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節 皇太子對俾斯麥
字數:4431 加入書籤
俾斯麥老成持重,美國內戰爆發之後,德國內部各路勢力都先後拜訪過俾斯麥,希望俾斯麥能夠出麵,他們都看出來這是讓德國在美洲地區壓到美國的唯一機會。但俾斯麥始終不介入,他在等,等一個契機。
看到中國勢力跳出來,他認為契機來了。
俾斯麥很清楚,德國沒有硬實力幹涉美國內戰,過早的跳出來,隻會適得其反,反而遭到其他國家的製衡。首先法國人肯定轉而支持美國,然後英國也會顧慮德國的擴張。
哪怕俾斯麥看到美國海軍的擴張讓英國人都驚懼了,他還是沒有動手。俾斯麥很清楚,英國是絕對無法接受美國海軍超過英國的。哪怕英國需要借助美國的力量製衡中國,把美國當作一顆棋子,但也無法接受。
英國人自然是希望世界有一個穩定的秩序,一個和平的秩序,但這個和平,必須是維多利亞統治下的和平,而不能是其他,準確來說,在中英爭霸的大時代背景下,就是不能讓世界處於中國秩序下。因此英國可以默許美國統一,可以默許美國強大,但這個強大,一定是美國海軍無法威脅到英國在大西洋控製權的基礎上。
可即便美國海軍已經事實上超過了英國,俾斯麥還是不願意跳出來,因為英國還可以通過繼續擴大他們那令人生畏的海軍繼續獲得統治權,英國人此時還是有選擇的。
法國已經難以忍受北方對南方的封鎖,但法國已經變得不在那麽重要,法國海軍在普法戰爭後轉入收縮,他們重點開始打造陸軍,對抗德國,盡管法國海軍依然強大,可已經好幾年沒有新艦下海,更沒有大規模的造艦計劃。
因此能夠決定美國命運的,不是美國人,也不是法國人,而是中英兩強。現在中國勢力率先動手了,俾斯麥才感到機會來了。
因為俾斯麥認定,中國一旦介入,英國就失去了選擇權,美國海軍強大,英國可以選擇繼續擴大艦隊,但中國介入了,英國隻能跟著介入,否則將失去對美國的影響力。英國是不可能坐視美國這顆重要的棋子從黑色轉為白色,從英國轉向中國的。
而俾斯麥也必須介入,因為他不介入,英國可能會突然轉向支持北方,英國對抗中國,然後北方一統南方,這完全不符合德國的利益。
可德國介入之後,卻可能左右這種情況。給英國人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在中國介入的情況下,跟中國爭奪對美國的影響力。英國的尿性是不願意站在最前麵迎接第一排子彈的,他們肯定也樂意此時德國出來斡旋,然後通過支持德國,壓製中國的作用。
俾斯麥迅速召見了英國大使,告訴對方,印加國王已經開始了行動。俾斯麥真真假假向英國傳遞了一些情報,告訴英國人,印加國王已經跟美國南方的廢奴組織建立了聯係,有可能支持南方建立一個廢除奴隸製後的獨立國家。並且就這個問題,征詢墨西哥王國的態度。一旦這個國家建立,俾斯麥認定,美國南方將落入中國控製之下。
俾斯麥詢問英國的態度,英國大使感到事態嚴重,他拿不定主意,迅速請示內閣。內閣緊急會議上,意見一時間也很難一致,有的認為英國應該積極介入,主導斡旋,讓中國人滲透美國南方的計劃失敗,但對於是讓美國統一還是維持分裂,英國內閣態度不一,強硬派認為,美國統一的威脅太大,美國有能力維持一個龐大的海軍,而且他們的海軍隻能部署在大西洋,會成為大英帝國海軍強大的競爭對手,因此主張維持美國分裂,保守派認為,應該允許美國統一,加強英國海軍力量繼續保持優勢,然後跟美國結盟繼續對抗中國。
兩派意見很難一致,唯一的共識是,絕不能讓中國主導美國和平進程,英國必須采取行動。而此時俾斯麥提出了一個方案,由歐洲強國聯合進行仲裁,或者可以邀請中國參加,或者不邀請。俾斯麥提出,德國可以作為美國和平會議的發起者,希望得到英國的支持。
俾斯麥的建議也沒有解決英國的根本分歧,因為俾斯麥也沒有表示支持分裂還是統一,隻是先召開會議討論。英國人認為,這是最好的避免中國單獨介入美洲問題的辦法,英國內閣甚至做出了可以允許中國參加這次會議的決定,因為他們認為,作為美國最大的鄰國,把中國排斥在外反而更不利,用一個多國參加的和平會議約束中國,然後聯合其他國家壓製中國,這樣避免直接跟中國單獨對抗,是最好的方式。
於是英國響應了俾斯麥的呼籲,宣布願意參加在柏林召開的美國和平會議。
英國響應之後,法國權衡之下,也決定參加會議。奧地利自然支持德國的外交戰略;俄國表示願意參加。英法俄奧紛紛宣布響應俾斯麥的呼籲,參加柏林會議。但此時有重要的兩方卻拒絕參加,一個是美國聯邦,世界認可的美國合法政權,一個就是中國,皇太子執政的中國,拒絕參加歐洲國家主導的會議,反而認為美國問題不應該由歐洲國家決定。
中國的決定讓俾斯麥稍感意外,但並不感到沮喪,反而異常欣喜,這意味著,美國分裂已經注定。
如果中國願意直接介入,美國是沒有任何再次統一的機會的,這對俾斯麥來說,目的就達到了。召開什麽國際會議,目的也不過是維持德國的利益,俾斯麥並沒有過多的揮斥方遒的野心。中國目前的態度,就算俾斯麥斡旋失敗,美國也完蛋了。最惡劣的局麵是,因為美國內戰,中英再次走向直接對抗,因此爆發一場戰爭,打到最後,北方一蹶不振,英國退出北美,中國付出慘重代價控製北美,然後跟世界其他地區全麵對抗。即便沒有走向戰爭,德國的國際地位也必然大大提高,因為隨著中國明確不支持柏林會議,英國反而會極力支持柏林會議,因為英國一定希望將美國問題交給歐洲仲裁,借此維持英國在美洲的最大影響力。
隻是中國皇太子為什麽不參加這次柏林會議呢?
如果是中國皇帝,會毫不猶豫的派人去參加,皇帝其實並不在乎這種虛名,他要的是實際結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皇帝的外交思維是後世英美體係下的外交思維。可皇太子不一樣,他的統治思想主要是中國式的,外交思想無外乎中國的霸道王道之術,毫無疑問,現在皇太子和他背後以周觀海為代表的幕僚團隊是霸道主義的推崇者,他們不能接受德國這樣的小國來會盟天下。
美國問題要解決,哪怕是一樣的結果,那也一定得是在中國的主持下,而不能是在德國的主持下,必須是在中國的控製下,而不能是在歐洲國家的控製下。皇太子和俾斯麥都要維持美國南方的分裂,但皇太子要的是一個中國式的美國南方,而不是一個歐洲式的美國南方政權。
印加國王的一次行動,成了俾斯麥發動行動的信號槍,俾斯麥的斡旋行動,同樣是推動皇太子介入的信號。
俾斯麥要斡旋,皇太子隨即也要斡旋。俾斯麥向歐洲國家,美國聯邦和中國都發出了邀請,皇太子卻邀請美國南北雙方來中國,在中國主持下進行和談。
此時已經陷入絕境的美國南方積極響應皇太子的邀請,但北方林肯政權卻做出了對俾斯麥一樣的恢複,堅決表示美國南方問題是美國內部問題,反對任何國家的幹涉,他們認為南方不是一個國家,聯邦政府不會跟地方叛軍談判。
聯邦政府不參加,南方代表更高興呢,他們密集的跟中國政府會談,商討和平方式。
此時柏林會議也在召開,各方態度不一,在缺少美國代表的情況下,大家對美國統一和分裂問題上,卻異常關心。法國竟然積極支持美國統一,因為法國已經失去了對美洲的控製力,也失去了野心,對法國來說,美國統一與分裂他們無所謂,但他們不想看到德國在美洲沒有製衡,這樣德國在墨西哥的地位就太穩定了,而且還能通過墨西哥大大加強獨立後的美國南方政權的影響力。
英國一方麵顧及統一後過於強大的美國海軍,一方麵又擔心分裂後過於弱小的美國無法對抗中國。
奧地利沒有自己的外交戰略,跟隨德國,俄國對此也不關心,俄國是真正希望盡快和平的,脆弱的俄國紡織工業比法國的處境還要艱難。
分歧,俾斯麥並不怕,有分歧,才有他操作的空間,他巴不得如此呢。
所以俾斯麥的妙手再次開始穿針引線。
俾斯麥首先說服英國接受美國南方代表加入會議,盡管之前沒有邀請南方,而是邀請北方聯邦這個大家承認的合法政府,但英國還是接受了俾斯麥的建議,因為南方代表在中國開始活動了,如果不讓南方加入柏林會議,等於是將他們推向中國。
但英國也不願意完全不顧合法性,他們隻答應讓南方代表作為觀察員進入會議,允許他們闡述觀點,但不擁有決定權。
奧地利絕對支持德國。俾斯麥又說服了俄國。於是經過激烈的討論,法國做出了讓步,他們接受可以讓南方代表進入會議表達意見。
南方代表堂而皇之的進入議會,他們的發言變成了一場對北方侵略的控訴!(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