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訪天山西涼歸大周

字數:5215   加入書籤

A+A-




    穆桂英,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名《飛雷神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穆桂英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



    前唐中葉,契丹崛起於東胡,燕太宗東征滅唐之前,曾兵出山海關,大破契丹於遼河,契丹七部稱臣納貢。



    孰料天不憐我漢人,北燕渡江一戰,太宗遇刺暴斃,中原神州大亂;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橫空出事,平定叛亂,統一契丹諸部,掃蕩漠北諸族,東征渤海之國,任用漢人,製定法律,改革習俗,創造文化,發展農商業,最終建國稱帝。



    時北燕諸王之亂,漠北群雄無主,成就了耶律阿保機不世威名,然其一生仰慕漢家文化,臨終囑托其子萬萬不可南下與漢相爭。



    遼國二代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壯年繼位,野心勃勃,畢生宏遠就是超越其父,威壓神州。繼位不久就悍然南下,兵臨汴水,馬踏太原,迫使北漢割地求和,侵占燕雲十六州,致使北漢一世而崩。



    大周太祖郭威繼位建國後,契丹猶自不滿,屢屢挑釁,妄圖迫使北周稱臣,太祖不允,周遼第一次大戰在契丹不宣而戰下,轟然爆發。



    第一次周遼大戰,胡騎南下,時“火山王”楊信之子,金刀令公楊繼業,率子阻擊遼軍,死命不退,保障了大周有生兵力退入長城之內,楊繼業並楊大郎楊二郎壯烈戰死,楊令公殺敵之盛,令契丹豪族色變膽寒,最後力竭而死,契丹人稱之為“楊無敵”,建廟入葬。



    大周退守中原,修養民力,十年而傳位世宗。契丹鐵蹄再度南下,第二次周遼戰爭爆發。折家子弟,拚死為國,幾乎族滅;楊家將三郎陣亡、四郎失蹤、五郎廢功,隻餘下最小的六郎、七郎;呼延讚將軍膝下四子,必興、必改、必求盡皆陣亡,隻餘幼子必顯;慕容家兩代族人,盡歿北疆,舉族上下,僅剩孤老幼兒。



    世宗之強硬,戰將之勇烈,遠出契丹所料,一場大戰,幾乎打碎乾坤,周遼兩敗俱傷,就連契丹二世皇帝耶律德光也在戰後去世。周軍守住了自己的家園,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之後固守中原,恢複民力。



    十年修養,十年征戰,大周世宗,西敗涼蜀,南威齊宋,挾橫掃天下之威,發動了第三次周遼戰爭:大周兵多將廣,楊延昭、種師道、高懷德、姚寶等將領大敗遼軍,一舉收複失落二十年的燕雲故土,卻因為南宋惠帝起兵北上,而被迫終止。



    世宗第三次南下金陵,同宋武帝議和而還。數年後,再次舉兵伐遼,第四次周遼大戰,契丹成為了絕對的失敗者,國破軍喪,倉惶北逃,自唐末以降數十年的漢人窘境被世宗一掃而空。



    穆桂英在第三、第四次周遼大戰中立下大功,尤其是大破天門陣,為周軍掃平了出關掃北的障礙,被世宗破革親封為“渾天侯”。



    穆桂英之夫,乃是當代天波府楊家家主,楊宗保;而楊宗保,乃是上代家主楊延昭同世宗長女皎月公主之子,無敵金刀楊令公、銀刀折家折太君之孫。



    桂英接帥印、發詔令、整兵馬,調勝州半數之軍:騎兵三萬、步兵三萬、外族從軍三萬,後勤軍一萬,共計十萬軍將,俱是一人雙馬,分作三批,二十萬鐵蹄轟然西進。



    先路軍由大將楊宗唐率領,折行西南,直奔靈州而去;



    中路軍由桂英親率,沿大河幾字形北岸西行,沿路異族諸部,如北原之草,遇疾風而伏倒,周軍一路就食借宿,炫武耀威,漠北諸族俱震,無不奉上肉食奶酒,至豐州拜會藥元福元帥、呼延必顯副帥後,並種諤部種家軍,又添四萬軍馬,沿河逆行而下;



    後路軍由大將張誌勇統軍,自河而下,沿長城北線南下西進,在夏州接收大周北運兵械糧草後,徑直奔向靈州會合。



    三路大軍會於靈州,再做整頓,桂英會見折家軍眾將帥,又添一萬兵馬,之後再無停留,十五萬大軍過涼、經甘、至肅,安營休整,桂英親請大周安西王、安國大將軍種世衡詳述羅刹之戰,共議軍略。



    綜合各方建議建策,桂英心有定計,大周十五萬兵馬再度西進,一路過瓜州、沙州、伊州,西涼君臣無有阻礙,河西百姓簞食壺漿。



    周兵一路急行,於西州綠洲處安營紮寨,西涼王宮貴胄無不出城遠迎,桂英與西涼王並肩入城,商議抵禦奧軍之策。



    三日之後,西涼發布檄文、廣告四方:西涼李氏無能,國小民寡,幸賴世宗垂憐,保祖宗血食,據四州之地,添為大周西陲屏障。今奧林匹斯窮凶極惡,無故東侵,西域火雲國破,羅刹宗毀,西涼王室愧對子民信賴,無力安民戍邊,特自請去王號、獻輿圖、歸周室。萬賴大周君臣不棄,遣將來援,禦敵保境,河西諸州萬民之幸也!



    消息發出當日,西涼境內四州、諸部,統一易幟,周字大旗遍插河西。



    消息東傳,大周軍民敲鑼打鼓、歡呼雀躍;宋蜀聯軍剛回合於北周金州,聽聞消息,驚駭異常,當下顧不得主次之爭,齊兵西進,沿金州、鳳州、秦州、蘭州、涼州一線,奔赴戰場。



    就在桂英會見西涼王之時,大周安武王楊延嗣,攜三哥楊延光之子楊宗憲,種世衡七子種說,折楊呼慕四家精銳子弟,並數十騎,自西州北上,過北庭,臨天山。



    “天山之上飄渺峰,飄渺峰上逍遙宗,逍遙宗裏無塵客,無塵客遊天外中。”天山之下,折可行低吟著一首古詩。



    “可行這詩是從哪裏聽來的?”領隊的楊延嗣笑著問道。



    “回稟七爺爺,這詩是從太爺爺那裏聽來的。”楊延嗣之母乃是大周赫赫有名的“銀刀令婆”折賽花,折楊兩家親若一家。折可行口中的太爺爺正是折賽花之兄,大周現存最長的、定北王、輔國大將軍——折禦卿。



    “看來舅父遲遲不忘當年事啊,”楊延嗣眼中精光一閃,向眾人說道:“四十年前,逍遙掌門一戰封神,威名遠揚,此詩傳遍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在遙遠的西域之北,雪原天山,有著一個昔日不為中原所知的門派:逍遙宗。



    逍遙宗創立於何時,由誰所創,江湖幾無耳聞,有傳言於晉,有傳言於唐,眾說紛紜,而逍遙宗並不理會澄清,也從不插手中原武林。



    四十年前,大周世宗西征,敗蜀破涼,西涼亡國之勢就在眼前。不料,一名道士,單人獨劍,進入周營,勸世宗息刀兵、還河西百姓安寧。



    周將大怒,欲殺道士而後快,結果一番大戰,十數名宗師、大宗師級大將,無一例外,盡敗於道人之手,即使是世鎮西北的當時軍方第一人:準聖強者折禦卿也敗下陣來。



    周軍之氣,為之一衰。



    為了避免過度損耗,為了不直麵西域羅刹宗,世宗聽取謀臣建議,同意道人所請,迫使西涼稱臣,西出,攻略河西六州,鎮守西門戶。



    逍遙掌門婉拒了西涼的國教之禮,隻說自己曾承西涼李氏活命之恩,今日事畢,恩情得償,往後之事,與道人無關,與逍逸宗無關。



    臨走彈劍高歌、灑脫逍遙之氣升騰彌散:“天山之上飄渺峰,飄渺峰上逍遙宗,逍遙宗裏無塵客,無塵客遊天外中。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不亦快哉!故上人無存,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涼州一戰,逍遙掌門,氣遊天地,劍若神龍,單人獨劍,大敗周軍,一時間中原大嘩,武林大震。



    原來道人竟是不聞於世的道家準聖級強者,天山之上尚有江湖不知的道家門派!



    後正一純陽宗掌教親往天山論道,戰果無人所知,隻知從那時起,逍遙宗位列天下四大道門,排行第三。



    “大周楊延嗣前來拜山,逍遙宗諸位同道有禮了!”楊延嗣拍馬騰空,登山而上,高聲喝道,聲若雄鷹,盤旋而上。其餘諸人紛紛跟從而上。



    飄渺峰上,一座大氣中透著瀟灑、自由中含著奔放的道宮臨山而建。



    宮門前十數名道人掛劍而立,白衣飄飄。前排道人待大周眾人臨門後,豎掌行禮:“諸位將軍遠道而來,不知有何見教?”



    “見教不敢當,隻是來了一段四十年前的因果。”楊延嗣同樣豎掌還禮,言語上卻猶若鋒矛。



    “四十年前之事,我等知之,掌教有言,今後西涼如何,已與掌教無關。”



    “比武這種事情,就和戰爭差不多,都是由強者開口決定是戰是和的,四十年前不就是如此嗎?”楊延嗣灑然一笑,“貴派掌教自認已還了同西涼的恩情,那就在今日也了了同我大周的恩怨吧。”



    話音一落,周身氣勢衝天而起,攪動漫天風雪,直撲宮殿而去。



    宮門前四名道人騰空而起,四劍齊出,兩橫兩豎,縱橫八荒。



    “劍出蓬萊!氣動八方!”



    “好好好,”楊延嗣開口讚道,“普通大宗師,別說四個,就是十個,也不一定能擋住我的氣勁,天山逍遙劍法,果然名不虛傳!”



    “不瞞將軍,掌教神遊天外,閉關峰頂,已有十數年了,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貴派掌教不願輕易現身,莫非要將這恩怨留給子孫?”楊延嗣再次望了逍遙宗弟子一眼,話鋒一轉,語帶鏗鏘:“也好!這一次隨我而來的俱是我大周軍方壯年砥柱和青年俊傑,不如就請貴派指點一二!”



    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