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去英國領事館

字數:3436   加入書籤

A+A-




    說到一些幽默笑話的時候,更是如此。

    “...就說城東的祝姥爺前段時間要娶妾,因為怕上當,被塞上個大腳丫頭,還特意讓媒婆仔細查驗之後敲定婚事。

    結果,這祝姥爺把人娶進門,第一天上床一摸,就摸到個大腳,不由大怒,二話不說就摔門出去,然後把媒婆叫過來狠批一通。

    結果這媒婆也納悶,說自己當時明明看得清楚,那做妾的姑娘家的腳纏得好好的,是地地道道的三寸金蓮,怎麽會變成大腳呢。

    雙方覺得不對勁,然後把那小妾叫過來對質,結果發現那小妾小的時候怕疼,就在纏腳的時候偷了懶,隻在一隻腳上纏布,另一隻腳就放著不動。

    結果,那媒婆婚前驗看的時候,那小妾隻伸出纏好的腳給人看,使得媒婆以為這就是個纏了腳的好姑娘。

    那小妾本來還想隱瞞幾天再吐露事實的,沒曾想那祝姥爺婚事那天喝了點酒,性子又急,一上床就直奔腳上摸去,還直接摸到那隻大腳。

    這一下真相大白,祝姥爺大怒,覺得媒婆做事不穩重,害得自己娶了個大腳婆娘,要媒婆退錢,還要把先前花出去的彩禮都要回來。

    可是,那媒婆又哪會幹那種賠錢生意,堅決不退錢,就是那小妾的家人也說人送進去了就是祝家的人,沒有再退彩禮的道理。

    就這樣,這事情就擰上了,據說這祝姥爺還想到衙門告去,還是他家裏親戚們懂事,七手八腳好歹攔住了,哈哈哈...”

    陳小二說完哈哈笑了起來,似乎自己講了這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話,自己在那邊抱著肚子大笑,甚至有要到地上打滾的跡象。

    趙大貴左近也有些吃飯的食客,聽完這個笑話後也震天響地笑了起來,似乎覺得這事可樂無比。

    隻是,趙大貴卻聽得一臉的莫名其妙,有關清朝人對女子纏腳的執著,趙大貴從書上看過,多少知道一點,因此也能理解為什麽有人會覺得這是個笑話。

    可是,這也就是個笑點不到五的渣級笑話,而且還對故事中的三個人都有一定的冒犯,就不明白為什麽周圍的人笑得如此樂不可支,難道這個時代的人的笑點都如此低嗎。

    到了此時趙大貴也無法可想,也隻能配合著冷笑兩句。

    “話說回來,這段時間最有意思的,還是城西姚家弄的那些洋人的事情。”

    陳小二說了半天冷笑話,終於將話題轉到趙大貴感興趣的方向。

    “據說這些洋人就坐城外那艘碩大無比的船過來,還會妖術,那船動不動就會冒起黑煙,而且身側有輪子,裏麵的人用腳一踏就能走動。

    這還不是最稀奇的事情,最怪的還是這些洋人的長相。

    我曾經遠遠地看過這些洋人一眼,長得就金發碧眼,鷹鉤鼻子刷白的皮膚,就跟西遊記裏說的妖怪長得一模一樣。

    不過,據說這些洋人還算良順,不會突然暴起來商人,而且上街買東西還知道給錢,不會拿了東西就跑。

    不過這些洋人就是有點傻,買東西從不知道討價還價,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隨便買什麽東西都要比市價高出兩三倍的錢,還不覺得心疼,倒讓一些菜販賺了不少錢。

    這段時間,特意去看洋人的人多了去了,回來都說稀奇得很,據說其中一些還會說我們中土的話,很是神異。”

    “還有這種事情,就不知道這些洋人住在哪裏,有時間能去看一下也好啊。”趙大貴覺得話題總算轉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表麵上卻盡量平靜地插一句。

    不過,雖然早先就有些預計,這時代的老百姓對洋人的了解也過於淺薄了些吧,如果知道今後百年,大半中國人都要給這些洋人做牛做馬,不知道這陳小二會作何感想呢。

    “要去看那些洋人很容易。

    據說這些洋人上岸後,官府本來不想讓他們在城裏居住,結果城西的姚老爺可憐他們,就讓出自己家的一半院子,借給那些洋人住。

    客觀如果想看那些洋人的話,我可以帶你去看,那姚家看後門的老王跟我很熟悉,給點錢就能放人去看。”意識到趙大貴比較感興趣,陳小二急忙推薦自己。

    “那敢情好,今天有點晚了,過不去,就明天吧,明天早早地到那位姚老爺家去。”趙大貴嗬嗬一笑,點頭說道。

    趙大貴曾經看過這方麵的資料,知道英國的第一任上海領事喬治.巴富爾到上海之後,與當時的上海道台宮慕久商議開埠的事情,順便提出在上海縣城裏租房子居住。

    結果,這位剛上任不久的分巡蘇鬆太兵備道,也就是俗稱的上海道台,答應按照南京條約的條款允許英國人經商,卻死活不同意英國領事在縣城內居住,反而希望英國人按照清朝對外夷的慣例,在城外租房居住。

    巴富爾當然嚴重不同意,但又拿宮慕久沒辦法,最後隻能不歡而散,怏怏而去。

    結果,這巴富爾離開道台衙門剛到大街上,就遇到一位穿著得體的中國紳士,自稱姓姚名書平,詢問英國領事以後英國人帶來的商品,能否全由他代理(知了注:威武啊,姚大爺)。

    巴富爾作為英國領事,當然嚴詞拒絕,不同意這種壟斷模式。

    那位姚老爺也不氣餒,邊說自己家就在上海縣城裏,院子很大,還有好多房間,詢問領事先生願不願意租下來居住。

    這真是要睡覺就有人送枕頭,巴富爾領事大喜過望,去驗看房子後當即就拍板決定租住,解決了英國人到達上海後最迫切解決的居住問題。

    事後,巴富爾特意給宮慕久寫一封信,說自己花了四百元在上海縣城內租了一個院子,解決了居住問題,請道台先生不用掛念。

    宮慕久收到這封信後很是怏怏不樂,但最後無可奈何,隻能捏著鼻子同意英國人在縣城內租房子住。

    本來這件事情到此為止就算圓滿了,可是巴富爾等英國人搬進姚家後,才發現自己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原來,姚家的院子相對局促一些,跟巴富爾一起上岸的有傳教士和洋行商人等二十多人,居住起來難言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