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持樞
字數:4449 加入書籤
“持”,把握;“樞”,是門扉的轉軸,主管門的開關。“持樞”即把持樞機、掌握關鍵。本篇與全書各篇不同,言簡意賅,讓人懷疑是否是殘留下來的某個自然段,道藏本也在其注解的末尾這樣:“此持樞之術,恨太簡促,暢理不盡,或篇簡脫爛,本不能全也。”今讀其文,意不連屬。由此殘篇看,本文似乎到人君治世要效法道,之道崇尚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時而行,有自己的固有規律。人君治世亦應如此,要善於掌握社會自身規律,把握社會運轉關鍵,順應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來治國安邦,以推動社會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轉。其中所提到的諸如順民生以治世,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等等,都對為君者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原典 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正也,不可幹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樞,生、養、成、藏,亦複不可幹而逆之。逆之者,雖盛必衰。此道,人君之大綱也。 譯文 所謂“持樞”,便是講的掌握自然之道。春萬物萌生,夏日萬物長成,秋時萬物收獲,冬季萬物儲藏,這是自然界運行的正常規律,不可以擾亂和違背。誰違背了它,即使一時成功,終歸也會失敗。所以,人間君主治世也有應該把握的自然之道,那就是使百姓生息,使百姓安居樂業,把百姓教養成才,並愛護民力,不可使用過度。這種順應自然的為政之道也是不可擾亂和違背的。違背了它,雖一時強盛,終究會走向衰亡。這種順應自然的為政之道,是人間君主治國的基本綱領。 以史為鑒 漢朝明君善治國 三皇五帝時代在中國各朝代讀書人心中被目為黃金時代、大同世界,它之所以被人們如此向往,其原因可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治國方略。他們依照自然的法則有理有據地治國,他們崇敬美德並使百姓深受教化,他們的治國方針順應民意,賞罰製度公正嚴明,於是下大治,所以三皇五帝的聲名才會流芳百世,被世人推為治世仁君之楷模。一代之興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朝領導者的治國方略。 大漢子,威名赫赫,大多善於治國。從漢高祖劉邦建漢到漢武帝開疆拓土達於鼎盛,由於一代代君王的治國方略合乎民意,這才產生了中國曆史上輝煌的大漢王朝。 漢高祖劉邦起於布衣,他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在建漢之後對百姓體貼關愛,廢除了前秦很多的酷刑****,從而為大漢王朝的鞏固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祖之後,文帝與景帝兩代,為恢複長期戰爭所造成的社會凋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長達數十年不征賦稅,很快達到國富民強,國力更為強盛,造就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漢文帝在位23年,秉持黃老無為思想,休養生息,一切從簡。他崇尚節儉,在為君的23年裏,從沒有增建過任何宮室園林、車騎服飾;而當臣民有不便之處時,就以國家的積蓄來幫助。他從不輕易發動戰爭,主張以和為貴,大事化,事化了。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文帝便招來趙佗的兄弟,給予厚賜,以德感化,最終使趙佗深受感動,改帝稱臣,消弭了一場內戰。大漢與匈奴曾有兄弟之約,但匈奴違約入侵,文帝派將領鎮守邊關,堅守不攻,因為他擔心國力不足以戰勝匈奴,輕易攻打匈奴最終會侵擾下百姓。文帝在用人方麵同樣主張無為,以德服人。被分封到東南沿海的吳王因故與文帝不和,稱病不肯上朝,文帝不僅不怪怨,還派人賜手杖給他,並傳語吳王因年老可免朝。群臣勸文帝用宣吳王入朝的辦法將其軟禁,文帝表麵聽從,實際上不予理睬。郎中令張武受過吳王的huì lù,文帝知道後,不但沒治罪,反而賞賜他,讓他心生悔意。 繼文帝、景帝休養生息釀就繁榮盛世之後,漢武帝登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全國訪求、推薦優秀人才,給他們立業的機會。興辦太學,修建祠廟,改正月為一年初始,確定曆法,規範音樂詩歌,修建祭靈台,頂禮百神,賜予周朝後裔封地。申明法度,號令建製,煥然一新,作為繼承人,漢武帝遵循祖先的事業,學習高祖、文帝、景帝三代人的風範,施展雄才大略,在改善“文景之治”時的謙恭儉樸的政策,寬政待民的風氣後,才使漢王朝達到了全盛時期。 漢元帝做太子時,認為宣帝執法太嚴。宣帝變了臉:“我漢家向來交錯使用霸道、王道,怎麽能隻用仁德感化來危害政權呢!”雖然在此顯現了宣帝的謀略不夠遠大,但他采用或寬容或強硬的辦法還是有原因的。漢高祖入秦約法三章,秦人十分高興,這是和緩刑法的好處;漢武帝重修國法,改變了百姓懶散的生活習性,這就是猛烈刑法的好處。由此看來,法治的使用要合乎時宜。所以適當時候的嚴刑峻法,對治國也會起到一定推動作用的。 《左傳》中:“政策寬鬆,國民易散漫,應用猛烈的法令去糾正;如果太過猛烈,民眾就會變得殘忍,這時應再實施寬鬆的政策。以寬鬆調劑猛烈,以猛烈調劑寬鬆,政治才能達到平衡。”《尚書》中:“使用刑罰要時輕時重,審時度勢。”《周禮》中:“治理新建國家應用寬鬆製度,治理****的國家應用猛烈的製度,治理安定的國家應兩者適中。”所有這些都是治國方略,都以順應自然與民意、不違法理為治理國家所應遵循的基本規律。鬼穀子所謂的“持樞”之道也人君治世要效法道,之道崇尚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時而行,有自己的固有規律,人君治世也要善於掌握社會自身規律,把握社會運轉關鍵,順應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來治國安邦,以推動社會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轉。 商場活用 京陶公司,“敬ài rén” 如果問rì běn人最敬佩的是哪家公司?人們無疑會想到鬆下、豐田,或者是索尼、三菱。可rì běn經濟新聞社的一次評價卻令人出乎意料,表明這項殊榮屬於京都陶瓷公司。 京陶公司創立於1959年,起初隻有資本300萬日元,職工26人。它從生產電子工業陶瓷材料——半導體集成電路組裝開始,30年後xiāo shòu額達到25億美元,產品也從電子陶瓷發展到機械陶瓷、生物陶瓷,從一般元件發展到生產**、個人電腦,一舉躋身rì běn高技術大企業之列。在以善於經營著稱的rì běn人心目中,京陶之所以能一枝獨秀的原因是它在管理上“技壓群芳”:融經濟與文化於一爐,集科學與藝術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管理特色和企業文化。作為rì běn人最敬佩的公司,京陶的企業文化和核心便是“敬ài rén”。 麵對“企業”這樣一個活生生的組織,企業家們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用什麽來維係企業的存在——靠什麽搞好企業?京陶公司的創始人稻盛和夫的結論是:人心比什麽都重要!他:“人們常常人心易變,我卻認為在當今世界上再沒有比人心更強有力的東西了。翻開世界曆史、rì běn曆史來看,人心之偉大以及它完成的宏偉事業實在是不勝枚舉。”稻盛和夫在就任總經理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敬ài rén”這四個字作為社訓。據,“敬ài rén”一詞出自rì běn著名政治家西鄉隆盛的名言:“賜吾與人生同一愛,故應以愛己之心ài rén。” 稻盛賦予這四字以新的解釋:“‘’乃道理,講道理即為敬;‘人’即民眾,以仁愛之心去愛民眾,即為ài rén之意。”20世紀80年代初,稻盛在總結公司的成功經驗時這樣道:“社會上認為京陶公司是靠技術發展起來的,我卻不這樣看。迄今為止,我花在培育精神方麵的時間要比用在技術方麵的時間多一倍。我認為京陶公司成功的原因就在這裏。我用‘以人為基礎的經營’這句話來解釋培養精神的含義。” 為了贏得職工的信任,稻盛首先毫無保留地向大家“暴露自己”以及關於自己的**和“醜聞”。自然也要求他的同事和部下像他一樣坦誠、認真。在招收新職工時,他首先闡述的是自己的人生觀、事業觀,大講“人為什麽要勞動”、“本公司職工為什麽拚命工作”等人生哲學,並強調“我錄取新職工的標準不是能力,而是看他是否有理解貧苦人的心情,對別人的辛酸是否無動於衷,看他是否具有能力克製私欲,是不是一個坦率的人、老實的人”。 稻盛還利用一切場合宣講他的“京陶哲學”:“來公司是為了拿薪水,這是不對的。既生為人,就應該讓隻有一次的人生過得充實。所謂充實的人生,或者是為了集體,或者是為了社會,總是要以某種形式對人有益。”“不能為金錢而工作,工作要靠心,靠精神去完成。” 在日常生活中,稻盛不忘向公司職工灌輸他的“教義”。京陶公司有種“社風”,就是喜歡聚餐。來了新職工要聚,超額完成任務要聚,辭舊迎新要聚,而稻盛則是每場必到。他不是為了飲酒作樂,而是借此機會了解下情,解答疑問,消除不滿,協調上下關係,進行團體意識的教育,進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所以,這種聚餐會後來被稱為“稻盛和夫式的酒會”。 在今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程度日顯加深,而同時由於激烈競爭所帶來的高強壓力,又使心靈倍感沉重和孤寂,人們不禁發出了渴望真情的呼喚。真情、愛心在今日社會顯得猶如沙漠之中的綠洲,而京陶公司便把自己塑造成這樣一個綠洲。 rì běn人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至深,吸收了儒家文化的許多精神。其中,儒家的“仁愛”便被rì běn人吸收並發揮得淋漓盡致,從京陶公司的“敬ài rén”便可略見一斑。京陶公司在對待員工上,可以做到了鬼穀子所的“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即待人接物誠懇,上下交流之後能廣泛聽從眾人言論。而且,京陶公司“敬ài rén”的文化與策略可以是抓住了企業經營管理的關鍵,深刻體現了鬼穀子的“持樞”之道。所以,經營好一個企業最根本的就是管理好這個企業的人,抓住他們的心,順應其種種層次的需求,從而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