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第 一百三十七 章
字數:7502 加入書籤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殿文武百官跪迎, 山呼萬歲,往日司空見慣的場麵, 今日卻教昌平帝熱血沸騰。
他登上玉階, 落座於龍椅之上,視線順勢往下一掠, 最後落在一身金黃頭戴紫金冠的皇太子身上,他眼眸一咪, 欲將一切牢牢掌握的心情更加迫切。
待他重掌權柄, 必將這個逆子連根拔起!
昌平帝想起昨日陳王所言, 小不忍則亂大謀,他勉強收回視線,“眾愛卿平身。”
“謝陛下!”文武百官紛紛起立。
要說上麵皇帝的視線, 高煦感覺到了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昌平帝並不是一個擅長掩飾情緒的的人,視線有些露骨, 偏高煦敏銳, 那道冰冷的目光從何時開始何時移開他一清二楚。
他非常平靜,從自請代天子出征那刻起, 他就知道將與龍椅上的父皇勢同水火。
也好, 徹底解決,也免了日後煩擾。
昌平帝與陳王飛速交換一個眼神,高煦盡收眼底,他不動聲色, 微微挑唇一笑。
不管這二人有何協議, 都晚了。
短短一息間, 大殿內已暗流洶湧,孫進忠上前一步,尖聲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他話音一落,陳王立即出列,“啟稟父皇,兒臣有本要奏。”
二人昨天已經商議好了,昌平帝立即詢問:“何事?”
“據兒臣所察,大軍凱旋已有些時日,但不知因何故,大軍回歸各自衛所速度緩慢,導致京郊營地至今仍有大批京外軍滯留,請父皇下旨,讓京外軍速速歸位。”
陳王還是有些眼光的,先揪住了關鍵問題。
本來犒賞三軍後,大軍確實應該快速離去,各自回到自己原本的崗位上的,他們之所以動作緩慢,當然是因為高煦的安排。
現在磨磨蹭蹭留著不走的,都是他的絕對親信如霍川等人統領的軍隊,圖謀大位需足夠的兵力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反正韃靼已一蹶不振,現在北疆的防守完全沒問題。
進宮求見皇帝前,陳王特地與英國公商議一番,二人見解相同,認為當務之急是趕緊調離這批大軍。
這事兒昌平帝也是知道的,他深以為然,一等陳王說完,就立即頷首。
“……”陳王所言甚是。
“陛下!”
昌平帝剛張嘴,就被一個人高聲打斷,他定睛一看,插話的原來的左都禦史李伯欽。
皇帝很不悅,若是以往,他必會雷霆大怒,但生平首次逆境,到底讓他學會了稍稍忍耐,隻冷著臉,問道:“李愛卿有本要奏,需暫候一二。”
“非也,請陛下先聽臣一言。”
本朝太.祖皇帝為防被人蒙蔽耳目,給了言官很大權利,都察院甚至不需要證據,就能直接上本參人。成年累月,導致他們比其他官員膽子都大。
左都禦史作為都察院數一數二的人物,李伯欽為人耿直脾氣又急,更為其中翹楚,皇帝臉拉下來他不是沒看見,不過他依舊照說不誤。
“微臣以為,陳王所言差矣,大軍按兵部安排歸位即可,當務之急另有其事。”
他一口氣不歇,立即接著說:“因此次燕山大戰,朝廷上下全力配合,微臣亦然,誰料無意間,竟發現了當年鬆堡之役,似乎有些蹊蹺。”
“微臣一番細查,果然發現端倪!”
李伯欽還有一個身份不為人知,他數年以前,就是東宮心腹,這次領了揭露通敵一事的重任。
他對皇帝的不悅視若不見,一句話,吸引了大殿所有人的注意力。
王瑞珩大驚失色,“李大人,還請速速道來。”
鬆堡一役,一城軍民死傷殆盡,是所有熱愛家國者的痛。尤其是王首輔,他常常自責,是不是自己當初有更好的建議,或者糧草等物資送得及時些,就能避開慘劇?
畢竟第二批援軍,隻晚到了些許時候。
雖然京城決定對戰局影響真不大,但就是差那麽一點點,就鑄成巨大的傷痛損失,此事折磨了王瑞珩很長一段時間。
現在告訴他,這慘劇其中有蹊蹺?
遇上這種事,不要說王瑞珩,任何隻要心中無鬼的人,都是極為激憤的,大家緊盯著李伯欽,屏息靜待下文。
大殿落針可聞,氣氛立即緊繃起來。
陳王瞳仁一縮,當即往皇太子所在的另一邊首位瞥去。
剛好撞進一雙黝黑的眸子中,高煦麵色淡淡,未見喜怒,眸色幽深似海,冷冷盯了他一眼,不動聲色移開視線。
陳王腦中警鈴大作。
他立覺不好,心念急轉之下,立即將視線投向玉階之上。
陳王欲讓皇帝打斷李伯欽,可惜後者並沒有留意他,昌平帝也被吸引了注意力,正濃眉微蹙看著那邊。
他這是心裏有點虛。
隻因當年北方戰役剛剛打響時,皇帝忌憚北方軍區太過團結,示意穆懷善等心腹伺機分化一下。
作為一個帝皇,他隻想適當打壓一下而已,真沒打算給自己大肆放血的。畢竟能征善戰大將折損好些,兵馬也死傷嚴重,傷害的到底統治者的根基。
昌平帝不英明,但真沒愚蠢到這個地步。
誰能料想,穆懷善剛好還是皇後的胞弟,趁機策劃出這麽一場大亂子。
事後,穆懷善說自己隻是小小安排一下,誰知韃靼攻勢這麽凶猛,導致後果這麽嚴重。
昌平帝捶足頓胸,調查一番,認為穆懷善所言屬實,於是隻得示意趕緊掃尾了,以免被人察覺。
幾方人馬一起掃尾,又有皇帝縱容,所以痕跡才能打掃得這般幹淨。
現在,昌平帝還以為自己露餡了,正暗忖著若真萬不得已,隻好把戰死的穆懷善拉出來背鍋了,反正死無對證。
他哪裏有心思看陳王,孫進忠倒是瞟到了,不過他非但沒有提醒皇帝,反而移開目光裝作沒看見。
高煦成竹在胸,陳王心焦如焚,然而就在這麽短短的一瞬間,李伯欽已小心翼翼取出兩封信。
他肅容,打開封皮,將信箋取出抖開,豎著舉到胸前,好讓滿朝文武都看清楚。
“當年有人私通外敵!”
李伯欽猛地轉身,眸光如利箭一般,狠狠射向紀後一黨魁首的陳王及臨江侯,他切齒痛恨。
“通敵者正是坤寧宮紀皇後,還有國舅紀宗文!這二人欲謀取嫡位,蓄意加害皇太子心腹,大將楚立嵩,以及堅決不願同流合汙的大將紀宗慶。”
“為了削弱東宮勢力,為了一己之私,這二人私通韃靼當年的大王子,如今被擒的韃靼可汗。先猛攻宣府、鬆堡,再埋伏阻截楚立嵩援軍,一次不成,遂抽掉圍困宣府兵力,將鬆堡守軍援軍百姓一舉全滅!”
李伯欽雖是太子心腹,但他真是一個忠直的人,他對通敵者恨之入骨,恨不能飲其血啖其肉,死死瞪了麵色大變的陳王紀宗文一眼,他“砰”地一聲,重重跪在大殿上。
“陛下!”
他高高舉著兩紙信箋,泣淚疾呼:“請陛下為鬆堡戰死軍民作主!請陛下還鬆堡戰死軍民一個公道!”
微有泛黃的信箋上,分別有皇後臨江侯兄妹的署名,還有各有一個殷紅的落印。
其中一個,是臨江侯印信,而另一個赫然是皇後金寶!
筆跡清晰,落印明白,滿朝嘩然,震驚的朝臣顧不上規矩,紛紛圍攏在李伯欽身前,仔細察看信箋。
“是真的!竟是真的!!”
縱使大家不知二人筆跡,但皇後金寶假冒不得,最先幾個圍過來的大臣一看清楚,立時驚呼出聲。
李伯欽那兩封信箋沒能舉多久,就被疾奔過來的王瑞珩小心搶過。這位顫顫巍巍的老首輔,爆發出驚人的行動力,他奮力擠進去,取了信箋定睛一看。
“可憐我大周二十萬餘軍民啊!!”
王瑞珩痛哭失聲,淚流滿麵,老邁的身軀篩糠般抖著,高煦見了,不禁微微蹙眉,“王首輔請保重。”
這位曆經三朝的老臣,他還是很敬重的,可沒打算讓對方驚痛之下折進去。
“太子殿下請放心,老臣無事。”
事實證明,這位曆經數十載風吹雨打的首輔,有著過人的承受能力,他即便悲痛萬分,反應也一樣敏捷,話罷已“噗通”一聲,在李伯欽旁邊重重跪下,拱手肅然道:“通敵賣國,其罪當誅!”
“請陛下重重發落,以慰二十萬軍民在天英靈!”
“噗通”、“噗通”,滿朝文武如下餃子一般,紛紛跪倒在地,悲憤朝玉階之上齊聲呐喊:“請陛下重重發落,以慰二十萬軍民在天英靈!”
在陳王臨江侯手足冰涼,腦子一片空白這當口,孫進忠已經下了玉階,小心翼翼接過那兩封信箋,急步折返,遞到皇帝手裏。
昌平帝定睛一看,一字字一句句,印鑒殷紅清晰,果然不假。
他腦子也是嗡嗡作響,手已不受控製地顫抖了起來,“好一個母儀天下的中宮皇後!好一個國舅臨江侯紀宗文!”
昌平帝在鬆堡之役有損失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還很重要。
他這人眼神不好,發展出來的心腹大都不怎麽樣,不過人數漸多的情況下,總還有一兩個能幹且忠君的。
可惜都在鬆堡之役折損了,也不知穆懷善是有意還是無意,反正這兩個青年將軍在四年前都犧牲了。
當時昌平帝底氣足足的,痛惜一番,事後也就撩開手了。
此一時彼一時也,現在保皇黨自有主張,他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當年那兩個青年將軍就顯得尤為珍貴。
這二人能耐不比穆懷善小,成長起來絕對不容小覷,若還在,昌平帝如今何至於陷入這般窘迫的地步。
這一刻,皇帝雙眼瞪大,麵色漲紅,氣得渾身哆嗦,哽了好半響,才厲聲道:“皇後通敵賣國,朕即日黜其後位,打入冷宮聽候發落!”
“還有這臨江侯府,即日黜其官爵,滅其九族!……”
瘋漲的怒意,讓昌平帝暫時忘卻了昨日的協議,陳王的驚呼提醒他也沒能聽見,因為話說了一半,人竟晃了晃,“咚”一聲從龍椅倒下滾落在地。
“陛下!”
“陛下!”
……
大殿立即慌亂一片,在群臣驚呼聲中,霍川氣沉丹田,大吼道:“陛下!即便罪人當千刀萬剮!您也不能氣傷了龍體!”
“對!”“對對!”
文武朝臣齊齊往玉階那邊趕,階上階下兵荒馬亂,高煦提氣沉聲道:“孫進忠!趕緊將陛下抬回去!”
“來人!立即去請禦醫!”
接亂兩聲大喝,讓慌亂的人群立即找到了主心骨,孫敬忠招呼兩個禦前太監,跟他一起把皇帝攙扶上,急急離去。
另有數個禦前太監已如離弦的箭一般,瞬間奔出大殿,以最快速度往太醫署衝去。
上至皇太子,下至文武百官,立即緊跟皇帝往乾清宮轉移。
高煦神色焦急,上了廊道後,卻不動聲色往混在隨侍太監中的林陽使了個眼色。
這意思是盯著陳王及英國公。
高煦昨夜已吩咐過,皇帝怒意當頭,很可能處置了皇後臨江侯就觸發藥效了,必須盯住暫時被忽略的陳王英國公。
前者是皇子好歹有號召力,後者手裏還掌著近十萬京營兵馬。
不能讓這二人趁亂混出京,橫生枝節,引起不必要的損失。
林陽心領神會,立即悄悄退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