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謀篇第十(1)

字數:6538   加入書籤

A+A-




    “謀”,即謀略、謀劃,在本篇中指施展謀略計策,其主旨是如何針對不同的人或事去設立和使用計謀,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原典    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於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異同之分,其類一也。故牆壞於有隙,木毀於有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因以製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故外親而內疏者內,內親而外疏者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人主者,必與之言奇;人臣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而陽取之。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製人,而不貴見製於人。製人者,握權也;見製於人者,製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曰:“地之化,在高在深;聖人之製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義者,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以轂遠近之誘。    譯文    凡是給人家出謀劃策,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即首先要追尋所麵臨的事情的起因,進而探求事物發展過程特別是現在的各種情況。掌握了這些情況,才可以製定三種策略。這三種策略,就是上策、中策、下策。將這三種策略互相參驗,互補互取,就能產生出解決問題的奇策良謀來。真正的奇策良謀是順從事理、無所阻擋、無往而不勝的,從古代就已經開始被人們所依循。所以,鄭國人到山裏去采玉時,必定駕著能指示方向的司南車,為的是不迷失方向。而忖度稱量實施計謀之人的才幹能力,揣摩實情掌握各種相關因素,也是因事立計的“指南車”。情誌相同的人做事之後能夠依舊保持親密關係,是因為他們都取得了成功,都獲取了利益;情誌相同而事後卻關係疏遠了的人們,是因為他們中隻有一方取得了成功,獲取了利益;共同想避免某種結局而事後仍能保持親密關係的人們,是因為他們同樣受到傷害,同樣遭受損失;共同想避免某種結局但事後關係疏遠了的人們,是因為他們中隻有一方受到了傷害,遭受了損失。所以,共同獲取利益就能相互保持親密關係,其中一方遭受損失必然導致互相疏遠,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這樣。用這種道理去考察人們相親相疏的異同,其原因必定也是如此。所以,牆從有裂縫處崩塌,樹木從有節的地方折斷,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自然規律吧!因而,新事物、新情況都是由舊事物的發展變化才產生出來的,為解決新情況、新問題才產生了謀略,由謀略再產生出實施計劃,實施計劃需要交給大家商討議論以聽取各方意見、考慮各方利益,在商討議論中必定產生新的法、新的計劃,綜合新舊計劃來製定進退有節、回旋有餘的實施措施,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可見,任何事情的處理方式都是這樣,任何規章製度的產生原則也皆是如此。    仁人君子視財物如糞土,所以不可以用錢財去引誘他,但可以讓他捐出財貨。勇敢的鬥士不畏懼禍難,所以不可以用災患去嚇唬他,倒可以讓他擔當危險的責任。智慧之人通達機數,明於大道,不可以用詭詐去欺騙他,卻可以用大道理來曉諭他,讓他為我們做事,建立功業。以上是可以利用的三種人才。相反,愚蠢者可以用欺騙手段蒙蔽他,不肖之徒可以用恐嚇手段威脅他,貪婪者可以用金錢去利誘他,應該因人因事而使用不同的裁處手段。弱者善用權術、善借人力就可以變為強者,隱曲的手法用熟練了就可以使人認作是直率的手段,積累不足可以變為有餘,這就是計謀權術的運用。所以,如果遊對象外表上與我們親善而內心卻相當疏遠,我們就應當運用計謀去打動他的內心;如果遊對象內心讚同我們而外表上裝作冷淡,我們就應當運用權術去做表麵工作而改變其表麵態度。要依據對方的疑慮改變我們的計謀,依據對方所見所聞來肯定某些東西,依據對方的言談來總結出實施遊的要點,依據對方情勢的變化去成就事業,依據對方的好惡來權衡變通我們的計謀,依據對方的憂懼設法舍棄決策中的某些部分。琢磨透他的心意使之產生恐懼心理,分析形勢的高危使之受到震動,把他微暗中的huó dòng擺在光化日之下加以證實,由外表推測出他內心的想法而設計相應的對策對付他,隔絕他的視聽閉塞其耳目,打亂他的思維迷惑其理智,這就是所的計謀。    到策劃、實施計謀時,在大庭廣眾之下謀劃不如在私室中謀劃,在私室中謀劃不如二人密謀,結成鞏固的聯盟,如此一來便可以密而不漏,別人也就無機可乘了。此外還應注意,遵循常理的正計比不上出奇製勝的奇計。奇計,變化不定,能使對手無法預測,實施起來就像流水一般令人難以阻擋。因此,遊人主時,要注意與他謀劃這樣的奇計;但遊人臣時,首先申的是其私人的切身利益。自身處於親近地位,但話見外、不貼心,便會被疏遠;自身處於疏遠地位,但話太重、過於密切、深入內情,便會招致危險。不要把別人不想做的事、不想解決的問題強加在他頭上,去遊他;也不要把別人無法理解的道理勉強去告訴他,教導他。如果別人有什麽嗜欲,可以學習仿效,迎合著去做。如果別人有討厭的事,就要極力避開,為他隱諱。這就叫作暗地裏使手段而公開獲取利益。想要排斥某人,先放縱他,讓他作惡至極,然後抓住機會順理成章地zhì fú他、除掉他。自己要經常表現出中正平和、不善不惡的表情,喜怒不形於色,這樣別人就敢把真心交給你,把大事托付給你了。    對於能夠徹底了解、掌握的人,才可以使用他;對於不能了解、掌握的人,善於謀劃的人是不用他的。所以,辦事貴在能控製別人,而千萬不可被別人所控製。控製住別人,你就掌握了權變的主動權;被別人控製,你的命運就掌握在別人手中了。因此,聖智之人運用謀略總是暗中著力、不露聲色,愚蠢的人才在明處咋咋呼呼、大肆張揚。因而跟聰明的人行事容易,跟不聰明的人成事困難。由此可見,注定要滅亡的事物是難以挽回失敗而讓它繼續存在的,危急的局勢也很難使之轉危為安,因而必須順應自然規律看重智慧謀略。用智,就要用在一般人所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地方。運用計謀時,看到可以成功,就選取一些事自己去做;看到不可行,就選取一些事讓別人去做。所以先賢智聖的謀略及治國之道都是隱藏不露的。常言道:“地化生萬物,表現在高深莫測;聖人處世的訣竅與法則,在於隱藏不露。不在於僅僅表麵上講求忠、信、仁、義,隻要內心中正、合乎不偏不倚的正道就可以了。”能夠通達這種道理的人,才值得跟他談論謀略。能夠掌握這種道理的人,才可以和他設計各種計謀,以悅近來遠,讓下歸服。    以史為鑒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宋太祖趙匡胤登上帝位的過程頗具chuán qí色彩,但包含在這一係列富有戲劇性的表麵情節之下的,卻是精彩紛呈的權謀策劃與實施。    雪夜訪普圖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突發急病身亡,年僅七歲的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普即派人四處散播謠言,並借機上奏朝廷,危言聳聽,北漢和契丹就要會師南下,派兵進犯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    後周宰相範質、王溥等倉促之下不辨真偽,便急命趙匡胤率兵從大梁出發,北上加以防禦。當大軍行至開封東北四十裏的陳橋驛時,趙匡胤便下令大軍安營紮寨,暫緩前進。    軍中有一個通曉星象的人叫苗訓,他指點門官楚昭輔等人觀察象,看見“日下複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似乎有兩個太陽正在搏鬥。古時候,人們都認為太陽是皇帝的象征,另外出現了一個太陽,也就預示著要出現一個新的皇帝。謠言於是不脛而走。當晚五更,軍中將士們聚集在陳橋驛前,議論紛紛。趙匡胤為了讓這把火燒得更旺,便又派親信去煽動將士們:“現在皇帝年幼,不能親政,我們冒死為國家抵禦外敵,又有誰知道?倒不如先立將軍為子,然後再北征也不晚。”    這時,一直在幕後策劃的趙普、趙光義等便出來假言規勸將士們不要這樣做。如此一來,名為勸阻,實為激將,果然惹得群情沸騰。趙普等人一見時機已然成熟,就派人連夜趕回通知大梁城內的守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讓他們在京城領兵策應。    黎明時分,北征的將士們紛紛披甲執刃,團團圍住趙匡胤的軍帳。而此時的趙匡胤卻正悠閑地臥於帳中飲酒,佯作不知。趙普與趙光義進來稟告外麵的情況,趙匡胤這才慢慢地起身出來。    將士們一見到他便高呼:“諸軍無主,願奉將軍為子!”    趙匡胤還未及開口,就有人把象征著皇權的黃袍披在他身上,高呼萬歲。這些參加兵變的將士們也不等他分辯,就簇擁他上馬。趙匡胤手攬韁繩對眾將士道:“我有號令,你們能聽從嗎?”眾將士紛紛表示願聽從號令。趙匡胤接著:“太後和皇上,我一直對他們稱臣,你們不能冒犯;諸位大臣,都是與我在一起的同僚,你們不能侵淩;朝廷中普通的家庭,你們不能強行掠奪。聽從我命令的重賞,違反命令的一律處置。”眾將士聽到這些話,都下馬跪拜。於是,趙匡胤就整肅軍隊進入了大梁。    趙匡胤進城後,命令將士們各歸營帳。片刻之後,手下將領簇擁著宰相範質等群臣前來。趙匡胤一見到他們就痛哭流涕,對他們痛陳:“我違抗了上的旨意,作了叛軍首領,這都是諸位將士們下命令逼迫我的緣故,我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啊!”    但還沒等範質一幹人等開口話,一個名叫羅彥環的將領隨即手按利劍對範質等人厲聲怒喝:“我們諸位將士沒有首領,今我們願奉趙匡胤為子。”    範質等rén miàn麵相覷,此種形勢之下,也別無他計可施,隻好承認趙匡胤為皇帝。於是趙匡胤擇日登基,是為宋太祖。    從散布北漢與契丹進犯的謠言,到觀象、唆使將士擁立趙匡胤為帝,而後裏應外合、兵不血刃地進入都城大梁,趙普等人將整個兵變過程安排得絲絲入扣、具體而微、滴水不漏,甚至連加身的黃袍以及禪代的詔書都已經事先準備好了。而大局將定後趙匡胤對將士們的約法三章,也是趙普等人謀劃兵變的既定策略,既有利於穩定局勢,鞏固政權,也有利於日後北宋的統一大業。可見,謀大事貴在深謀遠慮後一氣嗬成,這就是所謂的“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    田單火牛陣複齊    在戰國時期的風雲變幻中,燕國曾一度被齊國滅掉。後來,燕昭王即位,設“黃金之台”,向下廣攬人才,準備fù chóu雪恥。而此時的齊湣王卻仍蒙在鼓裏,聽從燕王派來的間諜蘇秦之謀,攻占宋國,引起了諸侯恐慌。燕昭王趁機聯合秦、趙、韓、魏,發大兵攻齊。僅半年時間,除了莒城(今山東莒縣)、即墨(今山東平度)兩座城外,齊國剩下的七十餘城盡被燕將樂毅率領的聯軍攻占。火牛破敵    固守即墨的將領是田單,他是一個很懂得謀略權術的人,指揮軍民共同固守即墨,使樂毅打了三年,也沒能攻下來。一直等到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後,田單派人去燕都實施“反間計”,讓燕惠王用一介武夫騎劫代替了老謀深算、精於用兵的大將樂毅,消除了這一最大隱憂。    接著,田單又施展開“剛柔弛張計”:派出城中的老者到城外的騎劫大營獻上黃金,並告知他們城中糧草將盡,兵員或死或逃,數量大減,守城者也多為老弱婦孺,田單已然準備投降了。這是用“軟”的、表麵的一手麻痹燕軍;暗地裏田單卻派人準備了一千頭牛,在牛身上畫滿了怪異奇詭的花紋,給牛的犄角綁上銳利的尖刀,並在牛尾巴拴上浸透了油膏的葦草。又挑選了五千名精幹的壯士,讓他們吃飽待命。等到夜深了,因燕軍早就聽聞齊軍準備獻城投降,便放鬆了警惕,抓住這個大好時機,田單令人連夜秘密地鑿開城牆,打開城門,點燃了牛尾巴上的油草。牛被火燒疼了,圓瞪大眼,瘋了似的疾衝出城外,見人就用角挑,何況角上還幫有尖刀呢!而從睡夢中驚醒的燕軍,隻見一群怪物頭頂尖刀橫衝直撞、暴跳若狂的迎麵奔來,嚇得扭頭就跑。那五千壯士跟在牛後麵掩殺過去,打得燕兵抱頭鼠竄,潰不成軍,傷亡慘重。田單乘勝追擊,最終一氣收複了齊國失陷的七十餘城,恢複了齊國,青史留名。    從這個剛柔兼施、軟硬並用的“火牛陣田單複齊”的曆史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人在實施計謀時,不單“軟”、“硬”交替使用,也常常“軟”、“硬”同時使用,以“軟”蔽“硬”,以“硬”輔“軟”,兩法兼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充分發揮出了計謀“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的妙用與威力。    商界活用    “戴安娜王妃”掀起倫敦購物狂潮    一則看似不顯山不露水的電視廣告正在倫敦播出:    傍晚,某珠寶店內燈火通明,華彩耀眼。一位衣冠楚楚的老板畢恭畢敬地站在門口,似乎正在恭候哪位貴客的到來。一會兒,一輛高級豪華的轎車緩緩駛入了畫麵,老板疾步上前拉開車門,輕輕扶出一位儀態萬方的女士……    此時,觀看電視的人都驚呆了:這不是英國的絕代佳人戴安娜王妃嗎?    電視裏情節仍在發展,隻見路上的人都一下子圍攏過來,爭睹芳容,更有少數勇敢者擠上前來親吻王妃的手,場麵異常轟動。店老板奮力分開眾人,笑容可掬,畢恭畢敬地把王妃讓進店內,等候在那兒的售貨員忙不迭地把一件件五光十色的珠寶項鏈、金銀首飾送到王妃麵前,王妃細細地挑選一番,然後帶著選中的幾款首飾,在圍觀者的簇擁之下滿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