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節 德法戰爭爆發

字數:4912   加入書籤

A+A-




    如果是沒有統一以前的小國普魯士,也許就屈服了,但現在是已經統一的德意誌帝國,一個民族心態膨脹到無以複加的大帝國,屈服於英國,不但君主的尊嚴受到羞辱,民眾也不會支持,憤怒的民眾會做出什麽,誰也無法保證。

    總之在英國宣布調回艦隊的時候,德國民眾就已經開始行遊。

    得到中國的保證,並且兩國緊急擬定了一份同盟條約,同樣是短期同盟,規定,一旦德國遭遇第三國攻擊的情況下,中國將站在德國一方,用自己的全部陸海軍力量戰鬥;中國在遭遇任何第三國攻擊的情況下,德國負有同樣的義務。同盟時限為三個月。

    條約緊急簽訂,由於來不及換約,因此在德國通牒時限結束之前,都不可能公開宣布。

    而法國會做出什麽選擇呢?

    法國總統瑪利·埃德米·帕特裏斯·莫裏斯·德·麥克馬洪本就是一個軍人總統,對德複仇是他最大的願望,他在公開場合也從不掩飾他的態度,那就是要對德國複仇,收回被德國奪走的國土。

    從麥克馬洪個人來講,他不懼怕打這一仗,盡管他也覺得,在沒有英國保證的情況下,開戰風險很大。可是他無法做出屈服的決定,他的內閣中一半人表示撤軍他們會辭職,另一半人則表示不撤軍他們會辭職。議會中也爭吵不休,中產階級出身的代表們支持開戰,工人階級主張和平,民族主義者強烈要求開戰,和平主義者強烈要求和平。輿論界同樣是兩種爭執不下的聲音。整個法國,都因為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分裂成了兩半。

    麥克馬洪既無法做出退兵的決定,也無法做出開戰的決定,最後他決定,將選擇權交給民眾,進行公投是來不及了,但在議會中,由代表國民的議員們進行投票還是來得及的。

    同時麥克馬洪召集內閣成員,要求他們宣誓,將尊重投票結果,無論結果如何,對法國來講,都是一個最困難的局麵,法國需要保持團結,要求他們無論結果如何,都不要辭職,幫助國家度過難關。內閣成員同意了。

    投票結束的時候,已經到了深夜,投票的結果顯示,支持戰爭,或者說不能接受屈辱撤軍的議員,占了多數。

    在德國的最後通牒隻剩下三小時的時候,麥克馬洪召見德國大使,向對方明確表示,法國不會屈服於任何國家的壓力,從西班牙撤出本國軍隊。

    德國大使表示了遺憾,並立刻執行德皇已經發給他的命令,當麵對麥克馬洪表示,德國將被迫斷絕跟法國的外交關係,他本人將立刻離開德國。

    法國拒絕通牒的消息傳到德國,德國皇帝立刻下達命令要求德國和波蘭進行總動員,但還沒有向法國宣戰。

    這時候英國大使又緊急求見德國皇帝,英國首相也在國內召見德國大使,表達的態度都隻有一個,繼續給德國施壓,但知道戰爭已經不可避免,還希望法國不會戰敗,至少不要敗得太慘。因此英國表達了這樣一個態度,堅決反對德國動用第三國的力量,表示如果有第三國跟法國開戰,英國將被迫站在法國一邊。

    英國的意思,其實指的是波蘭,因為俾斯麥當年對波蘭的排斥,波蘭始終不是德意誌帝國的一部分,但也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而是跟普魯士結成聯合王國,而普魯士卻是德意誌帝國的核心,這種複雜的國家形態,就是讓整個法學家辯論個三天三夜也辯不出個所以然來。

    但德國公開對外的態度是,波蘭是普魯士波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但不是德意誌帝國的一部分。因此歐洲國家都將波蘭視作獨立國家對待,在波蘭派駐外交官,但波蘭卻不向國外派遣外交官,而是由普魯士王國代理波蘭外交事務。

    英國顯然是將波蘭當作第三國來看的,由於波蘭人在普魯士軍事體製下發揮出來的戰鬥力,讓英國覺得有波蘭參戰,法國基本上沒有勝算。而排除波蘭,德國跟法國的實力對比,就沒有那麽強烈的壓倒性了。德國將以4200多萬人的人口規模,跟法國3600多萬人口規模對抗,在技術條件相當,軍事製度相似,動員體係和機製相似的情況下,法國至少有不輸的可能。但如果加上波蘭的兩千萬人口,德國能動員的軍隊數量就接近法國的兩倍,加上這些年德軍戰線的技戰術水平,一直高於其他國家,這讓法國就沒法打了。

    所以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英國希望能在自己的援助下,讓法國跟德國打一場平局,最後還是通過談判恢複和平。至於西班牙人,讓卡洛斯跟阿方索各憑本事爭奪去吧。相信西班牙內戰分出結果之後,德法兩國之間也就沒有了繼續戰爭的必要,到時候英國斡旋一下,就能恢複平衡的狀態。

    不管英國算計的如何,當德國宣布動員之後,法國立刻跟著宣布動員。

    德國依然沒有宣戰,直到一周之後,德國才宣布跟法國進入戰爭狀態。

    這一周時間,當然不是為了進行動員,而是為了完成最後一道外交程序,那就是跟中國的換約,換約完成之後,德國立刻跟中國公開同盟關係,並且公開了條約內容,此舉意在威懾英國。

    然後德國才宣布跟法國進入戰爭狀態,德國軍隊越過德法邊境,向法國發起了進攻。

    法國同時對德國宣戰,法軍開始反擊入侵德軍。

    同時法軍開始從西班牙撤軍,要是他們早幾天撤軍,戰爭就打不起來,可戰爭一旦打起來,法國就必須集結所有能夠集結的力量。

    而十萬法軍對巴斯克和加泰羅尼亞多這幾天的占領,也不是毫無收獲,因為在阿方索的成功指揮下,政府軍將卡洛斯軍隊全麵擊退,然後轉入了反攻。先是收複了阿拉貢地區,然後消滅了塞維利亞和加的斯地區的卡洛斯勢力,將卡洛斯派擠壓到伊比利亞山脈以北地區。僅僅占據著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和巴倫西亞地區,依托山地負隅頑抗。

    許多軍事評論家再次找到了市場,開始寫文章從報社賺取稿費,大多數半吊子軍事評論家都認為,卡洛斯敗局已定,很快就會被西班牙政府軍徹底擊敗,同時大多數軍事評論家都認為,德法戰爭一時半會分不出勝負,戰爭將向長期化發展,這是近十多年來所有戰爭的共同趨勢,以美國南北戰爭和俄國康斯坦丁叛亂兩場內戰最為明顯。

    但卡洛斯狠狠打了軍事評論家們的臉,依托伊比利亞山脈地形,在裝備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機槍,並且在一次次撤退中學會了正確的防守方法的卡洛斯軍隊,成功阻擋住了西班牙政府軍的進攻,將西班牙政府軍阻擋在了伊比利亞、坎塔布裏亞山脈以南,甚至在後方的埃布羅河還建立了第二道防線都沒有用上。

    反倒是德法戰爭,盡管法國軍方這些年對防守戰術的研究十分透徹,但開戰初期,法軍卻采取了錯誤的戰術,強調積極進攻,軍隊和政府都在鼓動輿論,拚命鼓吹法軍會在短時間內就將德國人趕出法國,而且還要收複阿爾薩斯和洛林。

    可是盡管德國礙於英國的威脅,在波蘭進行了動員,卻沒有調動波蘭軍隊參戰。可毛奇指揮下的德軍,在運動戰中發揮出來的戰鬥力,依然給法國人上了一課。

    熱情洋溢,充滿進攻精神的法國軍隊進攻猛烈,可卻不斷被毛奇抓住空隙,見縫插針的圍殲了多支法國軍隊,開戰僅僅一個月時間,就損失了近十萬兵力。

    不過由於法軍一直是進攻中損失的兵力,此時德軍反而是被擊退到了德國境內。損失慘重之後,法軍轉入防守。這些年防守的作用日益明顯,盡管歐洲人普遍看不上美國的經驗,但俄國內戰之後,防守就受到了各國的重視。

    法國在法德邊境,修建了大量的要塞,邊境地區的洛林高原,本就山地縱橫,配合上堡壘要塞,易守難攻,因此轉入防禦後的法軍,讓德軍進攻陷入停滯。

    軍事評論家們再次活躍起來,表示他們的判斷應驗了,法德戰爭以後將陷入殘酷的消耗戰之中,最後雙方都流幹血後,會不得不接受和平,就好像俄國內戰那樣,驍勇的烏拉爾軍隊最後都不願繼續進攻。

    可德國人又一次打了這些半吊子的臉,毛奇作為當世最傑出的軍事家,這些半吊子都能看到的現象,毛奇怎麽可能注意不到。

    事實上毛奇注意到防守開始強於進攻的現象,比任何人都早,早在三十年前,他在奧斯曼帝國做顧問的時候,他就通過研究中國在哈薩克跟俄國的戰鬥,看到了在火器時代,防守的強大力量,後來在黑海地區指揮奧斯曼軍隊跟俄軍作戰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運用防守戰術消耗俄軍有生力量了。

    美國和俄國兩場內戰,更是讓毛奇看到,機槍時代的防守,變得比進攻優勢大了太多。

    毛奇不得不思考如何破解這種殘酷的消耗戰。長期思考中,毛奇不止一次心中浮現出當年中國軍官創造的哈薩克大迂回奇跡。以三十多年前中國軍隊的機動能力,就能在長達數千公裏的範圍內進行迂回,沒道理如今的德國軍隊做不到這一點。

    經過十年時間的摸索,毛奇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而德國要向法國進行大迂回,繞過法德邊境綿延的山脈地區,德軍沒有任何選擇,隻能通過比利時領土,從比利時沿海平原,迂回到法國北方,對巴黎實施直接打擊。

    結果讓全世界愕然的情況發生了,就當所有國家以為,德國不讓波蘭軍隊參戰,是因為懼怕英國參戰的時候,波蘭軍隊卻突然調動,侵入了比利時!

    沒有經過宣戰,隻是在戰前三小時,通告了比利時,要求比利時開放國土,允許波蘭軍隊通過。

    可是此舉等於跟英國撕破臉,不提比利時的中立是得到英國保護的,就是英國警告的,不允許德國動用第三方勢力,也被德國違反了,難道德國就真的不擔心英國參戰?還是說,德國有相信,即便他們動用了波蘭軍隊,即便他們入侵了中立的比利時,英國也不會參戰?(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