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節 英國的政治反攻

字數:4373   加入書籤

A+A-




    這場經濟危機以及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危機,並不是中國獨有的,而是世界範圍的。

    但就跟上次歐洲革命一樣,英國、荷蘭成功的躲過了社會危機,因為他們擁有適應工業時代的權力平衡體係,議會、憲法都在良好的運行,工人的鬥爭,可以在議會中得到表達,犯不著進行暴力革命。

    而且西北歐的民族,往往更理性一些,有傳統的法治觀念。不是天氣較穩溫暖的法國、西班牙等國,國人太容易情緒化,感情用事。

    英國、荷蘭能躲過社會危機,但經濟危機卻避無可避,尤其是英國,同樣是經濟危機的重災區,因為這是一場工業過剩危機,而英國是世界領先的工業國,工業生產比重最大,不可能沒有危機。

    英國紡織品價格下跌,企業不得不縮減生產。鋼鐵出口量下降,與危機前相比,扁鐵價格下降15%,生鐵價格下降11%。英國商品大規模傾銷,在英國商品的衝擊下,美國、法國、德國的工業生產都出現下降。

    靠空頭支票、出口信貸生存的進出口商首先大批破產,繼之,銀行紛紛倒閉,英格蘭銀行為了維持銀行券信用,將貼現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導致大量中小銀行破產,破產銀行和有價證券共損失達8000萬英鎊,危機造成的全部損失則高達25000-30000萬英鎊。

    英國衝擊下的美國,同紐約爭奪全國金融中心地位的費城,幾乎全部銀行都停止支付。紐約63家銀行中62家遭到擠兌而停止支付。貼現率上升到60%到100%。鐵路公司的股票價格跌去85%-87%。

    在德國經濟和貿易中心漢堡,交易所一片混亂,數以百計的銀行和工商企業倒閉,貼現率提高到12%。法國的情況算是最好的,因為最近幾年來,法國的工業增長始終比普魯士要緩慢,緩慢意味著投機風潮不大,法國經濟增長主要靠金融業和奢侈品生產,奢侈品從業人員少,針對富人的消費受影響往往也較小,法國銀行業的大部分資產都用於投資國外債券,而不是用於投入工業,國債的風險也相對較低,因此金融業沒有出現破產潮。

    但是破產事件也高達12030起,動產信用公司股票價格下跌64%,達姆斯塔特信用銀行股票價格下跌一半,法蘭西東方鐵路公司股價下跌三分之一。但相比中國,光一個鬆江府,破產工廠就高達上萬,法國的破產情況,就算不了什麽了。

    破產是經濟為危機帶來的,破產又會解決經濟危機的生產過剩問題。而生產下降最嚴重的,其實並不是英國,而是其他國家,因為英國技術先進,成本有優勢,經濟危機期間,英國國內市場萎縮,就大量向國外市場傾銷,造成其他國家危機更加嚴重的同時,也讓其他國家生產下降規模更大。

    法國的生產和貿易縮減情況比英國更嚴重,鐵路建設縮減三分之二以上,生鐵價格不斷跌落,跌去一半。絲紡織工業出口額減少7500萬法郎,價格跌去30%到40%。小麥價格跌落一半,農民苦不堪言。德意誌聯邦的棉紡織工業產量下降28%,生絲產量減少24%,棉紡織品出口下降42%,呢絨出口下降15%,亞麻布出口下降82%。在產量減少的同時,價格直線下跌。生絲價格跌去25%。

    美國同樣遭受重創,冶金工業和紡織工業減產20%到30%,鐵路建設工程量縮減一半,造船量減少四分之三。每周運煤量減少15000萬噸,許多煤礦關閉,煤價大幅度下跌。美國農業損失更為慘重,在俄國小麥的競爭下,歐洲糧食過剩,加上美國小麥豐收,播種麵積擴大,結果糧食價格急劇下跌。西部糧價下跌了60%到70%,90%以上的農民無力償還債務。

    對外傾銷商品的英國,當然也不會好過,曼徹斯特45000名工廠工人有1萬多人失業,18000人半失業。金屬加工中心謝菲爾德工人的工資總額同比減少三分之二。英國棉織品的出口從2330萬英鎊增加到3910萬英鎊,國內消費卻從2150萬英鎊減少到1710萬英鎊。

    事實上,英國棉紡織品的總產量反而是增加的,隻是國內需求萎縮,這意味著民眾生活水平的下降。

    而通過傾銷,英國漸漸恢複了生產,竟然隻用了一年時間,就度過了經濟危機。

    到1855年秋,英國徹底度過了經濟危機,而幫助英國度過經濟危機的,主要就是印度,就算不是全部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英國的技術和設備先進,工業品競爭力強,有能力向外低價傾銷工業品,英國工業最先從危機中恢複過來並不奇怪,但隻用了一年,還是讓人驚歎。

    1855年秋,英國出口額開始顯著增長。其中向印度的紡織品輸出額從3900萬英鎊增至4800萬英鎊。在增長額中,印度占了將近90%。英國輸往印度的棉布,幾乎比輸往歐洲大陸和美國的棉布總數多一倍。

    相比英國,其他國家表現的都不算好。

    中國的生產規模雖然比英國大,但技術上並不比英國先進,甚至還處於大量從英國進口機器階段,不可能比英國人更先進。中國的殖民地市場,也從來沒有像英國那樣,進行各種本土為主的政策。基本上實行的都是跟國內一樣的政策,除了公司管理之外,沒什麽區別。因此殖民地隻要有可能的,都發展出了自己的優勢工業,中國工業品傾銷很難做到。

    由於殖民地和海外領地的生活水平一直較高,反而導致在這次危機中,大量人口移民,經濟危機前一度跌落到90萬的移民數量,猛增了一倍,高達182萬人,而且移民的情況跟以前也不一樣了,以前都是以農業移民為主,而這一次城市移民數量高達100萬,首次超過了農業移民。

    這些城市人口,並不是因為海外領地上的土地,也不是政府組織的移民,他們完全是被海外領地的工資所吸引,在國內無法就業的情況下,跑去海外領地謀生。其中北美領地吸收了其中的一半移民,澳洲吸收了三分之一。

    中國尚且如此,那些沒有海外殖民地,又受到英國工業品傾銷衝擊的國家就不堪了。

    此時歐洲國家在民族主義的刺激下,開始出現一種爭奪殖民地的呼聲,他們最強硬的證據就是,通過一個管理合理的殖民地,可以平衡本土的經濟,比如印度之於英國。

    可此時海外殖民地已經被瓜分殆盡,單論殖民地麵積,占據著澳洲和太平洋大小島嶼,非洲中部和大半個印度的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占領印度半島主體、英屬北美、西非地區的英國排第二,占領南美東部和加勒比群島的西班牙排第三,占據南洋地區的荷蘭排第四,占據北非的法國排第五,第六則是占據非洲局部海岸的葡萄牙。

    這讓歐洲一些後進崛起的強國失去先機,想要殖民地,就得從殖民帝國手裏奪取。但德國尚未統一,意大利實力不濟,挑戰者們還需要時間成長,殖民地矛盾暫時還不激烈,大國間的爭霸鬥爭依然是主流。

    世界霸權自然是在中國和英國之間爭奪,由於中國這次社會危機中的變化比英國更大,從一個皇權專製的國家,陡然變成一個議會製國家,相應的政治勢力很不成熟,權力還沒有完成平衡,因此國內很不穩定。

    這就讓英國占了先機,走出經濟危機,並且沒有發生社會危機的英國,開始在外交上,一改這麽多年的被動,展開了反攻。

    聯合歐洲國家,一直是英國外交的重點,他利用中國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拉近了跟不少國家之間的關係。跟法國、德意誌聯邦都先後達成了貿易互惠協議,英國給予法國絲織品和手工藝品優惠稅率,換取法國降低英國的紡織品關稅,給予德意誌地區農產品和煤炭的優惠稅率,換取對方降低英國紡織品稅率。

    但英國這種聯合,能起到的政治作用並不大,法國和德意誌的矛盾,讓兩個勢力不可能聯合起來,法國正在摩拳擦掌隨時準備打壓一下勢力增長過大的普魯士,普魯士則暗中綢繆打算給法國人來一次民族之戰。

    在美洲繼續聯合美國對抗中國,這個聯盟較為穩定,但短時間內爆發不來戰爭。因為美國內部問題一大堆,南北方的分裂,已經越來越明顯,廢奴和蓄奴已經成為國會辯論中的焦點,而不是中國問題。南北方爭執的關稅問題,也遠勝過雙方都中國問題的關心程度。

    英國的外交行動是全球的,而且是持之以恒的,不管有沒有經濟危機,都沒有中斷過。結果真的讓他們在世界的一個角落,卻靠近中國的地方,找到了突破口。英國成功的拉攏到了日本勢力的支持,或者說他們利用各種援助,換取了日本政治勢力對他們的支持。

    這股勢力,不是幕府,而是倒幕派。

    經濟危機衝擊下,英國支持下,日本國內矛盾激化,倒幕戰爭終於爆發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