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節 推一把再拉一把

字數:4194   加入書籤

A+A-




    按照他的理念,他應該是讓德國不敢宣戰,哪怕注定英國會參戰,然後英法擊敗德國,法國和德國同時削弱,英國再次成為歐洲唯一的強國。

    但他現在必須滿足皇太子的目的,所以他隻能讓這場戰爭爆發,而且是三天之內爆發。

    這三天,所有人都焦躁,不是換太子一人。

    就像當初德國通牒的那二十四小時內一樣,國際外交接觸十分密集,各國都要確定其他國家的態度,然後為本國的立場做定位。

    中國作為一個尚未加入戰爭,但有可能加入戰爭,而且是能夠左右戰爭局勢的超級場外力量,勢必成為各國外交活動的重點。

    盡管皇太子都不得不公開表態不會延長中德同盟,但德國人依然做著最後的努力,願意付出大量利益來拉攏中國。其中包括,願意在戰爭結束後,支持中國取得法國殖民地。並且願意大幅度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跟中國加強經濟聯係。

    英法同樣也在拉攏中國,法國說支持中國奪取德國在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他們將利奧波德統治下的阿茲特克帝國視作德國殖民地對待,英國對法國的表態做了背書,在中國已經成功取得邁阿密基地,進入大西洋的情況下,英國也不在乎中國是否會取得墨西哥了。

    可以說中國什麽都不用做,就能借助英國擔憂的歐洲大陸失衡的危機,取得海外利益。但中國卻非得要通過一場戰爭,去爭奪未必比這些殖民地更有價值的利益。

    隻是為了滿足皇太子報複英國的執念,而李章銅卻還要積極推動這一點。

    他先是向英國和法國表態,重申中國不會延長中德同盟條約,但對是否取得墨西哥,他則沒有表示。

    李章銅不但向英法表明態度,而且公開他的態度,公開宣稱,中國不但不考慮延長跟德國的同盟關係,而且在中德同盟結束之後,在德法戰爭期間,都不會考慮任何形式的同盟。中國將不會卷入歐洲的戰爭,並且呼籲歐洲國家能夠放棄這種通過戰爭解決問題的傳統,大家文明的坐在一起,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他甚至提出了一個設想,建立一個國際性組織,來仲裁國家間的分歧。

    李章銅的態度,讓德國最後一絲延長同盟的希望破滅,戰場上的形勢雖然依然有利,可短期內結束戰爭,或者奠定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德國的兵力優勢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法國在人力枯竭的情況下,想盡一切辦法在擴大軍隊規模。在英國的幫助下,法國政府甚至重新跟魁北克王國建立了聯係,這個拿破侖後代統治的美洲小國,也有五百萬人口,能提供幾十萬軍隊。法國共和國政府,一直對於拿破侖家族即愛又怕。愛的是,拿破侖是大革命的象征,怕的是,拿破侖後代卷土重來,顛覆共和國政權。現在也顧不得這一切了,冒險讓拿破侖家族的軍隊再次登陸法國。同時還在非洲武裝殖民地軍隊,法屬北非,盡管不是人口密集的地區,但領地廣袤,居住著阿拉柏人、柏柏兒人、黑人,總數加起來,也超過兩千萬人。英法甚至說服了美國政府,可以在美國招募誌願兵。大量法裔人口踴躍參軍,有的是響應祖國的召喚,有的則是加入魁北克的拿破侖軍隊。

    法國幾乎在動員法國幾個世紀以來建立的海內外力量,做殊死一搏。德國預計,恐怕法國能從海外武裝兩三百萬軍隊,彌補跟德國的兵力差距。至少能將法軍從現在的五百萬人,提高到八百萬人。

    相比法國的海外力量,英國人的海外力量就讓人驚恐了。如果沒有製約的情況下,英國人放手組建海外兵團,他們有能力組建的軍隊數量難以預計。因為光是一個印度,在上次跟中國發生的戰爭中,就能動員兩百萬軍隊,而那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英屬印度人口兩億,就算動員能力比不上歐洲國家,但隻要能達到三分之一,也能武裝七八百萬士兵。另外還有英屬西非,英屬西非麵積雖然沒有法屬北非那麽大,但大多數位於沿海地區,水文條件相對較好,人口也高達一兩千萬。英屬北美,在那些年跟中國、美國的移民競賽中,英國向這裏輸送了大量人口,如今人口規模也高達八九百萬之多。英屬北美和西非加起來,武裝一百萬人是有可能的。

    因此一旦英國參戰,英法聯軍將取得對德國的絕對兵力優勢。

    而且英國的政治影響力一直很大,英國介入歐洲戰爭,從來都沒有單打獨鬥過。他總能拉攏到盟友,有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盟友。拿破侖戰爭中,連幾十年沒有打過仗的瑞典,都加入了英國一方。拿破侖戰爭之後,瑞典再次沉寂下來。很難講,英國一旦參戰,會不會有瑞典這樣的國家再次參戰。

    盡管這些年國力日漸強盛,已經完全壓到了法國,但受到地理位置的限製,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一直都沒有法國大,更不用說英國了。在英法聯合鼓動下,德國不敢保證瑞典、丹麥會不會從北方進攻德國,德國不敢保證,一向親法的意大利,會不會支持法國,德國甚至不敢保證,俄國這個屢次萎縮後依然是龐然大物的國家會不會進攻德國。

    德國外交機構,在少了俾斯麥作為主心骨之後,就顯得沒有頭緒,感到十分慌亂。他們根本不敢想象失去中國這個盟友,單獨麵對英法聯盟的局麵。

    所以德國大使,同時積極跟李章銅接觸,希望挽回局麵。李章銅態度堅定,同盟結束之後,絕不會介入歐洲局勢。但同時保證,同盟結束之前,中國會嚴格遵守同盟條約規定,履行同盟義務。

    情況發展到這種地步,實際上德國人已經很清楚了,三天內開戰,中國會幫忙打仗,三天後戰爭爆發,中國將置身事外。

    而且德國通過跟英國的外交溝通,他們很確信,英國必然參戰,除非德國能在已經取得優勢的情況下,陡然收刀入鞘,從法國撤軍,接受西班牙政府消滅卡洛斯政權,繼續跟法國在歐洲保持平衡。

    但德國不是俄國,做不到當年沙皇那種,明明俄軍已經占領了柏林,卻突然在崇拜腓特烈大帝的新沙皇登基之後,命令俄軍調轉槍口向腓特烈大帝效忠。

    德國皇帝沒有這種權力,他敢這麽做,反對他的勢力,會直接讓他倒台。已經付出巨大犧牲,取得很大優勢的情況下,軍隊會極其不滿,被民族主義情緒激勵起來的民眾也無法接受,他們會發動革命。

    德國沒有選擇!

    就在當夜,德國大使召集僑民團體領袖,要求德國僑民有將錢存在英資銀行的,盡快轉到其他銀行,有跟英國資本有生意往來的,盡快中止生意。

    大使的解釋是,防止英國一旦對德國開戰,凍結這些資產。之前英國已經凍結了英國本土的德國資產,很難講他們會不會連海外英資銀行中的德國僑民存款都會凍結。海外的帝國資本,跟英國勢力的經濟聯係也一直沒有中斷,也無法中斷。在中國的德國資本,不可能不參與中國最大的海貿國家英國的貿易,許多德國資本都在經營英屬印度跟中國之間的貿易,甚至有德資航運公司進行中國、印度和歐洲的三角貿易。他們從中國裝載商品,途徑印度的時候,會卸下一部分貨物,然後裝載印度貨物,返回歐洲。

    一旦英國對德國開戰,這些經濟聯係,就不再安全。

    這個解釋說得通,因為所有評論家都認定,一旦中德同盟結束,英國會對德國開戰。這段時間英國不但沒有放鬆對德國的壓力,而是持續加大壓力,揪著比利時中立地位,不斷要求德國撤出比利時。盡管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德國幾百萬大軍通過比利時進入法國,撤出比利時讓那些軍隊怎麽辦,可英國人就是揪著這個不可能的問題不放,很明顯是一直在為戰爭做輿論準備。

    因此德國僑民團體,相信大使的說法,他們第二日紛紛從英資銀行中取出存款,轉存入中國銀行或者德資銀行。進行印度貿易的,也迅速中止貿易,因為三天之內不可能從中國到印度,而三天後,有可能就爆發戰爭了。

    可是消息靈通,且對政治問題十分敏銳的德璀琳卻感到這次大使的態度不同以往,如果僅僅是因為擔心英國開戰,讓僑民轉移資產,那麽為什麽不早點說。

    況且海外英資銀行也不具有凍結德國僑民存款的權力,否則會受到所在國法律的懲治,除非有絕對的理由,英國人才敢這麽做。

    德璀琳想了一夜,他就想到這樣一個可怕的可能,那就是不是英國對德國開戰,而是德國要對英國開戰,而且這種開戰的方式會十分不文明,會讓英國進行非常規的報複,包括讓海外英資銀行凍結德國僑民資產這種程度。(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