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大貴商行

字數:3365   加入書籤

A+A-




    “那也是應該的。”巴富爾領事嚴肅地回答。

    事實上,按照巴富爾真正的心意,是不願意這麽快就讓趙大貴接觸這麽大的生意,一開始就牽扯到價值十多萬元的生意裏來。

    如果可以,多考驗一下,然後從小生意開始做起,慢慢做大,那樣更合理一些,真要有什麽紕漏,也能及時補救。

    雖說這段時間領事館的所有職員和借住的所有外國人都對趙大貴讚美有加,說他是難得不抽煙不酗酒,賬目清晰,也不撈好處的實誠人,甚至麥華陀都回複說沒有發現趙大貴跟什麽可疑人物接觸(巴富爾語:見鬼,這小夥子真去監視人去了),但對一個不知底細,而且幾乎是倒貼上來的人,還是謹慎一點好一些。

    不過,涉及到本埠開放以來的第一個生意,巴富爾手下實在沒人可用,隻能把趙大貴推出來。

    趙大貴出去,好歹能買些貨物回來,其他英國人出去,甚至不知道大宗貨物應該去哪裏交易(這跟到集市上買一兩斤茶葉又不一樣),更不知道交易環節中的種種限製和陷阱(說實話趙大貴也不知道),那就更不能指望了。

    “我就給你注冊一家商行吧,不知道你想給商行取什麽名字呢?”

    “就叫大貴商行吧。”

    於是,巴富爾領事拿起鵝毛筆,在幾張紙上書寫一下,然後又給大貴遞上一張寫好文字的紙張,算是頒發營業執照了。

    凱利特船長在一旁看完這一套流程,嘴角卻不由得抽搐了一下,這所謂的商行都到這時候了才開始建立,這也太兒戲了點吧。

    事實上,當初趙大貴跟巴富爾說要在領事館注冊商行,很是給領事出了個難題。

    按照領事館的職責,本來就有讓本地經商的英國商行注冊,甚至幫忙跟本地政府報關和納稅的業務,但問題是趙大貴不是英國人,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雖說英國從東印度公司時代起就跟中國有大量的商業往來,但希望在英國領事這邊注冊商行的中國人,這趙大貴還是頭一個。

    巴富爾想幫趙大貴辦理商行,一點前例和規定都沒有,算是憑空出現的業務。

    好在巴富爾不是迂腐之人,想到不管是英國商人還是中國商人,要交稅什麽的都會清朝官府辦理,跟英國領事館沒有多少金錢來往,便創造性地按照英國商行注冊的範例,記錄下“大貴商行”的名字,然後給趙大貴發放英文書寫的簡單文獻,確認了“注冊”這一事實的存在。

    這樣一來,“大貴商行”的注冊行為的法理性其實很可疑,既不算是清國的商行,也不算是英國的商行,隻是向英國領事館注明在本地營業的商業組織而已。

    這一點,領事清楚,趙大貴清楚,但都不約而同地回避有關大貴商行實際性質和地位的商討。

    出於英國人的嚴謹性,巴富爾事後在領事工作備忘錄中提到這一事件,還向外交部申請說鑒於有心向大英帝國的中國商人希望在領事館注冊登記這一新鮮事物,希望本部能製定詳細的規章製度和章程等,隻可惜這些很快就埋沒在故紙堆裏,過了很久才讓人找到。

    不管怎樣,後世赫赫有名的大貴商行就此宣告成立,而且從一開始就是既不歸清政府管理,也不歸英國政府管轄的三無黑戶。

    (知了注:按照這時代的習俗,領事館自然不向到中國的本國商人征收稅款,隻有商船到達英國後由英國當地稅務部門收稅;後世也是一樣)

    這時代中國的關稅收取方式很有意思,因為清廷官員向來不願意過多涉入到夷務,因此外國商船到中國做生意的時候,要到本國領事處申報進出口貨物種類和價值,並按此納稅。

    是個人都能明白這種類似君子協定的做法有多大副作用,而且英國人方麵沒過幾年也琢磨過來,這樣一來隻有英國商人在納關稅,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商人,沒有正規的領事機構,反而不用繳納任何關稅。

    1851年8月14日,英國駐上海領事阿禮國向剛上任不久的上海道台吳健彰發布照會,說“最近奉到英國政府訓令...閣下...不向本領事館尋求任何違章及走私的情報。

    ...貴道台將明白了解英國政府並不為英國商人要求任何特殊權利,而隻要求英商取得和其他外商同樣的待遇...中國官吏不能夠一麵容忍或默許其他外商的逃稅,而一麵對英國公民采取不同的行動。”

    通過這項照會,英國的商人們跟其他國家的商人一樣,獲得不需要向任何組織機構提供進出口貨物信息,從而正大光明走私的權利。

    如果有人認為中國的關稅權是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以後,因為吳健彰簽署各種賣國協議才喪失的話,就會明白這項權力和利益,早在清政府還算正常執政的時候,就已經損失殆盡,而且這本身跟吳健彰沒有多大關係。

    接下來,趙大貴便以大貴商行的名義,跟凱利特船長簽署了一份貨物代理協議,算是正式拿到了代理權。

    不過,這份代理協議更多傾向於一種君子協定,既沒有約定具體的價格,也沒有違約責任和懲罰等,最多算是備忘錄。

    事實上,在這個時間點,不管趙大貴還是凱利特船長都沒法簽署什麽正規協議,一呢趙大貴的商行未免兒戲了些,一點信用都沒有,二呢船長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向這位很會說英語的中國人期待些什麽。

    有一個好消息是,按照慣例船長給趙大貴支付了兩百銀元,算是初期的活動經費,這筆錢要在以後生意全部達成後扣除的,不過對此時的趙大貴而言,依然是一筆很有用的資金。

    因此,趙大貴雖然感覺有些驚訝,但還是很高興地笑納了。

    接著,趙大貴便告辭出門,去找所謂的本地茶商商量生意去了,隻留下巴富爾跟船長在屋裏,麵麵相覷。

    “領事先生,這位趙買辦做事靠不靠譜呢,怎麽連商行都是今天才注冊成立呢?”船長不安地問道。

    說實話,船長覺得自己有些被誤導了,一開始發現趙大貴的頭銜是買辦,就以為是廣州那種曆史悠久、實力龐大的專業買辦,如今看來完全不是。

    至於巴富爾領事,自然是一臉的苦笑,心想你問我,我還不知道問誰去呢。(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