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金山神主

字數:2827   加入書籤

A+A-




    丙吉當然不能讓這種局麵發生,尤其大漢皇朝的各種事業“方興未艾”,霍光死了沒多久,“屍骨未寒”。於是他和張安世連夜擬定計劃,重拳出擊。

    首先,當然要連夜去找官二代霍禹商量,畢竟霍禹還是能聽進去他們倆一句半句的,不過還是晚了,霍禹哭喪著臉說,謝恩表我都已經上了,現在反悔豈不是抗旨,會不會給皇帝冶罪?其實他心裏還是想這麽辦,張安世、丙吉也沒說啥,畢竟霍禹隻是一個晚輩,政冶上的事情他還不懂。

    他們兩人意識到”此路不通,立刻改道“。既然注定要這麽埋了,就隻能在下葬的時候處理的簡單些。首先,丙吉找到了韋賢,讓老爺子去跟皇帝陛下說,霍光的葬禮,和太皇太後隻出席吊唁,而不是戴孝守靈,否則於禮不合。皇帝陛下大概也正愁沒有台階可以下,當即很高興地聽從了老丞相的勸諫。

    緊接著,就是在守靈的人員上想辦法,盡量低調。按照漢代”視死如生“的傳統,那得遷人去陵墓附近居住,弄得像一座城市一樣,比如孝武皇帝的陵寢,從丞相往下都過去人了,前後幾十萬戶,這在當時已經是規模相當不錯的城市了。

    但霍光的顯然不能這麽幹,於是丙吉以朝廷名義,安排了一個陵長、一個陵丞負責駐守和祭祀,這個配置隻在萬人規模。霍家雖然不太樂意,但這可由不得他了,張安世、丙吉是霍光生前的副手,不是你的家奴,你不能動不動給人家臉色看,說句不好聽的,這一條幾乎是張安世、丙吉逼著做的,霍家的人你們也收斂些吧,別真給臉不要。

    當然這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替霍光修陵的那些士卒,就地駐守。皇帝陛下其實惦記的就是這些精兵呢,那就由他心願吧,常言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你要是不答應,皇帝陛下下次指不定在什麽地方算計你呢……

    於是霍光就這麽以皇帝的規格埋掉,卻以卿大夫的禮儀舉辦的葬禮。當天的天氣陰沉沉的,刮著寒風,下著小雨,隨著棺槨落地的沉重聲音,霍光的時代真的就這樣悄然落幕。

    朝臣們早就習慣了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在朝中”一言九鼎“、他的城府深,“丞相肚子裏能撐船”、習慣了他”誌比天高“,在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帶領下漢軍痛擊匈奴,完成“孝武皇帝”未盡的心願,如今霍光真的就這麽去了,心裏總覺得”空空蕩蕩“的。

    可不管怎樣,少了誰,大漢皇朝絕對不能亂,國運不會因為某個人的去世而轉換,天下百姓依然會在”渾渾噩噩“中生存,對他們來講,好好活著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誰是大將軍,對他們來說並不太重要。

    還是天朝太祖說的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大漢皇朝開國以來,經曆過無數風雲變幻,卻注定繼續要往前走,更大的成功還在後麵呢。

    在中國史學理論界有一句風馳電掣般的名言,即“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圍繞著這句名言,各種各樣的解釋有很多,這裏作者不作詳細解釋,隻想帶大家看看現實生活中的這樣一個例子:

    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上海城隍廟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將原先供奉著西漢名臣霍光的霍光神行祠,改建為城隍廟。但前殿仍然供奉霍光,在正殿城隍殿供奉當時由朝廷任命的上海城隍秦裕伯。因此有“前殿為霍,後殿為秦”的民間說法。

    而說到城隍廟的前身霍光神祠,則相傳始建於三國後期(260年左右),為吳主孫皓(孫權的孫子)所建。其與上海另外一座著名的宗教廟宇——靜安寺,相傳始建時間相當接近。

    那麽,生活在漢朝長安的博陸侯霍光是怎樣成為上海首任城隍的呢?

    相傳,孫皓曾夢見霍光,稱應在上海金山建一座廟宇,以保佑一方百姓。古代君主非常重視夢中的見聞,孫皓醒來之後,便下令在大金山地區建了霍光廟,祭祀大漢博陸侯霍光。從此霍光在上海沿海一帶不斷顯靈,庇護百姓的傳說不絕於耳,他也成為民間公認的上海庇護神。

    ”滄海桑田“,轉眼又過去了接近千年的時光,到了宋代朝廷賜霍光廟“顯忠廟”廟額,累封霍光為“忠烈順濟昭應公”,方誌稱霍光廟為“忠烈昭應祠”。

    1293年,上海縣令在方浜路上建霍光神祠。由於金山的那座廟宇已經不在,於是霍光神祠又被稱為金山廟,作為其正統延續。一百多年後的明代,這座霍光神祠在原址上改建為城隍廟,同時供奉霍光和“欽命”城隍秦裕伯。盡管霍光並未獲得朝廷的任命,但一廟兩城隍的格局,卻成為上海城隍廟獨特的景象。

    由此可見,作為一地安福的主管,城隍老爺始終是一位廣受百姓愛戴的神化了的真實人物。而且,他的時代特征也非常明顯,並且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城隍廟作為當時的難民收容所,從1937年11月9日建立到1940年6月30日關閉,不到3年時間就一共保護了30萬難民,成為名副其實的上海庇護所。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有百姓自發將此前鴉片戰爭時期,著名抗英將領陳化成(他在戰爭中英勇捐軀)的塑像抬進城隍廟,加以供奉,希望他可以顯靈,再次擊敗日軍的侵略。

    不過,由於當時已是現代社會,由封建皇權任命城隍的製度已不存在,於是,陳化成和霍光一樣,成了沒有委任狀的上海城隍爺。此外,由於上海城隍廟建築規模有限,很難再建一座新殿來供奉陳化成,後來,這位近代上海老百姓心目中的“新城隍爺”的塑像,便被安放於寶山陳化成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