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節 募工匠

字數:5080   加入書籤

A+A-




    收銀子的過程相對順利,可撤軍就有些麻煩了。

    周琅目前的威望,根本不足以讓那些英國軍官絕對服從,盡管這些軍官因為科林突然死去,而變得沒有了方向感,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他們跟科林一樣,都是來自英國的年輕軍官,而且大多數的軍官身份都是花錢買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立功晉升,可以說在博取軍功這一點上,他們跟科林有共同點。

    讓他們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撤離廣州,沒有足夠的說服力,確實很難讓他們同意。

    周琅拋出的理由是目前的現狀,周邊集中的清軍越來越多,現在不走將會十分危險。

    軍事會議上,有好幾個軍官態度十分激烈,但周琅任命的三個副官對他還算是服從。

    周琅沒耐心跟這些軍官扯皮,扯皮一旦形成了習慣,那麽以後就不好命令他們了。

    “這不是征求你們的意見,這是命令!”

    周琅態度強硬,有菲舍爾三人的配合,就算有一些年輕軍官不服從,他也能調走大半軍隊,況且這些英國軍官和印度士兵就算不走,周琅也沒有什麽損失,他甚至有些想直接把這些人就仍在廣州,讓他們跟清軍繼續糾纏的打算。

    “從今天開始撤軍。後路轉前路,依次撤軍!”

    後路轉前路,這種方式常見於小說中,其實並不科學,後路往往是一些後勤部隊,他們撤走了等於前路斷絕了補給。事實上軍官安排撤退的時候,往往比進兵更加謹慎,因為危險性更大,一個不小心撤退就會變成潰退。

    但現在周琅是刻意為之,他就是要讓後路負責後勤補給的那些華人士兵先走,這樣前麵的印度英軍將沒有物資供應,他們不得不走。

    帶領後路部隊的王輔茞倒是非常配合,他真的是一個聰明人,幾個月時間學會英語可以跟科林溝通這不算什麽,但能夠幫助科林瞬間清洗軍隊中的天地會勢力,然後牢牢控製住軍隊,這才是本事。

    但是讓王輔茞這種傳統的讀書人,幾個月內學會英語,並且幫助英國人掌控軍隊,就已經十分出色了,還讓他完全理解東印度公司這種商業機構,以及股份製的意義,股東大會等概念,那就有些難為人了。

    所以到現在為止,王輔茞還是用中國傳統的世界觀來看待周琅的,他不懂周琅在印度組建了一個公司,然後拉來了這些印度的夷兵,並且在台灣起事意味著什麽,按照他的理解,他更多對比的是明朝時候的倭寇,他更多的將科林等人看作是周琅招納的日本倭人。

    隻是在科林身邊待久了,雖然科林表麵上什麽都沒說,可他也看出科林似乎並不怎麽聽周琅的話,王輔茞將其理解為,周琅被他招納的倭寇架空了。

    王輔茞這樣的讀書人,對功名利祿充滿了渴望,科舉不得誌而造反的曆朝曆代都有,他們心裏沒有什麽堅定的對錯關,崇信成王敗寇的霸道邏輯。

    在左營的時候,他可以出賣實際控製軍隊的天地會,現在科林死了,他也可以馬上投靠新主。在他看來,周琅之前雖然被科林架空,但手下依然有一定的實力,關鍵是有大義,周琅畢竟是名義上的頭目,是那些夷人的頭領,現在科林死了,其他夷人小頭目在大勢上,完全沒法跟周琅抗衡。他王輔茞更是沒有自立的本錢,他之前靠著科林,在華人士兵中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並且幫助科林完善了三千新兵的建製,但這三千新兵還沒有戰鬥力,況且也不是從他王輔茞手裏領軍餉,這些人準確來說,算不上他王輔茞的人。

    能跟周琅爭勢的,也就隻有那些夷人頭目了,反正沒他王輔茞什麽事。但王輔茞更看好周琅,所以在謝清高來找他的時候,他立馬就積極幫助謝清高控製前線軍隊。之後的發展果然如他預料,夷人小頭目們,不但沒有能夠跟周琅爭勢,反倒是最大的幾個小頭目,直接就被周琅拉攏了。

    現在周琅命令退兵,不管那些小頭目如何,王輔茞是第一個支持的,他現在地位不穩,他需要在新主麵前表現。

    因此周琅命令下達之後,王輔茞動作很快,馬上安排手下退兵,並且拉著後勤物資一起跑,他顯然領會了周琅後路變前路的目的,就是逼夷兵就範。

    前線印度兵還在惠愛大街的時候,王輔茞手下華人新兵,就已經退往三元裏了。

    不知道英國軍官內部是怎麽想的,總之他們也老老實實服從了周琅的命令,開始撤退。

    大軍撤退,讓廣州城鬆了一口氣。

    但魏連理還沒走,還留在粵海關衙門,銀子也沒有全部送走,但隻剩下二十箱。

    盛住並沒有見魏連理,他自詡身份尊貴,即便魏連理留在他的衙門裏,跟魏連理溝通的一直都是他手下的師爺,蔡世文也經常來跟魏連理溝通。

    負責交給贖城費的,就是蔡世文和海關師爺。

    倆人都很疑惑,不知道魏連理為什麽不接受最後這一批銀子。

    “這些是送給盛大人的,我家大帥說了,要跟盛大人交個朋友,日後仰仗盛大人的日子還長。”

    這些錢作為禮物,送給盛住,這也合理,誰還不吃個回扣了。

    但蔡世文卻從魏連理的話中聽出一些不尋常來:“日後?”

    魏連理點頭道:“我家大帥今後少不了要來廣州做貿易,就少不了跟海關打交道啊。”

    海關師爺和蔡世文麵色都變得不太好看,這來一次就已經鬧出了這麽大動靜,要是常來,誰受得了啊。

    魏連理卻不管他們的感受,繼續賣弄道:“這些算不得什麽,我家大人還有一份厚禮,不過得你們去城外自己拿!”

    然後魏連理一番交代,自己就出城去了。

    魏連理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要去做,那就是幫助周琅招募黃埔一帶的造船工匠。

    廣東商人使用的船隻,大多就近在廣州附近的船場裏打造,其實也就是在黃埔、長洲一帶,尤其以黃埔最多。

    周琅看重這些工匠的原因,主要是他們能夠打造一種叫做老閘船的船型。當地工匠也叫這種船為紅單船,主要原因是,滿清對海洋事務的嚴格管理所致。就跟引水員一樣,工匠想要造船,也需要當地保甲具結,官府同意。打造船隻時必須向海關申報,海關會出具紅單以備稽查。久而久之民間就把這種必須出具紅單才能打造的出海商船稱作紅單船。

    由於清朝對商人出海貿易有嚴格的限製,船隻的尺寸、載重乃至水手、補給品和武裝都有嚴格規定,因此導致了清朝中國造船業的落後,不但橫向對比失去了明朝時候世界領先的造船水平,即便縱向對比,清朝的船竟然比明朝的還要小。

    已經不是被西方人超越,甚至連印度都比不了了,印度的東印度公司造船廠,那可是能為英國海軍打造正經戰列艦的,但中國沒有一家船廠有這種水平。

    但去印度找東印度公司要造船工匠不太現實,還必須得立足於利用中國本土人才,矮子裏邊拔將軍,還是廣州這一帶的造船水平最為出色。更重要的是,作為通商口岸,廣州一直沒有斷絕跟西方造船技術的聯係。所以與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式帆船不同,這些廣東的紅單船,是結合西方技術的船型。

    早在明朝時,澳門獲得居留權的葡萄牙人,就大量使用中國帆船展開中國和南洋的區域貿易。葡萄牙人發現中國帆船船體單薄,在抵禦風浪和海盜襲擊方麵不如厚實的西方艦船。但中國硬帆使用方便,造價低廉,重量更輕,關鍵是隻需要少數人力就能升降,這對於人力緊張的葡萄牙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葡萄牙人就將西式帆船的長舷展比船身,與中式帆船的硬帆結合起來,製造出一種兼有中西帆船優點的新式帆船,中國人稱之為老閘船。

    這種船被設計出來後,由於確實優點突出,除葡萄牙人使用,廣東的船匠也大量仿製,中國海上出洋首選這種船型,久而久之廣東所打造的紅單船,大多數換成了這樣的老閘船,一度取代了傳統的廣船。

    不過這種船也並不是絕對的先進,他隻是更適合中國的現狀。因為葡萄牙人自己的造船技術在歐洲都不是一流,過去比不上荷蘭,現在比不上英國。結合葡萄牙和中國技術設計的船型,也落後於英國艦船。

    當然這依然主要是莫名其妙的清政府造船政策限製的,因為清政府不允許打造大船,導致這種老閘船也隻能建造小型號,葡萄牙人在澳門造船稍微寬鬆一些,還可以建造三桅帆船,中國商人就隻能使用兩桅的小船。畢竟葡萄牙人的需求有限,這就導致這種中西結合的老閘船沒有隨著時代發展,在英國人都開始建造一百門大炮以上的軍艦的時代,老閘船最多隻能安裝二三十門大炮。

    不過周琅覺得,老閘船畢竟是中西結合的技術,哪怕船體結構稍微落後,但基本原理和構造是相通的,隻要肯付出學費,相信廣州工匠是可以打造出英國水平的艦船的,就算質量上暫時趕不上,至少也要在火力上趕上來。

    而且萬一這種老閘船被證明確實不如西方艦船適合戰鬥,那麽周琅就打算直接仿製英國軍艦,而在這一點上,廣州工匠比中國其他地方的工匠,更能提供幫助。因為廣州船匠雖然沒有直接製造過西方艦船,可是他們對西方艦船的結構是很了解的。這得益於清政府的保守政策,不允許西方人在廣州建設船廠,但船隻是需要維修的,那就隻能請當地工匠幫忙,久而久之隨著維護西方艦船,自然就對西方艦船產生了足夠的了解。

    但在黃埔的那些船匠,他們是手藝人,不富裕也餓不死,他們不肯相應周琅的招募,他們不願意離開廣東到其他地方去。

    常規手段不管用的情況下,周琅就不得不使用非常規手段了,而這種手段,周琅認為還是魏連理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