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義升行的末路

字數:3415   加入書籤

A+A-




    首先,被火燒毀的廠房要重建,這事情原先就做過,不管重建建築還是製作各種機器都不難,反而能趁此機會,將之前繅絲係統存在的各項問題解決了。

    另一方麵,在湖州和杭州等地的外地分行,也在趁機低價收購茶葉和生絲等。

    這時候,根本沒有洋行買辦跟大貴商行競爭,根本沒有對手,而且這些土特產的價格還比之前下降了一些。

    今年的生意也就這樣了,但明年,也就是1846年,還會有英國商船過來做生意,準備些貨物也是好的。

    別的不說,適當儲備點土絲或蠶繭,供繅絲廠繅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趙大貴還有閑心做些其他事情,如研究絲綢的製造,以及用生絲生產更貴的熟絲等。

    不管絲綢還是熟絲,價格比生絲更貴,中間的利潤也更多,仿製西方的設備進行生產,利用中國便宜的人工和低廉的原料成本,是大有可為的。

    另外,派人到山東等地收購生絲和柞蠶絲,到福建和湖廣收購茶葉等,增加貨源和貨物品種,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反正商行現在現金充足,也不是很忙,剛好把這些事情一並做了。

    與此同時,抓緊時間讓東方學院的學者們掌握英語和數學,又給商行夥計、造船廠的工人和學生們講課開蒙,充實自己的根基,能做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大貴商行的掌櫃和夥計們其實也是懵逼的,本來自家商行著火,損失了廠房和大筆貨物,心裏正哀傷呢,怎麽轉身就成為整個上海現金最多,經濟狀況最好的商行呢。

    與其他商行無法套現的慘狀相比,自家隻是損失兩間廠房,反而是非常合適的,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禍兮福所倚嗎。

    不過,一些精明的掌櫃們卻嗅出不一樣的感覺來,這一切實在太過巧合了,好運到讓人無法相信是巧合。

    但是,這些人都是老成精明的人,都把這種疑惑埋在心裏,絕不往外說出去。

    十一月份,還隻是小型洋行和買辦行倒閉,十二月份開始,較大型的商行也相繼倒閉,至少是停業不幹了。

    原先在香港的幾家有實力的洋行,有破產倒閉的,有欠債逃跑的,也有雖然沒有那麽慘,但也欠了一屁股債,用各種資產抵債後離開的。

    通商的五口中,寧波、廈門、福州的貿易一直做得不怎麽樣,如今更是淒慘;原先做得比較不錯的定海,貿易量也在斷崖式下跌,原先的幾名英國商人都撤走,隻剩下一名英國人還在堅持,算是千畝地裏一根獨苗了。

    不過,就如今的情況來看,這位商人恐怕也堅持不了多久的。

    上海本來有許多英國本土的紡織廠過來開設的洋行,一度做得很好,但此時也都關門停業,將手中的庫存以超低價處理,然後也都回歸本土。

    到了最後,鴉片戰爭後才到中國擴大市場的洋行基本都辦不下去,幾乎全部回去,隻剩下旗昌、怡和、本號、寶順、太初等鴉片戰爭前就在中國有較大規模的洋行,還在苦苦支撐。

    這時候,最要緊的問題就是各家都沒有金銀等現金可用,隻願意用手中的貨物換取貨物。

    舉例來說,某位英國人手中有一批洋布庫存,想以每匹一塊五的價格出售(幾個月前還是三元),然後好不容易找到一位中國商人,願意接手這批貨;

    但是中國商人隻願意用手中的茶葉或生絲兌換這批貨物,而不願意用現金,或者說他手裏也沒有足夠的現金。

    兩個同樣缺乏現金的商人,必須商討很長時間,才能獲得希望的貨物,然後心中還要充滿憂慮,不知道自己拿到的新貨物能否賣出錢來,如果還砸在手裏那就紮心了。

    這時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雙方要協商好交易後的稅要怎麽交。

    沒錯,就算是物物貿易,要交的稅肯定要交的,還要用金銀等現金繳納,因此兩個商人又要商討一番,討論到底該由誰來繳納關稅,這中間扯皮的地方很多了。

    總體而言,這就是個交易量比數月前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每個人都戰戰兢兢的市場,然後每個人都向其他人催討未收貨款,然後自己也被其他人所討債。

    (知了注:知了讀史讀到這一段,得悉英中兩國的商人們為幾兩關稅都要爭論好久,還要互相討債,也是感覺荒謬了好久的。)

    趙大貴手裏拿著一大堆現金,虎視眈眈地觀察著市場情形,隻想等到最合適的機會,以救世主的姿態降臨市場,順便並購那些自己眼紅好久的資產。

    “我們手中的現金還有多少?”義升行的林阿欽這段時間過得水深火熱,心裏亂糟糟的,明知道自己商行裏有多少錢,還要跟底下的掌櫃們再三確認。

    “剩下不到三千元。”管錢的掌櫃回答:“店裏的掌櫃、夥計們的薪酬可以晚發,但明天就有一筆五萬的貨款要給付。”

    “跟先前一樣,商量好壓後付款吧。”林阿欽煩躁地說道。

    “是,東家。”掌櫃心裏不以為然,先前已有好幾筆被壓後,那些債權人越來越難以說話,其中有些人已經在蠢蠢欲動了。

    不過,掌櫃也知道現在的情況,除了壓後,也沒有其他辦法可想。

    “現在,有沒有地方可以籌措一下資金,隻要有個五六十萬元,周轉一下,這次危機也能度過去。

    能不能跟外邊錢莊問一下,利息高一點都沒問題。”林阿欽想了想問道。

    “恐怕很難,跟我們走得近的錢莊有好幾家自己都倒閉了,其他幾家還急於上門催債呢,哪會有人在這時候往外放錢。

    整個上海,恐怕都沒人有那麽多現金。”掌櫃不由歎息了一下。

    以前義升行生意好的時候,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獲得很多交易機會,洋布和絲茶不斷往商行庫房裏搬過來,當時覺得高興,沒想到全是燙手的山芋。

    義升行裏自己也盤過幾次貨,手裏有著價值幾百萬元的洋布,這時想半價處理都沒人接盤,自家還欠了很多家商行的貨款,一來二去,反倒欠了上百萬元的外債。(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