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節 整訓
字數:4109 加入書籤
菲舍爾此時也已經到了鳳彈汛。
周琅交給他的任務不是作戰,而是訓練,周琅手下有五百人需要訓練,通通都交給了菲舍爾負責。
首先是五十個把總被挑了出來,進行單獨訓練,這些把總也很配合,因為他們都對目前的現狀很滿意,作為把總,周琅一天就給他們兩個銀元,而且作戰的情況下還有五個銀元的補貼,這樣的軍餉比個縣官都高。另外他們過去大多數都隻是貧苦農民,是的,農民,這一點倒是周琅之前沒想到的。
招兵之後,周琅才發現,原來台灣天地會中的大多數成員,竟然都是農民。本來以為隻有城市勞動者才有參加天地會的動機,後來才明白,其實農村,尤其是台灣農村地區,也有大量農民有參加天地會的動機。跟城市下層民眾一樣,他們加入天地會的第一初衷,也是求一個保護。
城市居民加入天地會,是為了依靠這個組織幫助他們對抗優勢階層,店鋪夥計不想被掌櫃的隨便欺負,碼頭工人不想被船主賴賬,這些都需要有人站出來為他們說話,天地會是最好的選擇。農村的底層佃農,其實同樣有這個需求,因為他們不想被地主隨意加租的話,就需要有人幫他們跟地主說話。
台灣跟內地的情況有一點很不同,大陸地區,不管是沿海還是內陸,都存在著強大的宗族勢力,這些宗族勢力和宗族文化統治者鄉村社會,同時也保護著每一個人成員,比如有的村子,田地全都是族田,大家都耕種老祖宗留下的族田,誰都不是地主,地主是虛無縹緲的祖宗祠堂,盡管族長和嫡係往往能利用權勢多分一些,但大家畢竟是親戚,總得讓人都過得去。有的地方,則是全村一個或幾個宗族,但都是佃戶,地主則是別人,這樣的情況下,地主也不可能隨意漲租子,否則會遇到宗族的反彈。
而這些傳統的社會關係,在台灣很少見,因為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大家都是外來人,而且由於曆史上權貴的圈占,大地主勢力的墾殖,導致台灣的土地十分集中,自耕農很少,盡管平均下來,這裏的人均耕地比大陸多的多,始終都能吸引移民前來,但分配十分不公,社會矛盾很大。、12號到102號,201號,211號到301號組成一個隊,以此類推,跨十個人進行編組,這就徹底打亂了原來的建製。由於大都是小股天地會成員,很少有超過十個手下的天地會頭目,這樣的打亂重建,基本上很難碰到舊有的關係了,因此實際上將舊有的關係全部打亂了。
周琅的目的是,防止軍隊中從一開始就出現小團體的情況,以免到將來難以收拾。
當然,那些天地會頭目也不是傻子,這種打散他們跟心腹手下聯係的手段,肯定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所以周琅才將整訓他們放在了最後。尤其是先將軍官拉到一起訓練,將軍官跟士兵分開,一開始軍官們並沒有疑心,因為之前周琅就是先訓練軍官,然後讓軍官去訓練士兵,他們以為完成了訓練後,還能回去。軍官們都分開了,然後才開始打散士兵,這時候士兵沒有軍官帶領,軍官沒有士兵可用,完全沒有組織,也就鬧不起來了。加上周琅保證軍官訓練完成之後,他們還是軍官,還是把總,又保證他們的軍餉,因此也沒鬧出大事,除了私下裏有些怨言外,就這麽平穩的完成了建製的重組。
菲舍爾帶著十個人,每人負責五個隊的訓練,五百人就這麽分配下去了。
語言溝通依然存在問題,但問題已經沒有過去那麽大了,經過這幾個月的接觸,不少雇傭兵已經能聽得懂幾個簡單的中國單詞,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的手語表達能力得到了飛速的提升。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周琅將常用的軍事術語不但翻譯了過來,還將中國話口令,用西方音標標注了出來,等於形成了一個簡單的小詞典,讓軍官們都背熟了。用口語現在沒有一個雇傭兵可以交流,但所有人都學會了周琅翻譯的軍事口令。
加上之前這些士兵也都觀摩過其他士兵的訓練,算是基本明白他們要做的動作,無非是站站隊、走走步,在雇傭兵軍官連說帶比劃中,雖然雜亂,但也能站成隊列,慢慢進行訓練了。
可即便如此,訓練效果也是奇差無比,讓士兵去站個隊幾乎是軍官一個個去擺弄士兵,左右轉齊步走之類的動作,也是連拉帶比劃,往往是這個走對了,那個又錯了,大多數時間都用來糾正錯誤了。
所以周琅依然繼續充當翻譯,但他不可能給五百個士兵都做翻譯,所以他隻能做軍官隊的翻譯,五十個軍官是菲舍爾親自訓練,周琅作為翻譯,即參與訓練,也是加深跟這些軍官的感情,以及相互了解的好機會。
後世的大學軍訓,往往都是一個月左右,訓練的結果也頂多就是走走步、列列隊,個別條件好的大學,可能還會給幾發子彈去實彈射擊一下,現在周琅手下這些幾乎全部由文盲組成的軍官,加上語言溝通效率不高(有翻譯也不如直接溝通),就是給他們一個月,也不可能達到大學軍訓的水平,而大學軍訓在周琅看來就是花架子,所以時間十分緊迫。
科林那邊第三天就傳來了消息,他已經跟清軍交戰,科林詳細的描述了跟清軍的戰況。他承認這次遇到的清軍戰鬥力有所增強,科林用兩百人防守半屏山陣地,其中有十門大炮,兩百支步槍的火力,清軍也有為數不少的大炮。但雙方並沒有爆發像樣的炮戰,對方似乎對炮戰顯得十分不適應,但清軍依然能夠在炮擊之下保持冷靜,在這個時代,大炮的威嚇作用遠大於實際殺傷力,清軍不怕大炮的情況下,大炮並不能摧毀他們。接下來清軍發起衝鋒,他們擁有數量為三百的騎兵,這讓他們幾乎衝進了半屏山陣地百米之內,但在步槍攢射之下他們人馬死傷不少,最後不得不撤退。
第一次衝鋒失敗之後,清軍停止使用馬隊衝鋒,而是讓步兵推進。科林認為這些人是有勇氣的,他們冒著大炮的轟炸,使用一種可以推著走的大盾牌前進,科林解釋說有些像他們之前在漁村遇到的漁民的木盾。而且科林發現這些軍隊使用的木盾更加堅固,大炮可以輕易摧毀,可步槍的子彈無法射穿,這給科林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結果科林用衝擊力更大的實心彈,換上用來對付步兵最有效的散彈,散彈雖然也能打穿盾牌,可是貫穿力太小,清軍很容易填補缺口。實心彈幾乎能橫穿清軍整條陣線,所以對方補起來就很麻煩,而威力最大的,則是那種一般用來打擊敵船桅杆的鏈彈,一掃出去就是一片。最終清軍在炮火的轟擊下退去了,如果讓他們衝上陣地,科林認為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在心中通報了這些情況後,科林建議周琅對鳳彈汛的防守也應該以火炮為主。
但科林寫信的目的,並不是建議周琅如何打仗,而是告訴周琅一個很重要的情報,那就是清軍並沒有將主力放在左營,也不是放過左營,直接來攻擊鳳山縣,而是兵分兩路,一路直撲鳳山縣,一路進攻左營。
根據偵查,科林認為進攻左營的兵力在一千人左右,進攻鳳山的軍隊在兩千人左右,跟天地會說的清軍總兵力三千的結果相符。
由於清軍分兵,科林認為自己沒有多餘兵力來鳳山救援,而且他還提出了一個很危險的猜測,他認為清軍多半會從海上進攻左營,他必須留在左營防備。
科林的信讓周琅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周琅確實沒打算去救援左營,哪怕科林來求援,他也不打算去救援。可沒想到清軍並沒有將主攻方向放在左營,而是兩頭並進,這說明清軍指揮官要麽是一個愣頭青,要麽就是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可以兵分兩路同時掐滅左營和縣城的反抗勢力。
現在科林也表明自己不會來救援,這讓周琅不由得懷疑是否這也是科林的惡意?做賊者心虛,善謀者多疑,周琅在謀算科林,現在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他第一反應就是科林恐怕也打著跟自己同樣的主意。同樣想借清軍的刀殺掉自己,然後從容收編周琅的勢力。
周琅琢磨了片刻,他發現真的有這種可能。如果說之前科林必須利用周琅,必須得到周琅的支持才敢在左營行動,那是因為科林需要利用周琅的旗號來在台灣建立一座商業基地,利用周琅為幌子,從而不讓東印度公司直接跟清廷衝突。可現在天地會起義了,周琅的作用就不再是不可取代的,沒有了周琅,他們還可以跟天地會合作。
有天地會這個幌子,未必比周琅的旗號更差,更有甚者,可以跟清軍合作!
在東印度公司工作時,周琅知道了很多東印度公司發家時候的手段,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跟印度各個勢力合作,以幫助他們鎮壓反抗勢力,換取經商的特權。
一想到科林甚至可以跟清軍合作,周琅就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