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忤合第六(1)

字數:6216   加入書籤

A+A-




    “忤”,是忤逆、反忤、相悖的意思,“合”則是趨合、順應、相向的意思。所謂“忤合術”講的就是關於分合與向背的問題,是一種辯證處世技術。本篇主要論述這種辯證處世技術的基本原理以及怎樣靈活運用這種處世技術,強調要善於把握兩者間相互轉化的態勢,隻要順勢而行,把握時機,便可縱橫自如。    原典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是以聖人居地之間,立身、禦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    其術也,用之於下,必量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求合。故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後合於湯。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知命之箝,故歸之不疑也。非至聖達奧,不能禦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譯文    無論是湊上前去迎合人,還是轉過身來離開他,都必須有適合當時現實情況的妙計。事物的發展變化,既像圓環一樣循環連接,又在每一發展階段上各有自己的特點和現實背景,形成各種各樣的發展態勢。應該反複探求事物的連續性和獨立性,抓住不同事物的特點,依據實際情況製定相應的策略。所以,聖智之人生活在地之間,立身處世,治理下,教化百姓,傳揚名聲,確定事物的名分;必定依據事物之間相互聯係的不同時機,抓準最適宜的時,明白哪些地方有餘,哪些地方不足,並據此來損益變化自己的決策,用忤合的道理去事先了解,讓策略方針隨著事態的變化而轉化。世上沒有永恒富貴之人,做事也沒有永遠固定的樣式。聖人每件具體事情都參與,因而無所不為;對什麽事情都打聽,因而無所不聽。我們明白了世間事物的變化原理和聖人的做法,因而對於那些可成就大事而且與我們決策相合的君主,就可以代他主持國家大計。這些計謀如果合乎這一方的利益,就必定背叛那一方的利益,不可能同時忠於雙方,必然忠於或違背某一方。合乎這一方的意願,就要違背另一方;違背這一方的,才可能合乎另一方。    如若要將反忤之術應用於下,必要衡量下情勢,然後再來製定實施;要把它應用到某個諸侯國,必要依據諸侯國的情況來製定實施;要把它應用到大夫封地,必要衡量封地內的實際情況來製定實施;要把它應用到一個人身上,必要衡量這個人的才智、能力、氣度來製定實施措施。無論範圍大,不管有進攻之計還是退卻之策,反忤術的應用都有其一定的基本規律。必須先深謀遠慮,製定好實施措施,再用飛箝術來作為補充手段,從而實現它。    古代那些善於實施忤合之術的人,能夠協同四海,包舉下諸侯,對他們實施忤合之術,並且依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改換實施措施,然後用此來求得合於明主。所以,伊尹曾經五次歸附商湯、五次歸附夏桀以探求命之所歸,最終合於商湯而受到賞識、重用;呂尚曾三次依附周文王、三次依附殷紂王來探求命之所歸,最終合於周文王而被拜為軍師。這是因為他們最終都能認識到命所歸的明主,所以毫不遲疑地歸附他們。如果不能像聖人那樣洞悉深奧隱曲的世理,就不能立身處世、治理下;不能費盡心神地去思索,就不能追溯、究察事物的本原;不能用盡心力去考察事物真情實況,就不能成就名業;個人才能氣質不佳,穎悟聰慧不夠,就不能籌劃軍事謀略;一味忠誠真心地對人,就不能真正了解別人。所以,實施忤合之術,自己一定要估計一下自己的才能智慧,衡量一下自己的優劣短長,看哪些方麵自己不如別人,這樣,才能隨心所欲,可以入政,可以退隱,也可以從事縱橫捭闔的政治角逐。    以史為鑒    張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是我國曆史上名揚史冊的一位大謀略家,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計,對楚漢戰爭的下時局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為劉邦取得下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深謀遠慮,而且出謀必勝,漢高祖劉邦極為賞識和佩服他,讚譽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封其為留候。    張良字子房,出身名門望族,其祖及父五世為相韓國。韓被秦滅後,他圖謀複韓,曾指派刺客持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錘擊殺秦始皇,未中,因此獲罪逃亡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北)藏匿。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立即聚眾響應,投奔項羽之叔項梁,並勸項梁立韓國貴族後裔成為韓王,實現了自己複韓的理想;後韓王因投靠劉邦為項羽所殺,張良複歸劉邦,成為劉邦的主要謀臣,他為劉邦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績,是漢代立國的大功臣。    張良善謀國,也善謀身。他既胸懷宏圖大誌、敢作敢為(如刺殺秦始皇),又謙虛謹慎,懂得適可而止。這一點可從劉邦稱帝後張良對劉邦給他論功行封的態度上充分反映出來。劉邦敬重張良的勞苦功高、忠誠漢室,因此在論功行封的會議上,劉邦讓他自己選擇齊國三萬戶的食邑。張良對此辭讓不受,:“自己在韓國滅亡之後淪為一介布衣,一介布衣能得封萬戶,位在列侯,應該滿足。”他謙虛地請求劉邦封給他留地(今江蘇沛縣,隻有萬戶),因為那是君臣二人首次相遇的地方。劉邦深為感動,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在業成功垂之後,張良不僅不居功自傲,還能自謙相讓,實在難能可貴!    香泉隱圖張良謀國有遠慮,謀身知近憂。盡管劉邦待他不薄,但他深知劉邦的為人。在陸續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之後,張良聯想到戰國時範蠡、文種在輔佐勾踐滅吳興越後的不同選擇與結果。他深悟“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不願步文種、彭越、韓信的後塵,而是要明哲保身。於是他主動向劉邦提出告退,“忤”之而專事修道養身。呂後感德張良,極力相勸,他才仍食人間煙火,沒有輕身成仙,但他對於國政大事已不再積極過問了。    張良先投奔項梁圖謀複韓,“合”之,後韓王為項羽所殺,就投奔劉邦,“忤”項“合”劉。劉邦稱帝之後,國家大局已定,彭越、韓信等開國功臣紛紛遭遇“飛鳥盡,良弓藏”的結局,張良又主動辭退,“忤”劉而修道,終於得以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適時地實行忤合術,正是張良成功的關鍵所在。    劉秀忍辱負重報兄仇    光武帝劉秀在兩漢之際的硝煙彌漫中崛起於群雄之間,恢複漢室,建立東漢。在中興漢室的輝煌成就之後,作為偉大的一dài kāi國皇帝,劉秀經曆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痛苦,其中兄長劉的死,可是影響他至深的一件事。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統治腐朽,下大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南陽蔡陽(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劉、劉秀兄弟乘此機會起兵,以重建漢朝為旗幟,四處招兵買馬。兩兄弟後來率領自己的隊伍加入了綠林軍。他們的同族人劉玄,起初參加平林兵,被推為更始將軍,後來也與綠林軍合並。    公元23年,劉玄稱帝,年號更始。隨著王莽統治的滅亡,他遷都長安,很快就背叛綠林軍起義,調轉矛頭殺戮農民軍。劉秀的兄長劉,就在這時被劉玄殺害。漢光武帝劉秀    劉玄知道,劉秀肯定不會放過自己,一定會找他報殺兄之仇,所以他心裏一直希望劉秀盡快替兄報仇,他便可以找到理由除掉劉秀。可是劉秀並未如他所願,不僅沒有找劉玄算賬,還在表麵上保持不動聲色。當他朝見劉玄時,表情一如平時,低聲相應,從來沒有提過有關兄長劉的一句話。他不穿孝服,不舉喪事,言談飲食也猶如平日。因此,劉玄一直找不到任何借口除掉劉秀。    劉秀心中當然清楚,他的哥哥本是有功之臣,隻因爭權被殺,雖然他白平淡如常,但夜晚卻常常淚流不止,內心裏一直憤憤不平,深為兄長之死而難過,發誓一定要完成兄長未竟的事業。可是劉秀明白目前他隻是劉玄的屬臣,如果不能克製自己,以自己現有的實力,根本不是劉玄的對手。如果貿然行事,很可能會失敗被殺,落得與兄長一樣的下場,那樣就更沒有什麽大業可圖了!又何談為兄報仇?    同時,劉秀也知道自己是有功之臣,在昆陽大戰中,他親率13人突圍求援,為劉玄建立奇功,劉玄清楚這一點,一定不會貿然殺掉他。此時如果劉秀重提那段曆史,或許會討好劉玄,增強他對自己的信任,但劉秀隻字不提。劉玄見劉秀如此寬宏大量,深感慚愧,於是下令任命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加封琥信侯。    得到劉玄重用之後,劉秀趁機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公元23年,劉秀到河北一帶huó dòng,廢除王莽苛政,釋放囚徒,深得民心,接著,他以恢複漢家下為號召,取得當地官僚、地主的支持,勢力越來越強。他同時鎮壓並收編銅馬等農民起義軍,力量不斷壯大。劉秀覺得實現自己宏圖大誌的時機已到,便果斷與劉玄決裂,起兵討伐劉玄。最終,劉秀擊敗劉玄,替兄長報了仇,也取得了下,建立東漢王朝。    “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就是為人要有聰明靈活、明於事理的素質,才能夠抓住關鍵,不拘節,成就大事。俗話:識時務者為俊傑。劉秀深知自己勢單力孤,如果立即向劉玄報殺兄之仇,隻會性命難保,於是便忍辱負重,坐待有利時機。與臥薪嚐膽的勾踐一樣,劉秀深諳“大丈夫能屈能伸”之理,參透時勢,隱“忤”求“合”,這才得以保全性命,贏得了積蓄力量的時間,從而最終殺掉劉玄,報了兄仇,登上帝位。    商界活用    退貨贏得眾客戶    上海一家鞋廠與rì běn某株式會社做成了一筆布鞋生意,價值達160萬日元。但由於日方市場預測失誤,加上運期長,布鞋抵日後已錯過xiāo shòu季節,隻能大量積壓。日方請求退貨,按慣例這顯然是行不通的,中方完全有理由拒絕,可結果是中方竟然接受了退貨。    消息傳開,有關部門嘩然,不少人表示不理解,然而中方同意退貨的考慮還是頗有道理的。    首先,貨退回後,在國內xiāo shòu並不賠錢,“出口轉內銷”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而且日方支付所有退貨運雜費用,中方沒受任何損失。其次,這批貨雖退回,但日方承諾可用同等價值的一批暢銷貨替代,等於重新做成一筆買賣。再次,日方表示以後再購同類貨物首先考慮該廠,中方借以穩定了貿易夥伴。第四,日方如不退貨會社就要破產,其不利影響必然波及並損害中方的利益。    日方對中方的接受退貨十分感謝與欽佩,鞋廠很快又保質保量地出口了一批替代貨品,使雙方均營利且名聲大振。中方的名譽也由此傳播開去,rì běn幾家客戶紛紛來人來函洽談。鞋廠於是身價倍增,產品供不應求。而rì běn這家株式會社還要求充當中方在rì běnxiāo shòu的總dài lǐ,包銷合同一訂就是幾年,並主動向中方tí gòng國際市場的有關信息,兩家合作得很好。    “反覆相求,因事為製”是指在製定策略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反複尋求最佳的計策,並且製定不同的措施去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意謂思想與情誌相同的人做事之後仍能夠保持親密關係,是因為他們都取得了成功,都獲得了利益。相反,使一方遭受損失,必然導致關係疏遠,結果己方也會蒙受損失。    所以,在商業往來中,隻要摒棄“你敗我勝,你輸我贏”的鬥爭心理,雙方都遵循互惠互利原則,就可以找到一條共同受益、長期合作的途徑。在以上這一事例中,中方正是基於這些考慮,認為接受退貨乃是雙方的利益所在,深謀遠慮,以退為進,才作出了正確的抉擇,表麵上“忤”於己方利益,實際上從長遠來看,卻是深“合”商戰取勝之道的。    介紹顧客給對手    俗話“商場如戰場”,人們曆來都這樣認為:同行是冤家,是要拚得你死我活的。其實,“同行是冤家”這句話並不是絕對的。現代商業經濟提出了“博弈”論,企業之間除了競爭,一定條件下的多方合作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各方創造利潤,反之,若出現不正當競爭行為,則牽一發而動全身,對各企業隻會有害而無利。因此,企業在處理與競爭對手的關係時,應靈活運用“忤合術”,盡量主動地創造良好的競爭氛圍。    紐約梅瑞公司是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在它的購物大廳裏,有一個的谘詢fú wù亭,其中有一項fú wù內容很不尋常,令人倍感奇怪。如果你在梅瑞公司沒有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fú wù亭會指引你去另一家有這種商品的商店,也就是,它把顧客介紹到自己的競爭對手那裏。    梅瑞公司的這種做法顯示了作為一個大企業的商業魄力。它之所以把自己的顧客介紹到競爭對手那裏去,除了滿足顧客需求以便招徠更多顧客外,主要是向競爭對手表示—種友誼,以此協調彼此的競爭關係。這種一反常態的做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使梅瑞公司既獲得了顧客的普遍好感,又爭取了許多競爭對手的友誼與回報。因此,它的生意日趨興隆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商戰中不能拘泥於某種既定的策略,取勝的關鍵在於依據現實環境,依據對方的謀略,製定一種控製對方的措施,這樣才能改變競爭形勢,變被動為主動,創造更有利於自己的形勢。“事無常師”,世間萬物一直處在千變萬化中,做事沒有可以永遠師法的榜樣,所以“聖人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聖人所常做的事就是“無所不作”,所常聽的事就是“無所不聽”,這樣做或者那樣做的唯一依據就是不斷改變的現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