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迎春花開

字數:4325   加入書籤

A+A-




    卻說老仙兒隨三兒子回到屋裏吃早飯。老話說,食不言,寢不語。這老仙兒家還是挺講究的,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除了小娃家,大家基本上沒講話,都寧靜地吃著早飯。雖說是大戶人家,這吃早飯來,也不複雜,一碟小菜,一碗泡饃加一個水浦雞蛋。

    小菜嘛,就把自家醃製的鹹菜或芥菜的或蘿卜的,切成細絲,再切點韭菜,一起滴點芝麻油拌拌就可以了。至於泡饃,柿子灣一帶村子裏常吃,就是把饃切成粗粗的長方條兒,放到碗裏,加點鹽,用滾開的水充滿,蓋起來,稍微等一下就可以吃了。因為是過年嘛,再切點麻花在裏麵,吃起來香,也有點嚼頭,好吃。泡饃既方便又快捷,但不能天天吃,那樣對胃不好;因為開水泡過的饃,幾乎不經過咀嚼,沒有唾液浸潤,一古腦吃下去,消化起來胃的負擔比較重。

    吃過早飯,老仙兒並沒有和兒子們說什麽,隻說讓娃兒家出去玩,自己想一個人靜一會兒。待兒子、兒媳和小娃家都出了屋門之後,老仙兒在屋裏坐了一小會,“呼嚕呼嚕”吃了一鍋子水煙,然後換了件厚點的棉袍,又加了件馬甲,把禮帽換成皮帽子,裝上手絹兒,拿了一包兒子給他帶回的洋煙也就是紙煙、一盒火柴,還裝了幾張黃麻紙,便一個人走出了高門樓兒。

    到了巷子裏,不時和人打著招呼,就這樣一路走著走到了村門樓那裏。“老仙兒,你咋去?”過路的見這老人家要上村門樓便問道。“啊,想上去看看。”“慢些著,這麽大歲數了。”“啊,沒問題。”“上頭冷的咯。”“額穿得厚,不要緊。”老仙兒拄著拐杖,拾級而上,棉袍的後擺不時被風吹起,老人家顯得挺精神。

    到了村門樓的二層,老仙兒先打開東麵的窗戶,挺起腰杆,端詳了一會兒村子:朝陽下,嫋嫋炊煙,雞犬相聞,街巷走動的人透著畫麵的靈氣;遠遠望去,村子中央的大廟在兩棵老槐樹的掩映下顯得那麽和諧,大廟後麵也就是池泊東南角的那棵幾個人才能攬住的楊樹是那樣的挺拔而高大。

    老仙兒轉身打開北邊的窗戶,眼前的廟溝是那樣的蒼黃,不遠處也就是廟溝西岸崖嘴上的老君廟和大戲台蓋在在那裏,顯得是那樣的協調。再一低頭,見廟溝南岸溝沿上也就是村子圍牆外麵的牆根上有一叢迎春花,已經開了,透著春的生機。打開西麵的窗戶,在左側老槐樹的掩映下,高大古老的大照壁顯得有些滄桑而莊重。

    就這樣,老仙兒在村門樓上看了一會兒,走下台階,出了村門,沿著大路往南走去。偶爾,一股北風刮起,揚起的塵土模糊了老人的背影。

    老仙兒沿著向南的大路走在村子西邊圍牆外的麥田邊,偶爾停下腳步,彎腰撥得看看尚未返青的麥苗,田間兩棵粗大光禿的柿子樹在風裏搖曳枝丫似乎在向人招手。繼續向南,是龍王溝的西邊溝沿,西頭巷、南頭巷以及沿龍王溝北溝沿的窯院都隔溝相望,在朝陽下顯得很溫馨。

    過了廟溝,大路便往西南方向拐去,兩邊都是麥田,盡頭都是不高的土崖,也就是說,路在寬寬的壕子裏延伸著。走著走著出現一個人字岔口,一條坡子往南而上,一條大路繼續沿著壕子向西,老仙兒沒有上坡,繼續往西走。一會兒又出現一個人字岔口,一條大路沿壕子往南,一條小路繼續西拐。老仙兒呢?改走小路,沿著壕子的分支在慢坡兒上繼續走著,兩邊土崖上光禿禿的野生酸棗樹、臭椿樹胡亂長著,路邊的麥田裏不時有光禿禿的柿子樹靜靜地望著老人家。

    老仙兒漸漸出了壕子,走在一望無際尚未返青的田間小道上。一條條筆直的東西向的長堰把地分成了許多塊,地塊逐堰而高形成梯級,幾乎每一塊地裏都有一兩棵粗大的柿子樹,在麥田裏是那麽的顯眼。

    老仙兒往南走了一截,站在地頭不走了。原來這裏就是傳說中的老劉家的祖墳所在地。當然了,多少輩輩子過去了,祖墳早已不見蹤影了,留在眼前的隻有這一大片撫育子孫的黃土地。老人家掏出紙煙點著,吸了兩口,渾身都覺得舒坦。見堰頭上又是一叢迎春花,老人家禁不住走了過去:直挺挺的枝條、嫩黃的小花,在麥田的背景中,是那樣的漂亮,漂亮得讓人禁不住摘上一朵,仔細端詳,湊近聞香。

    就這兒了,老人家拄住拐杖,朝田地中央慢慢跪下,掏出黃麻紙,把幾根火柴並在一起一劃,點著了紙。不用撥弄,紙已成灰。老人家作了個揖,磕了三個頭,又作了個揖。轉臉可瞅了瞅迎春花,才拄住拐杖起了身。又點了支煙,四處望了望,便走著回去了。

    “你跑得咋去的?”老伴問道。“啊,額走老墳地跑了一圈。”“好好的,跑到老墳地那兒做啥去了,連個墳也沒有的。”“啊,胡跑哩咯。”“額就不信,肯定有啥心事啦。”“沒有,這不好好的嘛。”“啊,不願意說,就不問了。趕緊洗上個臉,歇上一會兒。”老伴兒倒好熱水,遞過來土布手巾說。“嗯。”老仙兒應了一聲,便洗了洗,坐在那裏,“呼嚕呼嚕”抽他的水煙去了。

    當天晚上,老夫妻倆拉了拉家常便早早休息了。老仙兒也許是走得累了,或許是前一夜沒睡好,也可能去了趟老墳地,心裏輕鬆了,反正,這一夜睡得很香。

    第二天,他又一個人去了一趟自己爺爺奶奶和爹媽的墳地,點了香,燒了紙,說了許多心裏話,磕了頭。回到家,老仙兒一個人在那裏抽水煙,也不大說話。兒子們過來幾趟,見老爹沒有要說什麽的樣子,隻好閑拉幾句家常就走了,繼續耐心等待著。

    晚上,屋裏就剩下老兩口,老仙兒對老伴說:“哎,額和你商量個事兒。”“看你這兩天這樣子,額就知道你肚裏有事。嘿嘿,啥事呢?”“你說咱兩個住在花園裏,咋樣?”“說了半天的,敢就這事呀。”“啊,都這麽大年紀了,還能有啥事呢。”“嘿嘿,這些個日子,有時候你睡在花園裏不回來,額就想……”“想啥呢?”“啊,額就說呀,你獨兒個睡在那裏孤單的,也沒人照護。”

    “那你跟額住過去?”“你想在那兒住,就住過去,隻要你心裏舒服。”“你呢?住過去你心裏痛快嗎?”“嘿嘿,人說那,老頭老太,勝似火蛋。隻要在一塊兒,住哪兒還不是一樣的呀。”“哦,外,明兒個讓人盤上個鍋頭(柿子灣一帶稱老虎灶叫鍋頭)。”“能行,你折騰呀,額不管外。”“嘿嘿,你倒省心的。”“有你哩嘛,額管外做啥。”“嘿嘿,外咱就這麽說定了,這邊屋裏不住了。”“能行,你說咋著就咋著。”“哈哈。”就這樣,老兩口說了說,便睡了。

    第三天早上起來,老仙兒把三娃子喊過來講,告你哥哥說,尋上個匠人,給花園裏盤上個鍋頭,把房子也拾掇拾掇,要能住人才行。大娃子跑過又問了他爹一遍,老人還是這說法。於是,這弟兄三個便忙碌起來,說快也快,不幾天就好了。

    正月二十八,老仙兒把兒子、媳婦和已懂事的孫子,一起喊到他屋裏。老兩口一左一右坐在堂屋正麵桌子兩邊的太師椅子上,兒孫們都站在麵前。老仙兒端過來茶碗,喝了一口;又拿起水煙鍋子,“呼嚕呼嚕”抽了幾口;然後坐好了說道:“今兒個,咱說個事兒。啥事呢?就是額們老兩口準備住到花園裏,過了正月就搬。”“哦。”“外咋呢?屋裏住得好好的。”大兒媳婦說。可三個兒子你看看額,額看看你的,沒吱聲。

    “啊,額和你媽都這麽大年紀了,喜歡安然,花園裏頭靜盤些,就美著哩。”“那咋能行呢,房子不好,冬天不暖和,夏天也熱的。”兒媳婦也道。“不要緊,冬天有爐子哩,熱天那樹底下就透涼快,人總得過個寒暑冷暖嘛。”“外,這屋裏空在這裏做啥呢?”大媳婦又道。“做啥呢,哈哈。”“你們年歲大了,願意咋著就咋著。”三媳婦說。“啊,這就對了。額和你媽倆個還能活幾天呢,隻要心裏痛快就行。”“啊,那也對。”大媳婦笑著說。

    “他三個都在外頭哩,你們一年半載呀還得出去看。娃兒家嘛,大的在外頭,小的在屋裏也想見爹的;再說啦,人家城裏頭教書先生也好。額說,你們幹脆都出去,省得牽腸掛肚。”“哦,”老伴兒似乎到這時才明白了些什麽,轉過臉眊了眊老頭兒,然後插話說:“你爹說得對著哩,你們和孩子都隨他們走城裏頭去,這樣他們也有個照應。”

    “外哪裏能行呢,誰照護你倆呢,都這麽大歲數了,額不放心,”大兒媳說:“一定要這樣的話,你們都出去,額在屋裏伺候公婆。”“大嫂說得對,不然,額三個輪著一個人半年價伺候。”二兒媳道。“能行,額聽你倆嫂嫂的。”三兒媳也道。“哎呀,還是額這三個媳婦好,聽上額心裏舒服的。他爹,咱可上輩子積了啥德了呢,懟上三個這麽好的兒媳婦。”梅兒說著喜歡地掉下了淚花兒。

    “哈哈,額和你媽有福。對了,不說了,就這麽定了:過了這正月,額們就搬到花園去,把這三座院子、還有咱外地都賣了,一起都賣了。”“爹。”“甭插話,聽額說。你們不是要實業救國嘛,錢都給你們帶走,到南京好好發展廠子,”老仙兒手一揚說:“就是這了,各回各屋吧,額和你媽也困了,歇一會兒。”

    誰知三個兒子卻“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兒媳、孫子、孫女也跟著跪下:“爹、媽”“爺爺、奶奶”。見有人擦眼淚,老人家笑著說:“哎呀,這是幹啥?都起來,回你們屋去吧。”可兒孫們還是跪著沒起來。

    隻見老兩口從圈椅上起身,走過去,掀開隔牆上的門簾兒,進了裏間兒。(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