭到了追殺,ba和ma向他伸出了援手,幫助他在基督教勢力範圍內得到庇護,獲得休整。
一段時間後,該教的追隨者多了起來,隨著教義不斷對外宣揚開來,更多的中下層人群響應了起來,加上武力的壓製,各個階層和部族達成了妥協,最終各得其所。
新信仰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平民百姓有了兜底的經濟政策,經典裏要求那些有錢人,有義務幫助弱勢群體。而且死後可以獲得永生,有錢人和沒錢人死後是相同的待遇,沒有貧民和貴族之分,這點非常令人向往,它有助於使富有的人保持克製,貧困的人保持樂觀。
所以伊斯倆穆教的“適度平均主義”社會治理模式相當成功。
在和默罕默德日常交流的過程中,ba和ma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缺陷。
相比其他部族:金族(北非)、火族(歐洲)、水族(古印度)、木族(漢),這裏現在連文字還沒有形成統一,大多數部族沒有文字,更不要說文學了。
文字是記載文明的工具,沒有文字,文明就可能隨時斷檔。
現在ba隻能通過口授的方式來向默罕默德傳播故事,他參考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信仰案例,進行適當的修改,演變成伊斯倆穆民族的古蘭經,因為短時間內無法找到更好的辦法了。
對於一個連文字還沒有統一的散落部族,創造全新的信仰他們是無法接受的。
創建文字、文學,需要經過好幾代人的延續才能完成,現在隻能先統一,再來考慮建立適用於各個部族的文字,所以目前最佳的選擇就是參考周邊的信仰故事。
當然什麽都沒有的地方也有好處,那就是一切可以從頭開始。
默罕默德開創性地發明了一種唱腔式傳教技巧,這種寓教於樂、悠揚舒緩的唱腔,方便文盲家丁們記憶。
剛開始時,默罕默德的信徒隻有妻兒和家丁。
每段經文都出現了不同的發音、音律,不同的發音和音律有不同的意思。ba正在將這些發音和唱腔進行整理,為今後形成經典做準備。
就此她們樹立起了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獨特支派。
默罕默德創立的新型社會模式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他有生之年便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之後先知的後代僅僅用了200多年的時間,就建立了跨越亞、歐、非的大區域意識共同體,甚至有段時間形成了宗教、政治、經濟、軍事一體化的共同體。
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個族群,在沒有曆史故事支撐的情況下,可以在200多年的時間裏,快速建立橫跨亞、歐、非的帝國。
更重要的是,他們實現了ba和ma的意圖,莫臥兒帝國穩步推進,最終擊垮了古印度,取代了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徹底改造了這一地區的信仰格局。
伊斯倆穆教成功防止了兩個亞洲大族,水族人和木族人形成意識共同體的趨勢,同時在基督教信仰和佛教信仰地區建立了阻隔。
伊斯倆穆帝國同時牽製住了強大起來的歐洲教會國家,隨後雙方進入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戰爭(十字軍東征),並結下了血仇,從而避免了基督教世界和佛教世界的過早接觸。
安拉的使者默罕默德在這一地區開創的新型社會治理體係是一種“混沌學”。
表麵看起來不像一個嚴肅(宗教優先)的政治體製的作為,但實踐過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為很多事情先知沒有交代清楚,也沒有預見到,人們在具有彈性的宗教製度以及不斷揣摩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
即使大多數人還是文盲,但是知道大概的教義就行了。
文盲不代表是文化盲。文化是一種曆史沉澱,體現的是生存經驗和生存能力,一個人即使不讀書,也知道要怎麽生活。所以不識字也能建立跨越歐、亞、非的帝國。
ba沒有想到,這種初期看似成功的社會模式,反而使他們的後代要建立一種精確的社會管理製度變得非常困難。
因為早期階段,相比無情的、動蕩不安的世俗政權,人們更願意接受一視同仁的宗教模式,畢竟在神的眼中,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差別隻在手心手背的肉質不同。
這就是默罕默德創建的伊斯倆穆世界的特點,這種混沌模式形成了一種新的民族性。
和伊斯倆穆世界不同,其他社會組織正在不斷完善和建立嚴謹的社會管理製度,唯恐不能詳盡,唯有伊斯倆穆民族享受著古蘭經的寬容和原始的兄弟情誼。
宗教與政權並存,甚至高於政權,這是他們的先進性,在當代是一種優勢。
那就是以宗教的理想,作為穆斯族群的魂魄,在大框架下人們不用浪費太多的時間不斷爭論理想和信念;以宗族世襲作為世俗政權的班底,宗族政權必須在宗教經典“古蘭經”的限製範圍內活動,從而限製了社會結構的變革。
這個古蘭經有些高大上,任何人無法和安拉辯論,因為從默罕默德離世之後就終止了所有的交流渠道,所以沒有可以逾越的機會。
默罕默德時期伊斯倆穆教提倡的“平等、互助”,以神的名義打破了固有社會體係的頑疾,將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混合下的散亂部族,推進到封建社會階段,幫助這個族群實現了大區域兼並曆程,直到馬跑不動了為止。
隨著伊斯倆穆世界的崛起,全球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後世格局。
伊斯倆穆民族的曆史無可追溯,沒有原罪,所以難有顛覆的可能,這就是他們長時間保持穩定的原因。
這是人類社會最早最成功地對待國家建立時所犯原罪的處理典範,每一個世俗國家或王朝在創建國度時都會犯下原罪。
寬恕原罪正是大宗教的重要使命。
大宗教平複和調解每個世俗社會創立王朝時造成的傷痛,從精神上消除了殘酷競爭後引發的惡果,神啟示我們:沒關係,大家都有機會,起起落落隻是開始,保持樂觀心態走下去吧。
ba和ma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信仰的建立過程中,她們引領人類,但不是直接指揮人類成長的進程,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財富轉移和她們無關。
她們由初期的直接幹預,轉變為通過重塑信仰來建立新的族群,開創新型的競爭態勢。
最後一個大宗教成長起來,逐漸形成了獨立的,涇渭分明的大族,
大宗教信仰建立之後,超前的預想和社會現實相互交織,抗爭中力求達到平衡,同時又相互促進,改變著人類世界的格局,邁向下一個文明階段:斷崖式的文明進程。
斷崖式文明進程將是人類最關鍵的變革期,對物質世界的顛覆性認識將在這個時期產生,它是人類邁進星際文明的起點。
ba和ma時刻關注著南美土族異種的動態,她們不斷挑動著土族人的內部爭鬥,消耗著他們的社會積累,為歐亞大陸的人類爭取時間。
歐、亞、非大陸的人類必須盡快進入新的文明進程,由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調整成扁平化的社會結構,隻有這樣才能超越被滲透式星際繁衍改造的土族人,找準機會給對方致命的一擊。
從哪個民族發起,怎樣發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