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買茶葉

字數:3552   加入書籤

A+A-




    “本埠成立才幾天,您算是第一個到來做生意的商人,這趙大貴也是第一次主持貿易之事。

    說到信用,實在都談不上吧。”巴富爾如實說道。

    “您是說這趙大貴根本不可信?”船長的臉色一下子變得非常難看。

    “異國他鄉,萬裏之外,誰又能保證誰有多少信用呢?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把錢袋子握緊了,不把貨物拿到手裏,就絕不撒手。

    隻要保證這一點,就算出現什麽幺蛾子,英國政府和領事館也能為您做主,不會讓什麽中國人侵占我們英國人的利益。”巴富爾一臉嚴肅地囑托。

    凱利特船長認真想了一下,然後點了點頭,覺得領事先生說的這句話簡直是至理名言。

    另一方麵,趙大貴出了領事辦公室的門,又出了領事館的門和姚家的門,感覺渾身都興奮不已。

    對魔都開埠時期的曆史但凡有點理解的人,就會明白這時間點的洋布到底有多好賣,至少在1844年期間,那幾乎是萬人爭搶的好貨,受歡迎程度不比鴉片差多少。

    五口通商剛開始的時候,各港口的官員們就憂心忡忡地給皇帝上折子,說洋布的價格隻有土布的三分之一,因此一到市麵上就出售一空,盛況空前,擠占了大量的土布市場,會對百姓生計造成巨大影響雲雲。

    雖說過不了幾年洋布就會出現大量積壓的情形,導致很多商人破產,但這也得是好幾年以後的事情,至少不是1844年的情況,更不用說1843年洋布剛剛北上,開始在北方的四個港口出售時候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趙大貴剛才跟領事和船長的話中有不少不盡不實之處,比如強調銀元不如白銀受到廣泛適用等。

    事實上,怎麽可能呢。

    銀元就是銀元,雖然上海市麵上的銀元可能不如廣州那樣多,也不那麽普遍,但那不是因為大家不喜歡,而是因為這裏的銀元相對少而已,從本地錢莊到普通人,其實對銀元的接受度都非常高。

    趙大貴還知道一個曆史小知識,按照麵額銀元應該值七千一分,按照實際含銀量而言,可能隻有六錢二分,但實際的交易價格可比這個高多了。

    因為銀元外觀精美,計價方便,大量銀元流入上海後立刻受到普遍的歡迎,價格立刻升值不少,普遍提升百分之十到二十,最瘋狂的時候甚至到了一枚銀元換一兩銀子的程度。

    所以,凱利特船長帶來的五萬枚銀元根本就是硬通貨,用起來絕對跟銀兩沒什麽區別。

    如此算來,凱利特船長帶來的十三萬元貨物出售起來很容易,趙大貴代理這筆生意,光是這筆貨物的出售也能獲得兩成以上的利潤;然後再用貨銀收購相同價值的回程貨物,中間也能獲得兩成以上利潤,裏外裏就是五萬元到六萬元的實際收益。

    隻要想想這時代銀元的購買力,就明白這是多麽龐大的收益了(相當於一百三十公斤左右黃金),趙大貴在現代世界可是見都沒見過。

    不過,飯要一口口吃,趙大貴先要做的就是先幫船長購買價值五萬元的茶葉,其中就算隻賺兩成的利潤,也是一萬元以上的收益(而且是正當合法的商業收益,不是後世采購員那種回扣收益),也立即能脫離目前給人打工,半窮不富的局麵。

    要說起來,趙大貴還得慶幸自己如今是在剛開埠的上海,而不是十三洋行統治傳統悠久的廣州了。

    如果是在公行時代,就算有人拿到了這樣的貨物出售和購買代理權,也要先向公行報告,然後從牙行、衙役、通事、看銀師到運輸船的船員和搬運工,向一級級的有關人員繳納各種正規費用和陋規。

    而且,就是買茶葉也不能直接找個茶商購買,而是按照公行的指示到指定的茶商那裏獲得指定價格的貨物,買多少也有額度限製,沒有任何自由度可言。

    相對而言,上海做生意就自由得多了,沒有多少限製,隻要有錢就能獲得一切,難怪後來被稱為冒險者的樂園,東方的魔都。

    趙大貴如此容易就能拿到一船貨物的生意,還要感謝巴富爾和英國商人們不熟悉中國的貿易方式,還停留在廣州的十三行模式,給趙大貴的權力和利潤都非常巨大。

    但凡再過一兩年,或者說一兩個月,也沒有這麽好的事情了。

    總之,趙大貴高高興興出門,就直奔裁縫鋪去了。

    趙大貴先前從領事那裏支取五十元的簽字費,當天就從中取出三十元,找裁縫鋪訂製一套適合這時代生意人的昂貴體麵的衣服了。

    之前一直穿的旅店掌櫃牌長衫,顯得過於寒酸,不適用於這種上下十幾萬的大生意。

    到裁縫鋪一看,衣服果然做好了,絲綢做的外衣,裏麵還有一層棉布衣服,配上腳上的絲綢鞋和頭上的瓜皮帽子,活脫脫就是電視劇裏的暴發戶形象,但據說清朝人就吃這一套,那就入鄉隨俗吧。

    順手又買了些飾品,如手上的折扇和腰上的玉佩等,覺著這份打扮怪異無比,但裁縫卻一個勁地叫好,說這樣既好看又富態,讓趙大貴暗自撇嘴,在後世富態可不是什麽好詞。

    接著,趙大貴才邁著八字步,到上海縣的著名茶棧去了。

    有清一代的茶葉生意,前後環節極多,也異常繁瑣,不懂這個行業的人,光有錢也不見得能拿到好茶,即使拿到了,也不見得是合適的價格。

    趙大貴既然要做這個生意,首先就要按照後世資料上的信息和自己這段時間偷偷跟旅店掌櫃和其他生意人了解的情況,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止。

    簡單來講,茶葉本身是由各地的茶農生產的,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隻有幾畝茶園的小農民(像十三行伍家那樣購買大茶園自己生產茶葉的情況也有,但不具備普遍性),費盡千辛萬苦,背朝天麵朝黃土生產茶葉,然後自己想辦法炒製或找信得過的茶廠幫忙炒製;

    接著,各種各樣的茶販就會從茶農或茶廠手下買茶,然後送到茶商那裏,然後茶商又賣到比自己更大的茶商手上,就這樣一級級匯總到茶葉產地附近的產茶區大茶商手上;

    接著,產茶區大茶商把茶葉運輸到買茶的大商人匯集的大港口,比如上海,然後把茶葉存入專門的茶棧,請茶棧代銷茶葉;

    之後,批發茶葉的商人過來從茶棧手裏買茶葉,送到要銷售茶葉的目標城市;

    接著再批發給小的零售商人,進行銷售。(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