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田賦
字數:8268 加入書籤
怪不得後人常說大明朝能當上皇帝的絕對沒有一個是昏庸的隻不過是有作為和沒有作為而已想想也是在朝廷大臣的洗禮下皇帝豈是那麽容易糊弄過去的要知道這些大臣可是坐低層一步一步走上來的沒有奸滑手段沒有見過平時的時候當然會不自覺這樣應付皇帝皇帝看過了自然明白其中的奧妙馬上心領神會反之靈活應用到大臣們身上朱厚就是經過這樣的鍛煉迅成長起來。
“張侍讀找朕有什麽事情?”把最後一個奏折批閱完朱厚輕輕活動下身體在張信麵前他非常輕鬆連詢問的語氣也非常隨意。
“皇上興獻帝的儀注可曾確定下來了?”張信收斂心神明知故問道就是因為加一個皇字朱厚與大臣們已經吵上近一個月了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事情再次僵持起來沒有得到解決。
“還沒有張侍讀可是有妙計解決此事?”朱厚搖頭說道隨後露出喜悅之色見張信無緣無故提起這事以為他已經想到解決的辦法啦。
“連朝廷百官都無法為皇上分憂臣哪裏有辦法啊臣隻是聽說皇上為了此事經常不眠不休長此下去皇上身體怎能吃得消啊。”張信歎氣道這話雖然有點誇大其詞但還是有事實根據的朱厚為了抽出時間與張璁他們商討對策時常把批閱奏折的時間挪後偶爾因此忙碌到深夜張信執掌東廠對這些事情自然了解得清楚。
“那幫奴才又向你亂嚼舌頭了。”朱厚心中一暖臉上卻露出不悅之色。
“他們也是關心皇上龍體。”張信輕輕笑道:“若是皇上生氣的話那盡管責罰微臣好了畢竟這些事情是臣授意的。”
“看在綠綺姐姐的份上暫且饒你一回。”朱厚微笑說道若是換成其他人敢幹涉自己的事情。自己毫不猶豫給予嚴懲。
“那臣在此代綺兒謝過皇上啦。”張信笑嗬嗬說道多笑一下可以解除疲勞的經過張信這麽一撥弄朱厚的精神振奮許多眉間的倦色散去不少。
“母後最近可是時常惦記綠綺姐姐啊總是抱怨你霸占著她。不讓她進宮來探望母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再過兩天母後可能會召綠綺姐姐進宮地。”朱厚狡黠笑道隻有在這個時候他才會露出符合自身年紀的笑容。
“娘娘難道就不能體恤臣下不舍之情嗎?”張信滿臉悲容道誇張的表情再次讓朱厚歡笑起來如果讓其他官員見到張信弄臣的名聲肯定跑不了了而站在旁邊的黃錦也越佩服張信的手段。居然這麽容易地把皇上逗笑啦。
“好了。有什麽事情你就說吧。朕相信張侍讀沒事可不會進宮來地。”朱厚微笑說道。顯然對張信地性格早就了解明白。也在考慮什麽時候給張信授一個實缺。免得他總是清閑自在地待在家中享福。
“皇上聖明。臣是為了江南賦稅之事而來。不知道鮑忠可已把事情向皇上稟報?”想起進宮地目地。張信忙斂容正色說道。
“朕已經知道此事了。沒有想到各地中官這般為非作歹。居然敢如此欺壓百姓。欺瞞君上。橫征暴斂。”經過多方查實之後。朱厚知道鮑忠沒有說謊。而且江南地官員更加沒有問題。心中有些失望之餘。對太監更加厭惡起來。
“所以說皇上裁革鎮守中官。百姓人心大快。皆道有聖明天子在位。真是天下蒼生之福啊。”張信也不在意多說幾句奉承話。反正這知也不是自己編造地。而且還有一點張信沒有提及。在讚美朱厚地同時。百姓也在稱讚楊廷和促成此事。體恤民情。使得他地聲望在官場民間更加高漲起來。
“張侍讀什麽時候也學會阿諛奉承了。”朱厚喜悅笑道。雖然明知道張信這是在奉承自己。但是提及到自己得意之色。哪裏能不高興啊。況且張信又是自己人。那就不用再掩飾自己愉悅地心情了。
“微臣這話可是真心實意地。若皇上不信。可命人到民間采風。必然知道臣之言是否有假。”張信辯解說道。如果沒有一點根據地事情。自己肯定不會說。
“張侍讀為何提起此事?”朱厚當然不會為了這件事情特意查證笑過之後朱厚也疑惑起來張信早就已經辭去內帑的職務事情與他無關以他的性格應該不會對這事感興趣啦。
“當初鮑忠找臣商議此事時臣當時第一反應就是江南官吏貪汙腐敗居然敢動內帑之銀後來臣仔細思慮覺得他們還沒有這個膽子所以讓鮑忠查勘前朝弘治年間的江南賦稅事實證明臣的判斷還是準確的。”張信認真說道哪怕再笨的官員也知道動皇帝內帑庫銀的後果況且還一次貪汙數十萬兩這簡直就是在找死當然張信也不相信他們一點都沒有貪不過最多敢拿幾萬兩而已畢竟明朝官員的薪俸實在是太低了。
一個官吏如果不貪不拿他連自己家人也養不活唐宋兩代算是官員薪俸最高地而名臣韓愈推辭國子監祭酒不做寧可去當幕賓這說明當國子監祭酒的薪俸無法養活全家當幕賓的收入卻是國子監祭酒的三十倍由此可見唐代所謂的高薪到底是何情況了而宋代官員做到退休如果他是個清官能儲存起回家的路費或者死在他鄉有錢將棺材送回家鄉安葬就很不錯了。
想做清官先要能狠下心來置妻兒老小於饑寒而不顧想想看一個對自己親人能狠心的人又怎麽能愛民如子呢?於是乎中國曆史上就有這句話:“自古清官皆酷吏”翻看一下史書上的酷吏傳絕大多數都是清官。
當然這話可能說的太絕對但是不可否認清官一般都是或者可能喪失了基本人性和人之常情地。鐵麵無私大義滅親說起來非常動聽但是真正實施的話那要多麽大的決心還有無情啊換成是一般人肯定沒有這個鐵石心腸。當然不管哪個朝代在不滅到自己頭上的情況下百姓總是希望清官多一些的。
況且明朝官員薪俸屬於曆代最低一類的盡管大明開國初期太祖朱元璋動用了許多殘酷手段來打擊貪官甚至容許百姓動用群眾專政手段將貪官直接綁押到京城但還是無法杜絕貪汙到了現在貪汙現象就越來越嚴重。不貪無法過上像樣地日子也無法應付官場上的送往迎來所以貪汙受賄已經成為大明官場上的潛規則。像楊廷和、毛紀這樣地直臣家中也不敢說清貧如洗畢竟要坐上大學士這個位置不是憑著清正廉潔就可以了。
拿張信自己為例大明朝正六品官員月俸才十石一年不過一百二十石想要給綠綺買匹上好地絲綢再貼上一年的俸祿未必夠。像這樣低廉地俸祿不貪汙受賄才怪而且低薪不能養廉曆代的皇帝們當然心中有數。
但是官員貪就是做官的和百姓在生矛盾而不是朝廷其次官員貪了才能確保官員對朝廷的忠誠朝廷統治官員才容易所以皇帝曆來對不貪不拿的官員最不放心。不過官員貪汙也得有個度貪得太厲害把百姓壓榨得太苦天怨人怒天下一樣會大亂皇帝統治術就是既要肅貪又不能肅得太幹淨徹底不然誰還願意為皇帝打工啊。
“確實是如此。”朱厚點頭說道當日他的反應和張信差不多也以為賦稅不足是江南官員貪汙所致。但是經過再三查證之後。現事情與江南官員無關在讚成張信看法的同時。心裏更加好奇起來難道張信進宮就是為了向自己表功不成?
“江南賦稅不足這麽重要的事情為何皇上卻無動於衷?”張信忽然驚詫問道。
“張侍讀此話何解?”朱厚疑惑道既然不是天災人禍也不是地方官員貪汙再怎麽不足也能認了還能怎麽樣?總不能出爾反爾再往各地派出鎮守太監吧。
“看來皇上還沒有明白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張信歎氣說道心裏開始盤算起來該怎麽說才能把事情描述得再嚴重些。
“嚴重?請張侍讀明言。”朱厚皺眉說道隻不過少幾十萬兩銀子而已再過一段時間全國各地地夏稅糧銀就運進京城歸入太倉庫內到時國庫也不差那些錢吧。
“且容臣為皇上算一筆帳。”張信也沒有多言請示過朱厚之後讓黃錦拿出筆墨紙硯來開始為朱厚講解起來:“因為江南賦稅之事臣前些天讓人從戶部借來一些曆朝曆年的賦稅典冊臣經過仔細查閱後現今年的全國賦稅如果沒有意外地話應該為二千二百餘萬石這個數額隻會少不會多。”
“朕相信張侍讀不會估計錯誤的。”朱厚點頭同意道在興王府的時候他就明白張信對數字帳目之類的非常敏感如果不是非常肯定的話張信絕對不會說出精確的數值同時對張信從戶部借典冊的越權行為視若無睹。
“按照往年慣例這二千二百餘萬石糧賦中地方各省存留糧約一千萬石其中八百萬石作宗室祿米。”張信說道心裏佩服大明皇室那恐怖的生育能力從大明開國初期的數十人展到現在地上萬宗室子弟各省的地方存糧的百分之八十用來養活越來越多的大明宗室子孫想必以後這個數額還會增加的。
“居然有這麽多啊。”還是宗室子弟的時候朱厚當然不會覺得這個數額有什麽不妥之處但是現在成為皇帝考慮的角度當然不一樣了聽張信這麽一說馬上覺得用全國賦稅的近半來養皇室子弟似乎、好像、可能有些不對而且朱厚沒有懷疑這是張信胡言亂語因為這種事情一核對就明白了。
“還有就是每年江南的起運糧中三百萬石折金花銀七十餘萬兩。其中部分作軍官及勳爵傣祿其餘歸入宮廷內帑供後宮支用。”張信繼續說道這部分錢明顯不夠可能要從太倉庫銀中支取了。
“整治二十四衙門之後宮內地花銷也節省許多。”朱厚也意識到可能這七十餘萬兩不夠應付宮裏開支吧。
“每年槽糧四百萬石供應京軍、薊州駐軍和朝廷各署官員俸祿。還有白糧十七萬石供內宮消費南京歲費糧一百萬石左右“九邊”歲費軍糧三百萬石至八百萬石左右這個隨北蒙是否犯邊而定林林總總加起來大約在二千一百萬石至二千六百萬石之間。”張信仔細分析說道。
“這麽說來今年的賦稅不僅沒有節餘可能還會虧空?”朱厚額眉緊鎖。畢竟財政赤字是誰也不想看到的。
“這隻是臣大略估算而已各地的汛情旱災不斷還有暴民作亂。賑災平叛也是不少的開銷啊還有就是明年皇上可能大婚婚儀用度之資也不能省……。”張信開始滔滔不絕的敘說起來把財政赤字嚴重擴大。
“大明朝風調雨順地哪裏有這麽多災禍。”見到朱厚臉色不斷變差擔心張信因此被斥責黃錦連忙在旁邊提醒說道。
“是臣失言了請皇上恕罪。”張信醒悟過來。連忙行禮說道還沒有生的事情自己這樣說豈不是在詛咒嗎。
“不然天有不測之風雲張侍讀考慮得很周詳。”朱厚明白張信這是為自己著想當然不會有責怪之意隻是聽到張信這席話身上的壓力倍增。每日百官地奏折都沒有提過這些事情如果不是張信提醒自己一直以為大明是太平治世沒有什麽嚴重問題呢畢竟地方上地動蕩根本沒有影響到大局朱厚從來沒有放在心上。
“事情還不僅如此皇上即位時曾下詔書明年天下田賦減半。”張信苦笑提醒道:“不知道皇上到時如何應付這此開支?”
朱厚臉色一變。當時自己隻顧著與民同樂。下這詔書之後得到百官的擁護。沒有想過問題居然這麽嚴重如果真如張信所說那去哪裏找這麽多糧銀來填補虧空啊。
“既然張侍讀知道這事情肯定有解決之道吧。”朱厚期待問道現在太倉和內帑加起來也不過百多萬兩銀子哪裏有餘錢啊。
“虧空之事暫且不提皇上臣近日來翻查戶部典冊地時候偶然現一個奇怪的事情讓臣震驚之極。”張信嚴肅說道。
“你現了什麽?”朱厚詢問道知道張信不會在這個時候提起一些無關緊要事情的這這現肯定與賦稅有關。
“臣現自洪武朝到弘治朝百四十年間天下額田已減強半按理說當年開國之初因為戰亂之故人煙稀少耕田不多那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百多年來大明國力日盛人丁眾多開墾荒地的應該不在少數怎麽額田反而比洪武朝的時候更加少了呢?這真讓臣百思不得其解啊。”張信一臉疑惑說道。
“張侍讀此話當真?”朱厚臉色鐵青起來經過張信在安6開墾梯田之後他自然明白額田數目隻會增加絕對不會減少的這肯定是有人把自家的耕田隱瞞不報以逃脫朝廷的征稅。
“皇上可令戶部地孫大人查證若是臣有半句虛言任憑皇上處置。”沒有把握的事情張信從來不願意做的。
“朕自然是相信張侍讀地。”想到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自己的收入減少近半朱厚的火氣也逐漸冒了上來。
“皇上此事關係國本可不能輕而視之啊。”張信提醒道這不是他在危言聳聽要知道大明朝可是全靠農業支撐起來的若是田賦日益銳減早晚會出問題的隻不現在張信提早幾年向朱厚匯報而已。
“朕心裏明白還是張侍讀忠心為國總是在提醒朕治國安邦之事。”朱厚感慨說道朝廷百官之中能有一半像張信這樣為自己考慮。自己哪裏會總是生氣。
“臣身為大明朝廷的臣子雖然職微位低但自當上報天子朝廷下為民間百姓這是臣的本份當不得皇上誇獎。”漂亮話誰不會說。張信自然也不例外。
“既然知道此患張侍讀可有解決之法?”朱厚虛心請教起來心中閃過上次清莊田之事。
“皇上此事關係重大不如召集各位大學士加以討論幾位學士經驗豐富自然明白該如何處理此事的。”張信推脫說道事情都由自己說了還要其他官員做什麽。況且若是出主意肯定會得罪人的能撇清關係自然最好。
“張侍讀言之有理。”朱厚點頭也認為像這種涉及到國本地事情。確實要和幾個重臣商量一下聽取他們的意見雖然不想承認但是朱厚心裏也明白與幾個老臣相比自己在處理朝政上確實還顯生嫩。
“皇上若是各位學士問起您是怎麽知道這事的皇上可否不提及微臣。”張信訕笑說道:“臣從戶部借取典冊地事情。怎麽說也不夠光明若是讓禦史言官知道少不了再參微臣幾本這話的話微臣都不知如何自處。”
“放心朕到時就說是鮑忠查證江南賦稅情況下現的。”朱厚微笑道心中卻是為之一動覺得張信立了這麽多功自己總是在口頭上誇獎而已。也是時候把張信的職位挪動一下了不僅要升一級還要給他安排個實缺。
張信離宮之後朱厚馬上吩咐太監去把幾位大學士召過來這件事情雖不急不來但是非常重要朱厚不想再拖下去想盡快解決。
“臣等參見皇上。”幾個大學士聽到朱厚的旨意來到暖閣後按禮拜見皇帝。被賜座坐下之後。心裏也隨之疑惑起來除去剛官複原職的費宏不說。其他幾人已經好久沒有被朱厚這樣單獨召見過了想見皇帝也隻有在太和殿裏。
“不知道皇上為何事召見臣等。”沉默片刻之後楊廷和先開口說道心裏已經決定如果朱厚是為了興獻王儀注事情地話還是堅持已見。
“今日召見幾位學士是想與幾位商討一件關及國本之事。”朱厚平淡說道但是眉間還是露出一縷憂慮之色。
“關及國本?臣不明白還請皇上明示。”毛紀額頭一皺根本不想信有這樣的事情以為是哪個官員在皇帝麵前危言聳聽想以驚世駭俗之論向皇帝邀功請賞。
“大明開國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在曆代先皇勵精圖治之下雖然不敢說盛世大同但也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朱厚輕輕說道:“更是把大明世敵北蒙拒之關外太祖皇帝金戈鐵馬打下來的江山不曾丟失寸土。”
“皇上所言極是。”幾個學士唯唯諾諾起來這樣的話可不能反駁心裏卻越加困惑起來弄不清楚皇帝到底是什麽意思。
“既然國內無憂外患又不能危及社稷那怎麽天下額田怎麽會減半的。”朱厚皺眉說道田地肯定不會無緣無故減少的其中必然是有原因的。
“額田減半?皇上何出此言。”楊廷和心眼眉一動心裏不平靜起來自己身為輔都沒有看到過這樣的疏折報告皇帝是怎麽知道的。
“皇上此事非同小可可不能聽信謠言啊。”毛紀還是不怎麽相信事實證明閣臣們從來沒有統計過曆朝耕田數量也沒有這個興趣去理會就連戶部尚書最關心地也是每年地賦稅糧銀從不會去追究耕田增多還是減少。
“朕已經讓人查實取證事情絕無虛假。”朱厚非常相信張信認為張信統計的數據根本不會錯誤地。
“皇上不如召戶部尚書孫交前來一問便能可知道此事是否屬實。”蔣冕提議道心中也相信皇帝不會無的放矢的肯定有自己的依據。
“黃錦去把孫尚書請來。”朱厚吩咐道看到幾個閣臣淡定的模樣他心裏有些不樂意起來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嗎。(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