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寡人有疾
字數:4123 加入書籤
劉弗陵繼位時年僅八歲,既無處事經驗,也無理政本領,所以國家大事由首輔霍光處理,“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霍光成為“天下想聞其風采”的風雲人物。
因霍光大權獨攬,與很多大臣結怨。左將軍上官桀、桑弘羊和霍光不和,多次設法陷害霍光。
公元前81年,霍光在長安附近檢閱羽林軍,並將一名校尉調入自己府中,上官桀乘機造了一封燕王劉旦(劉弗陵兄)的信,派人冒充燕王的信使,送給劉弗陵,說霍光有謀反之心。第二天,霍光進宮朝見劉弗陵,得知這一消息,嚇得伏地不起。
霍光又在裝逼,演技的確不錯,相信職明的劉費陵也看出來了。
劉弗陵卻說:“你檢閱羽林軍,調用校尉都是最近的事,長安離北方距離那麽遠,燕王怎麽能這樣快就知道,即使能知道,寫好信送到長安,也不能這樣快,再說,你真的有心謀反,也不用靠調用一個校尉。所以,足證明這信是假的,有人想陷害你大將軍。你不必害怕,請起吧。”霍光和眾大臣聽了,無不佩服劉弗陵年少英明。
不久,上官桀又夥同禦史大夫桑弘羊、鄂邑公主等人,勾結燕王劉旦密謀殺霍光,廢劉弗陵,由劉旦即位,霍光偵知這一陰謀後奏告劉弗陵,劉弗陵立即命田千秋發兵以謀反罪誅殺桑弘羊、上官桀等,迫使劉旦自殺,避免了一場政變。而這時的劉弗陵年僅十四歲,能夠成功處理此事,頗讓人稱道。
後人評價說:“漢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書之詐,誅桑弘羊、上官桀。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劉弗陵衝齡即位,按漢武帝送給霍光“周公背成王”那幅畫的意思,是讓霍光學“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返政成王,北麵就群臣之位”,等劉弗陵長大後立即歸還權力,急流勇退。
然而到了“元鳳四年……帝加元服”,元服是古代男子成年開始戴冠的儀式。日本泛用(古代日本武士元服之後被視為成年,一般13到16歲),始於中國古代,如《儀禮》的《士冠禮》的始祝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中國古代通常稱為“冠禮”與“笄禮”。這時皇帝已經成年理應親政,霍光仍不肯放權。
權力是個怪東西,總讓人為之去折腰,去追求,去捍衛,作為權臣如此,作為帝王更甚。劉弗陵年幼時,霍光“初輔幼主,政自己出”,這無可厚非,也是漢武帝的遺命和囑托。
隨著時間推移,劉弗陵成長成人,必然想收回權力,霍光仍不歸政,這就說不過去了。
念及霍光還算忠於漢室,更忌憚其在朝中的根基和勢力,劉弗陵自知鬥不過霍光,這讓心氣和天賦極高的劉弗陵感到很憋屈,心理上的壓抑,久而久之帶來身體上的疾病。
劉弗陵的身體健康在18歲時已經開始拉響了警報。不過這時候應該還不嚴重,小毛病而已。
霍光專權,除了限製劉弗陵權力之外,連宮闈之事也橫加幹涉。十二歲時,劉弗陵大婚,立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之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孫女,年僅六歲的上官氏為皇後。拋開諸多人情因素,這終究是一樁政治婚姻,也是上官皇後被冷落的根源所在。
後來,上官桀父子密謀造反失敗後被霍光誅殺,夷滅宗族,牽連甚廣,皇後因為年幼且是霍光外孫女未被廢黜,但經此一變,劉弗陵對皇後越發冷落,已經透漏出了對霍光的不滿。
上官皇後居後宮之首,霍光出於私心,為了讓外孫女獲得專寵,增加懷孕幾率,以皇帝有病為借口,不許後宮諸妃嬪進禦。陪皇帝睡覺,替皇帝傳宗接代,成為皇後一個人的專利,其他妃嬪一概靠邊。
為了確保上官皇後專寵受孕,防止劉弗陵隨意與其他宮嬪雲雨,霍光幹脆玩了手絕的,“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窮絝,類似於現在形製的褲子,即開襠褲;多其帶,即多用絲帶纏繞。對於窮絝,顏師古稱:“窮絝有前後當(襠),不得交通也。”這樣一來,劉弗陵連男歡女愛之事也不得隨心所欲。有花不能采,有欲不能泄,每天隻能和那位毫無感情甚至厭惡的上官皇後背對背,劉弗陵的心境和處境可想而知。
劉弗陵18歲已經夠小了吧,可是上官皇後更小,隻有十二歲而已,你想想,一個18歲的成年人和一個隻有12歲的女娃兒天天睡一塊兒,即使他的精子尚未出現嚴重問題,那也得人小皇後有成熟卵子可配對不是?
可憐劉弗陵從11歲開始寵幸女人起,到18歲真正進入男性精力成熟期時,卻被生生的給扼殺了他的“性趣”。
想當權不能當權,想玩不能玩,想寵幸宮嬪不能寵幸宮嬪,漢昭帝在權威、玩樂、性趣上均受到了權臣霍光的嚴格扼製。不能玩樂也就算了,但作為當朝皇帝,無實權可抓為一大恨;作為正常男人,無女人可禦又為一大恨,如此毫無尊嚴、毫無活力的屈辱遭際,還不如一個王侯將相,不如一個平民百姓,你說他苦惱不苦惱,忿恨不忿恨,憋屈不憋屈?
劉弗陵有苦難言,有怨難訴,有忿難平,欲哭無淚,最終肝火內熾,病入膏肓。
劉弗陵的病況逐漸加重,已經到了起不來床的程度。從他18歲到21歲,他估計就沒斷過藥,宮裏自家的太醫看遍了,藥也吃遍了,還是治不好根,這是心病,有什麽良藥可醫呢,咋辦呢?隻好廣招天下的醫生看看有沒有法子了,杜周的兒子杜延年,征天下名醫,就由杜延年負責這些方藥事宜。
杜延年的父親杜周,他在朝廷中當禦史大夫,還有他哥哥也是朝廷命官,兩個人的能力都很強所以積攢下來的財富很多,杜延年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可以說童年過得很愉快,他父親和哥哥都是辦案殘暴出了名的,可是杜延年和他們一點不一樣,他比較寬宏大量,對人很友好。
他在公元前87年的時候,劉弗陵做上皇位,因為皇上年少大部分權利都在霍光的手裏,杜延年因為是三公的兒子所以在別人推薦下也順利的當上了官。
他一直在霍光的手下當官,在那個時候霍光是出來了名的嚴格執法,在審理燕王造反的案子時候杜延年知道這裏麵關聯的人太多,尤其裏麵還有丞相的女婿也在裏麵。
在西漢時候很多的案件都是連做的,隻要家裏有一個人犯了謀反罪這個家庭肯定就完了,尤其還有當官的肯定活不下來,杜延年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很擔心丞相受到牽連。因為如果丞相被治罪那麽朝廷肯定就會不安寧,於是杜延年就給霍光寫了書信,告訴霍光如果把丞相一起問罪的話肯定不合適,並把裏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寫在了裏麵。
霍光在看了杜延年的信後沒有把丞相治罪,但是他為了保留自己的麵子把丞相的女婿打進了監獄,在不久就被處死了。因為沒有把丞相牽扯進來,所以丞相一直活到老,
因為這件事後很多人都讚美杜延年,說他在處理一些事上不會因為外在原因影響判斷,永遠的公平公正。
劉弗陵病歪歪其實早已不是秘密,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之前的廣招天下名醫,其實早已搞得新聞媒體沸沸揚揚,非常的高調,不說全國人人皆知,至少在京畿三輔地區是上至官僚,下至底層百姓無人不知——皇帝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霍光等高層人物自然不可能對外承認說,皇帝病得快死了,畢竟皇帝才21歲,無端端的咒年輕皇帝死可也是死罪一條啊!而小老百姓們,看各自的關注程度,這種心態相信咱們大家都能推己及人的,有關注,但不會太深切。
不過有這麽一群生活在底層的人物卻還是注意到了無限的商機,從而行動起來。按照三教九流的等級分,其實庶民老百姓也有等級,一般良民家的子女能稱“家人子”,也就是大家看電視劇裏最愛掛嘴邊的那句“妾乃良家女子啊~~”,不過有些人是連平民也不如的,屬於“非良家”,這些人分別是“醫、巫、商賈、百工”,也就是說,你可以種田謀生,能讀書的更好,能當官的當然是更更好,但你除非別無選擇,或者先天出身條件如此,或者後天被逼無奈,否則絕對別去當醫生、當巫師(方士、占卜)、當商人、從事手工行業,一旦你入了這些行業,你這輩子就等著被人瞧不起吧。
封建社會能夠棄商從仕的第一人,千古難得一特例的呂不韋當年賺了那麽多錢,想鹹魚翻身讓人瞧得起,其間花費了多少心思,最後不惜一字千金的裝斯文,其想從本質上改變自己出身,他花費了多大的犧牲自不必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