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汪仕容赴京護脈 吳三桂在滇封王

字數:7039   加入書籤

A+A-




    撤藩令下到雲南,全藩震動,部下咒罵聲不絕於耳。吳三桂也很是震驚,他沒有想到這麽快!但很快又想到了一個更要命的問題:吳應熊!他後悔沒有趁上次六十大壽的機會把吳應熊留在雲南。吳三桂忙叫來汪仕榮,令其星夜趕往北京,務必把吳應熊救出來。

    吳三桂南征北戰幾十年,麾下人才濟濟,猛將如雲。其中,有十三名上將最為善戰,時人稱之為十三太保:

    第一名王屏藩,吳三桂的義子,年紀很輕,三十出頭,文武雙全,一表人才,跨下白馬,掌中紅槍,所向無敵。人送外號“飛將軍”。

    第二名胡國柱,有王佐之才,字擎天,有大誌,善騎射,能詩文,順治十一年中舉。

    第三名馬寶,淮國公。字城璧,山西人,打仗善用計謀,神出鬼沒,有呂布之勇,敵送外號“兩張皮”。

    第四名夏國相,吳三桂三婿,長相俊美,戰備級軍事和政治人才。

    第五名吳應麟,吳三桂侄子,都統,驍勇善戰,是吳三桂得力戰將。

    第六名高得捷,吳軍中最捷出的水軍指揮官,擅長以少勝多。

    第七名吳國貴,在關外即追隨吳三桂,都統,大將,治軍嚴,敢爭戰,善打硬仗。

    第八名郭壯圖,吳三桂之婿,長相一般,腿短脖粗,矮胖身材。打仗是一把好手,是後期的實權人物。

    第九名王輔臣,綽號“馬鷂子”,吳三桂養子。他麵相白晳,身長玉立,眉若臥蠶,很像世上流傳的呂布畫像,又得“活呂布”之稱號。時任陝西提督。

    第十名李本琛,西寧人,原在洪承疇帳下,後追隨吳三桂。他文韜武略,樣樣皆通,時任貴州提督。

    第十一名吳之茂,遼寧錦州人,吳三桂的侄兒,驍勇善戰。

    第十二名譚弘,四川萬縣人,原為南明總兵官,永曆朝被封為“新津侯”。時任川北總兵官職位。有大將之才。

    第十三名鄭蛟鱗,原明朝都同,鬆山之戰時降清,時任四川提督。吳軍帳下一員虎將。

    除了上麵十三員大將外,吳三桂手下還有四位重要的謀士:

    汪良臣,字任榮。他能言善辯,文武雙全,有經天緯地之才,綽號“小張良。”

    方獻廷,原明禮部尚書方一藻之子,智囊。

    劉茂遐,字玄初,他原是蜀王劉文秀帳下的幕僚,投奔吳三桂之後,待為軍師,吳三桂尊稱他為“劉先生”。

    胡守亮,自遼東起就追隨吳三桂,是吳三桂的仁兄弟。陳圓圓能來到吳三桂身邊,是由他出謀劃策。

    是夜,平西王府燈火通明。雖然吳三桂早就在著手準備起兵事項,但他也沒有想到撤藩令會下得這麽快。於是,吳三桂緊急召集心腹商議起兵的各項細節問題。

    吳三桂:我上疏請撤,是給他康熙麵子。現在撤藩令已經下來了,老夫本還想先禮後兵,但清人徹底忘恩負義,那也休怪老夫無情,兵戎相見。今晚召大家來,就是趕快把起兵的細節問題都定下來。先說咱們保著誰吧,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家意向如何?

    劉玄初:現在永曆已死,我看應該從明室後裔之中選擇一位血脈近的、賢明的宗室,立為新君,就像之前的弘光、隆武、永曆那樣。

    方光琛:永曆雖然死了,但寧靖王朱術桂已經監國東寧,再立一個新君豈不容易造成矛盾?

    劉玄初:好像寧靖王沒有正式宣布監國吧?

    方光琛:實質大於形式。寧靖王有監國之實而無監國之名。

    馬寶:我看哪,不用那麽費事,王爺應該效仿太祖朱元璋那樣,不拘泥於“反元複宋”和“擁立韓林兒”,自己稱帝,建立新的王朝。

    方光琛:那樣不行,容易失去人心。我們還是得以恢複明室為號召,才能贏得更多的支持,王爺不是當年曾和周皇後、田皇後以及太監王奉一起,密拜過崇禎皇三太子朱慈炯嗎?現在按年齡估計也應該有三十三、四歲了,正值壯年。我們應該保著先帝皇三太子,這樣既得人心,還可以與京城方麵裏應外合。

    吳三桂:對!保誰都不如保朱三太子最名正言順。獻廷說的好,就這麽辦。再說說打什麽旗號呢?

    方光琛:既然是保著朱三太子,那也就是保著大明了。興明討虜、反清複明、匡扶明室都可以,意思都是一樣的。

    吳三桂:嗯,那就“興明討虜”吧,這個口號很好。下一個,本王應該如何稱謂呢,總不能再叫平西王了吧,那是清人的封號。

    胡國柱:對,是不能再叫平西王了。王爺還是改回“平西伯”吧,這是崇禎皇帝賜的封號,最合適。

    方光琛:平西伯是沒有任何問題,也很合適。隻是伯爵級別稍微低了點,怕委屈了王爺。

    吳三桂:唉,哪裏會。

    方光琛:可惜永曆或者朱三太子不能給王爺一個封號,真是傷腦筋。

    吳三桂:嗯,這個先放一邊,回頭再說吧。那咱們進兵線路呢?

    馬寶:我看我們可以先不起兵,假裝撤藩,等到了湖北、河南等中原腹地,再突然起兵,殺清廷一個措手不及,怎麽樣?

    胡國柱:馬將軍這個想法是很好的,隻是太過冒險,萬一中間出個什麽閃失,假戲真做可就麻煩了。雲南是咱們的根據地,還是從這裏起兵最為穩妥。

    吳三桂:嗯,我也覺得還是從雲南起兵穩妥一些。我估計,清廷可能很快就會派人來督促我們撤藩,各位回去要及早準備。要加快兵馬、火器、糧草的準備工作,同時注意,不要走漏了風聲。

    眾人:請王爺放心!

    就在吳三桂為起兵準備忙得焦頭爛額之際,這天,忽然聽得下人來報:“王爺,門口有一老道求見。”

    “老道?是什麽人?”吳三桂問。

    “此人頗為桀驁,也不通報姓甚名誰,但好像很有來頭。”

    “王爺,不妨一見。”方光琛說。

    “好吧,讓他進來。”

    隻見得此人昂首闊步走進府中,目中無人,好一副道骨仙風。

    此人剛一進門,方光琛便忙下跪施禮:“哎呀,不知周王殿下駕臨,有失遠迎!”

    “王爺,這位是夔州太平縣明太祖十四世孫周王周倫聖殿下。”

    吳三桂一聽是太祖朱元璋世孫,忙也下跪行禮:“吳某不知周王駕臨,還請殿下恕罪!”

    “吳三桂,你貪圖榮華富貴,‘太祖訓’你都忘到腦後了嗎?”

    “驅逐胡虜,恢複中華。臣不敢忘。”

    “好,有你這句話,本王就放心了。吳三桂聽令!”

    “臣在!”

    “我以太祖世孫的名義,禪封你為‘周王’。你要謹記太祖訓,匡扶大明、掃除胡虜,做中興之令主!”

    “臣遵命!臣定會謹記太祖訓,不負王恩!”

    吳三桂得遇太祖十四世孫,獲封“周王”,真可謂自助者,天助之!從此以後,人們不再稱吳三桂為平西王,而稱他為周王。

    汪仕榮星夜趕往北京,終於來到吳應熊府邸。吳應熊,吳三桂獨子。順治五年,吳三桂從錦州調往漢中駐防,在經過北京期間,將吳應熊留在北京,作為質子。九年授吳應熊三等精奇尼哈番高爵。十年,順治下召將和碩恪純長公主嫁給吳應熊,至此稱額駙吳應熊。

    “世子殿下,微臣汪仕榮拜見!”

    汪仕榮來得很突然,事先並沒有得到通報,嚇了吳應熊一跳。

    “汪先生,您怎麽過來了,有什麽事情嗎?”吳應熊問。

    “有大事發生,王爺得太祖十四世孫諭令,將要起兵。事情緊急,王爺命我星夜趕來接您回去。”

    汪仕容呈上密信,隻見上麵寫到:

    吾兒見信如晤……汝父不堪清人之辱,近又得洪武皇帝十四世孫密令,將於本年十二月一日起兵,請你務必於臘月初一前離京。另,附檄文一份,可交於心水,大量付印,十二月一日之後在京城內外廣布張貼。

    “父王他終於要起兵了?”吳應熊一驚,這個消息是他盼望許久的,他雖身為額駙,但憎恨清人奪了漢人江山,所以他此前曾力勸吳三桂起兵反清。現在他是又喜又憂。喜的是父親吳三桂終於要起兵反清,把清人趕回關外,恢複漢人江山;憂的是父親吳三桂起事突然,事先也沒有通報,現在才告訴他,為時晚矣。

    “對啊,殿下,快跟我走!”汪仕榮催促道。

    “不行,太晚了,我不能走了。”吳應熊長歎一聲。

    “為什麽?不走在這裏等死嗎?”

    “我不能走。你想想,清廷現在撤藩令已下,草木皆兵,生怕父王那有任何異常。我一離開京城回到雲南,豈不是暴露了意圖?到時不光我活不了,還會連累父王。”

    “哎呀,這一層怎麽事先沒想到。世子您如此申明大義,但吳家就您一個兒子,不能絕後呀!”汪仕榮焦急地說。

    吳應熊在屋裏來回踱著步,眉頭緊鎖,“有了!你把世璠帶走,這樣可以兩全!”

    “世璠?”

    “對,他是我的兒子。汪先生,你快把世璠藏在乳母懷中帶走,我去設法引開侍衛。”吳應熊眼含熱淚,“世璠是吳家最後的血脈,拜托先生一定要保護好他,平安回到雲南!”

    汪仕榮被吳應熊的一席話也感動得幾乎哽咽,“世子放心,微臣一定會保護好世璠的!殿下保重!”

    汪仕榮向吳應熊磕了三個響頭拜別。他知道,這可能是他們最後一次相見了。

    這邊汪仕榮正在為營救吳應熊而忙碌,那邊康熙也沒閑著。在部署完一係列撤藩事項後,八月十五日,為加快撤藩進度,選派禮部右侍郎折爾肯、雲南巡撫朱國治為欽差,趕往昆明;又派戶部尚書梁清標到廣東、吏部右侍郎陳一柄到福建,經辦兩省撤藩啟程事宜。康熙又親筆寫下手詔一道,交給兩位赴雲南的欽差,手詔上寫道:

    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賴師武臣力;及海宇寧謐,必振旅班師,休息士卒,俾封疆重臣,優遊頤養,賞延奕世,寵固海山,甚盛典也。王夙篤忠順,克攄猷略,宣勞戮力,鎮守島疆,釋朕南顧之憂,厥功懋焉。但念王年齒已高,師徒暴露,久駐遐荒,眷懷良切。近以地方底定,故允王所請,搬移安插。茲特遣禮部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士傅達禮前往宣諭朕意,王其率所屬官兵趣裝北束,慰朕眷注,庶幾旦夕覲止,君臣偕樂,永保無疆之休。至一應安插事宜,已敕所司飭庀周詳,王到日,即有寧宇,無以為念。欽哉!

    吳三桂接了旨,心中更加焦急,清廷這邊不斷地催促撤藩,連欽差大臣都派來了。但他還在等一個人,所以吳三桂於焦急之中施一緩兵之計,於十月份又上一疏,奏曰:

    臣部下官兵家口,三十年來蒙恩眷養,生齒日眾,懇請賜撥安插地方,較世祖章皇帝時,所撥關外至錦州一帶,區處更加增廓,庶臣部下官兵均霑浩蕩之恩矣。

    吳三桂心中焦慮,他心裏牽掛的是吳應熊。

    “王爺,臣有負王恩,沒能把世子接回來。”汪仕榮終於回來了,但帶回的卻是這樣一個壞消息。

    吳三桂怔在那裏,半天說不出話來。

    “不過臣把世孫接回來了。世子他說什麽也不願回來。”汪仕榮說。

    “把世璠接回來了?”吳三桂的心稍微得到寬慰,“應熊他為什麽不願回來?”

    “世子說,朝廷現在嚴令撤藩,草木皆兵。若他回來,必定驚動朝廷,連累王爺。”

    “原來是這樣。應熊真是個好孩子啊,為父對不住你了。”說完,吳三桂潸然淚下。

    吳三桂找來方光琛之侄方榮,命他好生教育吳世璠,長大為父報仇。

    吳三桂請求增廓土地的奏疏沒有被批準,康熙隻允諾在最大範圍內給予照顧。欽差朱國治自從來到昆明以後,三日一催,令吳三桂不勝其煩,於是上奏說十二月一日正式啟程。吳三桂叫來方光琛、胡國柱,叫他們吩咐將士們準備好孝衣孝帽。方、胡二人大為不解,吳三桂隻叫他們準備就是了,無需多問。吳三桂下定了最後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