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趙大貴在下一盤大棋
字數:3542 加入書籤
天才壹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至於大貴商行原來的老班底們看著義升行的人到自己老板手下做事,心裏到底是高興,還是惴惴不安,就不一而足了。
接下來,趙大貴又和旗昌和怡和等大洋行商議,各家在三個月內不再往外出售洋布,也不運來,給市場一個自己恢複的機會。
所有洋行都非常擁護這項決議,還很嚴格地遵守,一直不斷下跌的洋布價格這才停滯了一下,不再下降,停留在每匹一塊五的程度,還有些緩慢上漲的趨勢。
在這個階段,破產潮還是此起彼伏的,隻是沒有以前猛烈而已,各家洋行資金難的問題也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依照趙大貴的記憶,這種情況延續到1846年七八月份以後,才會有所緩解。
以前各大洋行和買辦行都在湖州和杭州等地辦分行,有的就在大貴行的分行旁邊,擺出一副打擂台的態勢,但此時資金困難,便無心經營下去,很多商行就願意低價轉讓給大貴商行,以獲取流動資金。
趙大貴肚量也很好,並沒有為難這些商行,而是同意低價收購這些店鋪,心裏明白這樣一來,這些洋行在兩三年內是沒法到外地跟大貴商行搶生絲或茶葉貨源了,也就是說大貴商行付出區區幾萬元錢,就獲得了兩三年的外地貨源壟斷權了。
趙大貴依稀記得當初劉鏞起家,就是因為1846年冬天的時候,湖州的絲商聯手壓絲價,自己拉貨跑到上海賣生絲,才發現兩地差價驚人,最後賺了數十萬元,獲得人生第一桶金的。
結合現在的情況就能明白,1846年冬天剛好是1846年二三月份,上海的洋行因為遭受重大危機,無力派人到湖州等地購貨,才會導致當地絲價下降,逼得絲莊聯手降價。
當然,那些絲莊要對貿易有所了解,自己拉生絲到上海,其實也能賺錢。
可惜的是,這時代的絲商或茶商對中英貿易絲毫不了解,根本不知道生絲或茶葉在外國人這邊能賣多少錢,白白讓劉鏞這個第一個吃螃蟹的賺了大錢。
因緣際遇,莫過於此了。
除了在湖州等地擴張之外,蘇州要重新布局,在香港和廣州等地也要加強影響力。
大貴商行原先就有在蘇州經商的經驗,隻是後來退出而已,而且從義升行原先是在蘇州具有最大影響力的貿易行,義升行的掌櫃夥計們非常熟悉蘇州,大貴商行重新進入蘇州,很輕易就接收義升行多年的積累,成為在蘇州舉足輕重的商行。
蘇州的問題容易解決,香港和廣州的情況就複雜一些了。
原來,廣州本來就有很多從事洋貨貿易的商人,結成十三行這樣的公行機構,壟斷跟洋人的貿易。
鴉片戰爭後,十三行雖然被強迫解散,但商人們還是不由自主地團結在一起,敵視和排斥任何外地商人,試圖繼續壟斷跟外國人的貿易。
在戰前,英國人對廣州從事貿易的商人讚譽有加,在戰後,卻以非常尖銳的文字加以批判,就是因為這些廣州商人合起來排斥外地商人,操控價格,非常不利於英國商人賺錢。
所以,趙大貴雖然在德庇時和耆英兩人的共同推動下在廣州建立碼頭和倉庫,供定期郵輪營業,但並沒有在廣州開展進一步的商業活動。
在1845年下半年的時候,廣州有大量洋布積壓,才有商人急於處理庫存,讓大貴商行趁機收購了一些積壓的洋布,用來反擊上海洋商們的打壓。
不過,雙方的關係也僅此而已,大貴商行也算外地商行,幫廣州商人處理庫存的貨物可以,想插入進來經營絲茶,跟英國人直接經商,就要麵臨廣州商人們的聯手打壓。
好在大貴商行的根基在上海,並不需要到廣州拉生意,而且這段時間廣州商人們也自顧不暇,無力抵抗大貴商行的滲透。
趙大貴跟一般商人不一樣,對香港的興趣遠大於廣州,坐自家郵輪到香港,在斯塔克的幫助下購買香港的兩家造船廠。
原來這兩家的老板之前也從事洋布買賣,然後賠得一塌糊塗,天天被債主上門討債,因此願意將船廠出售換現金。
趙大貴原先在澳門並購多家造船廠,廠裏的多名歐洲工程師最後卻並沒有北上,後來是到這兩家造船廠工作的,此時也被引入大貴商行的船廠。
這兩家船廠都是建立不久的船廠,裏麵的機器設施都比澳門船廠好很多,更重要的是船廠裏有很多技術人員,這才是趙大貴看中這兩家船廠的真正原因。
並購這兩家造船廠後,趙大貴又能獲得一大批設備和技術資料,除上述工程師外,還有多名英國工程師以及船廠工人,也算獲得了利息。
斯塔克考察過趙大貴麾下的產業,發現趙大貴手下學者和工人都很充足,機床等造船設備和技術書籍也很多,就是自己看書摸索也能掌握相當程度的造船能力,繼續壓製沒什麽意義,才故作大方地允許趙大貴並購這兩家船廠。
不過在香港待了一段時間後,趙大貴才發現香港的英國人之前擴張得太厲害,在此次危機中受到的損失還在他的預測之上,這兩家船廠就是不賣給他,恐怕也經營不下去了。
而且,斯塔克一係經營的其他產業也受到很大衝擊,損失程度恐怕還在義升行的損失之上。
早知道這樣,當時應該開口更狠一些,了解到這些情況後,趙大貴心裏不無有些遺憾。
斯塔克在此次危機中賠錢不少,當真是紅了眼,跟趙大貴商談後,竟然願意幫趙大貴從英國本土訂購大量精密機械和高級機床,似乎把打壓中國本土科技發展的戰略方針都棄之不顧。
趙大貴此時現金很多,而且斯塔克願意接受用廠絲支付定金,趙大貴自然沒有什麽不同意的,還趁機預訂大量特殊鋼材和生熟鐵、生熟銅等。
經過此番波折,斯塔克等人以後估計還會找麻煩,但至少不會用過於下作的手段,如收到訂金後耍賴等。
等回到上海,巴富爾知道前後過程後,也是一陣無語。
斯塔克等人代表著本土一些大家族的利益,遠比他一個東印度公司船長兒子的身份尊貴,使得他明知道有人針對自己,但一直不能做有力反擊,沒想到卻讓趙大貴給收拾了一頓。
隻是,趙大貴向來獨立,表麵上是領事館的買辦,卻從來不受自己節製,以後怎麽梳理雙方的關係,也是個問題。手機用戶請瀏覽m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