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摩篇第八(1)

字數:6321   加入書籤

A+A-




    《摩篇》,《太平禦覽》卷四百六十二作《摩意篇》,可以是《揣篇》的姊妹篇,是“揣情”的繼續。關於“揣”與“摩”的關係,鬼穀子開篇點題:“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可見,“摩意”之術是揣情的一種方法,而且還是一種最基本的方法。    原典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所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應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謀莫難於周密,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譯文    摩意,是與揣情緊密相連的一種預測手段。通過尋繹、琢磨那些外在表現而準確地判斷出其相符合的內在心理因素,是揣情的主旨。運用摩意術時要遵循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必須在暗中行事而不被人察覺。暗地裏對人實施摩意術,順著對方的**去探測他的內心世界,其內心想法一定會以相符合的形式反應出來,為我們所掌握。一旦反應出來,必然會有所作為。在我們掌握了外在信息和內在心理之後,就要藏起這種摩意術,有意而微妙地保持距離,以免被對方察覺,這就是所謂的堵住洞口、藏起頭緒,或者叫做隱藏表象、掩飾真情,使別人不知道我們對他實施摩意術並且已經從外到內都掌握了他,故對我們無所戒備,我們就可以在毫無阻力的情況下達到目的而不留下後遺症。我們在這裏對對方實施摩意術,對方在那裏必然有所反應而被我們掌握其心誌**等內在心理因素,然後我們把察得的這些信息運用到決策中,使用到行動中,便沒什麽事情辦不成功的。    古代那些擅長使用摩意術的人,就像漁翁拿著釣鉤坐在深淵邊上,裝上釣餌,投入水中,必定能釣上魚來一樣。所以,這種人主持國家政治、經濟大事,就會一比一取得更大的成效而不被人察覺;主持國家軍事大事,就會一比一取得更大的勝利而不被人發覺故而不畏懼我們。聖智之人便是這樣在隱秘中謀劃決策,所以被稱作“神”;成事在明處,功績人人能看到,所以叫作“明”。所謂主持政治、經濟大事一比一取得更大的成效,就是積累德政,讓人民安於德政環境中,日以為常而不知為什麽獲取了利益和好處;就是積累善行,而人民便順從我們造就的這條道路走下去,卻並不知道長久處在這種hé píng安定環境中的原因,因此,下人都把這樣的聖智之士比作“神明”。所謂主持軍事大事一比一取得更大的勝利,是經常把戰爭消滅在萌芽狀態,不戰而勝,使國家不用花費戰爭開支,使人民不知不覺地順服、不知不覺地畏懼還不知道為什麽順服、為什麽畏懼,因此,下人都把這樣的聖智之士比作“神明”。    在運用摩意之術時,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用平和態度的,有用正言相告的,有用討好方式的,有用憤怒激將的,有時利用名聲,有時采取行動,有時講廉潔,有時講誠實,有時講利益,有時講謙卑。平和就是讓對方平靜,正言就是直言相斥,歡喜就是讓對方喜悅,憤怒就是激怒對方,名譽是為了飛揚對方的名聲,采取行動是為了促成他,廉潔就是用清廉感化對方,使用信義是為了讓對方明智,講利益是為了讓他追求,講謙卑是為了迎合對方。上述手法,都是聖智之士十分明了並暗中使用的手段,都是從普通大眾身上吸取總結而來的。但眾人運用這些手段卻難以奏效,是因為他們用得不恰當,不能像聖智之士那樣用到點子上,該用什麽手段就用什麽手段。    所以,謀劃決策最難達到的在於周密無隙,遊別人最難達到的是讓別人完全聽從,做事最難達到的是一定要取得成功。這三種境界,隻有那些掌握了摩意等權術的聖人們才能夠達到。所以,要使謀劃一定周密,必須選擇那些可以溝通的、智謀水準與自己相近的人一起謀劃,這就叫作雙方互補、密合無間而做出了沒有lòu dòng的決策;要想做事成功,一定要運用權術,這就叫做基本原理、權術與時機三者相合而成事;要想遊時讓別人完全聽從你的意見,就要揣摩準別人的思想情意,這就叫作兩情相合便言聽計從。故而人們常,世界上的事物都歸向自己的同類,抱起柴草扔進火中,幹燥的先被點燃;在平坦的地麵倒水,濕潤的地方先把水吸引過去。我們運用摩意術時也是這樣,要想讓別人的內心情意應和你的摩意而表現出來,你也要持有與其一樣的情感立場。所以,用以類相從的態度去摩意,哪有對方不相應和的呢?順從他的心誌**去琢磨他、遊他,哪有不聽從的呢?這就是我們策士所獨有的不二法門。總之,見到了事物的幾微跡象便毫不遲疑地采取行動,不坐失良機;功成事就而不居功自喜,久而久之,我們定能實現自己的政治追求,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以史為鑒    蔡澤範雎退隱薦賢    蔡澤是戰國時期一位有名的客,他曾到諸侯各國遊,但一直未受重用。正在他躊躇滿誌卻無人識才的時候,他得知了另一客範雎的消息。範雎投奔秦國之後受到秦王重用,然而由於用人不當,良將自刎,叛將投敵,致使秦國內外交困,因此秦王對範雎頗有微詞,而麵臨失寵的範雎則整心事重重。蔡澤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冷靜地分析了形勢,覺得這正是他的出山良機。    蔡澤一到秦國,立刻放出風聲:“名士蔡澤,胸懷韜略,能言善辯,智慧無窮。隻要一見秦王,就可以代範雎而取相國之位。”範雎聽聞風聲之後,非常氣惱,於是派人將蔡澤叫到家裏,問他是否有這回事,並要求解釋。    蔡澤對範雎:“先生也是明白人,難道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嗎?謀取富貴功名是人之常情,有誰不想益壽延年、永葆功名呢?可是曆觀各代,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成功的,名揚下,失敗的,性命堪憂。想當年,秦孝公時商鞅變法革新,明法令,廢井田,開阡陌,勸民農桑,令士兵習武,結果秦國富強了,無敵於下,這都是商鞅的功勞,可是商鞅自己呢,卻遭受車裂之刑。楚國吳起,勵精圖治,獎勵耕戰,裁撤冗官,使楚國一時強盛於下,可他自己呢,最後卻中亂箭而亡。還有越國大夫文種,胸懷韜略,拯救越於危亡,輔佐勾踐雪恥奮起,終於稱霸諸侯,結果卻也落得個自刎廷前的下場。這三人都是蓋世奇才,為什麽結局如此悲慘?就是因為功成之後,不善於及時隱退的緣故。先生您覺得自己與這三人相比如何呢?”    範雎聽完這一席話後,心中氣惱早已平息,默默沉思,最後歎息著:“我比不上他們。”蔡澤看著範雎:“是啊,但您的聲名、財產和地位卻遠遠超過他們,我很為您擔心啊!”這正是範雎的心事所在,聽蔡澤如此一,他忙側身求教:“先生認為我應如何避禍呢?”    蔡澤知道範雎已與秦王有隙,了解他擔心災禍隨時降臨的恐懼心情,於是:“常言道:‘樂極生悲。’先生您大功告成,聲名已出,正可謂如日中,在這種情形下,就應該學陶朱公範蠡,功成身退,以得善終。不然的話,隻怕商鞅、吳起、文種的悲慘下場也會降臨到您的頭上!”範雎深為認同,連連點頭稱是。蔡澤接著:“前車之轍,後車之鑒,識時務者為俊傑。先生何不趁聲名正盛之時歸隱山中,以終年,讓位於賢能之土呢?這樣先生既得薦賢之名,也保住了自己的功名,何樂而不為呢?”範雎畢竟還是留戀名位,對於蔡澤所指出的道路,他很不情願,但是為了保全自己,卻也別無選擇,隻好:“感謝先生賜教,我聽從您的忠告。”於是將蔡澤留在府中,給予厚待。    不久,範雎在秦王麵前大力舉薦蔡澤,使蔡澤成為秦王的上賓並得到重用。之後,範雎又借故請退,秦王多次挽留未成,隻好準許所請,任用蔡澤為相國。    rì běn人中井積德:“‘摩’在揣度之後,如以手摩弄之也。既能通曉彼人之情懷,而以我之言動搖上下之,以導入於吾橐中也。或揚之,或抑之,皆有激發,即所謂‘摩’也。”蔡澤正是憑著對範雎處境的深入了解,揣摩透了範雎的心理,以曆史上功成身未退的商鞅等人的悲慘下場中範雎的痛處,動搖了他留戀名位的決心,才能以三寸不爛之舌服範雎退隱薦賢,並最終取其位而代之。    管仲看透齊桓公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中開創霸業的第一人,而齊桓公的霸業征途上不可不提的是他的輔佐者管仲。如同紀曉嵐與乾隆帝一樣,管仲與齊桓公之間也是極有故事的一對君臣。紀曉嵐得名於其辯才,管仲的才能則在於他對齊桓公的見微知著,並適時調整策略予以輔佐。    管仲一日,齊桓公與大臣們在朝堂上商議討伐衛國的事情,退朝回宮後,就有一個衛國國王的妃子前來拜見他,這妃子態度十分恭敬地替衛國國君請罪。齊桓公心中納悶,自己又沒把攻打衛國的消息透露給她,她是怎麽知道我的心思的呢?於是就問她:“你為什麽這樣一心為你們國的國君請罪呢?”那妃子答道:“我剛剛看到您下朝回來,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我就猜想您一定是要討伐某個國家,所以才表現出如此的盛氣淩人。而我衛國是個國,又與多個國家接壤,各國都想攻打我們,齊國當然也不例外。當您見到我的時候,臉色就變了,這又進一步證明了您有攻打我國之心啊。”齊桓公聽後很佩服這妃子的眼力和智慧。    第二上朝時,齊桓公見到管仲,親自給他作揖,然後把他拉到後堂,請他坐下。管仲一看齊桓公這樣的舉動,就知道他有事要。於是管仲問他:“君王放棄攻打衛國的打算了嗎?”齊桓公驚訝地問:“仲父,您是怎麽知道的?”管仲拱手回答:“君王的拱手禮很恭敬,話緩慢,見到我好像麵有愧色,我就知道您改變主意了。”    又有一次,齊桓公與管仲謀劃討伐莒國的事情,計謀還未商定,國內卻開始有所流傳。齊桓公十分奇怪,將此事問管仲,管仲:“國中一定有聖人在啊。”齊桓公感歎地:“哦,白我雇來幹活的人中,有一個手拿柘杵舂米,眼睛向上看的人,我想您所的聖人大概是他。”於是,就讓主管再召那個人進來。管仲看了那人一眼,便對齊桓公:“這人一定是聖人了。”接著就吩咐迎賓隊按照當時迎接智慧的人的禮儀迎接這個人。管仲問他:“你過我齊國要討伐莒國的事嗎?”他回答:“是的。”管仲故意顯得很生氣,又問:“我從來就沒宣布要打莒國,你為什麽擅自我要打莒國?”他從容地回答:“君子善於謀劃,人善於揣摩,這是我自己猜到的。”管仲問:“我沒攻打莒國,你是怎麽臆斷的?”他回答:“我聽君子有三種主要表情:悠然欣賞的樣子是慶典的表情;憂鬱清冷的樣子是服喪的表情;紅光滿麵的樣子是打仗的表情。白我看君王在台上坐著的時候,紅光滿麵,精神煥發,這是打仗的表示。君王唏噓長出氣卻沒有出聲,看口型應該是莒國,君王舉起手遠指,也應該是指向莒國的方向。我私下認為諸侯國中不服君王的隻有莒國,因此,我就這樣了。”    齊桓公的一舉一動,好像都能被一般人看透,由攻打衛國和莒國這兩件事的謀劃看來,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似乎是浪得虛名。而輔助桓公成就霸業的管仲的功勞就不可謂不大了。其實,管仲輔佐齊桓公的方法是最淺易的方法,因為桓公本人是這樣一個容易被看穿的人,所以管仲總能見微知著,由桓公的舉動細節間揣摩判斷出君王的心意,並適時改變應對策略。同時,善於從他人的表情變化猜測對方的心理,這也是管仲的智慧。    商界活用    “香餌釣魚”善炒作    一句能讓人們記住並頗感興趣的廣告語是廣告宣傳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能使企業產品的營銷事半功倍,但真正保證企業營銷大獲成功的還是針對產品本身的具體營銷手段。“香餌釣魚”在今的廣告宣傳中就是司空見慣的謀略,如吃蜜餞可以吃到港幣,一杯可樂可以使萬元鈔票唾手可得等,不過商場瞬息萬變,這一謀略的成功也有賴於企業營銷人才的才能。“世界紅茶大王”——英國的立頓,就是一位以高明的營銷才能而譽滿下的人物。    有一年冬季,一位乳酪製造商請立頓替他在聖誕節前的商品特賣期xiāo shòu乳酪。經過思考,立頓製定了“投李索桃”的策略,他準備以50∶1的比率在乳酪裏裝入一塊金幣,以金幣為餌吸引顧客。因為在歐美曾流行這樣一種法:誰若在聖誕節前後所吃的糖果中吃到了一枚六便士的金幣,他將大吉終年,萬事如意。此前,他用氣球在空中廣發傳單,大肆宣傳,接著在蜂擁而至的人群麵前當眾裝入金幣。這50∶1的金幣使整個蘇格蘭沸騰了。當地的報紙對於這樣一個奇特的消息自然大登特評,甚至有劇團以此為題材進行表演。他們都成為了立頓的免費宣傳員。    在金幣的yòu huò下,等到了xiāo shòu日,凡是賣立頓乳酪的商店門前都是人山人海。成千上萬的消費者湧進店內爭相購買乳酪,使其乳酪xiāo shòu量劇增,這令立頓的同行們嫉妒不已。於是就有眼紅的人偷偷到蘇格蘭當局告發立頓,他的經營做法有賭博嫌疑。當局派jǐng chá幹涉,新聞機構也馬上跟蹤進行全方位報道。對此,立頓毫不慌張,仍然我行我素,他仍然大力xiāo shòu其乳酪,並根據當局幹涉的內容發布了這樣一則有針對性的廣告:親愛的顧客,感謝大家喜愛立頓乳酪,但如發現乳酪中有金幣,請您將金幣送回,謝謝合作。蘇格蘭當局的jǐng chá認為店主已有悔改之意,即已著手收回金幣,便不再加以幹涉。而購買乳酪的消費者呢,當然沒有退還金幣,反而在乳酪中含有金幣的聲浪中更加踴躍地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