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兵至賀蘭山
字數:6581 加入書籤
現代的寧夏省是西北地區麵積最小的省了,與相鄰的陝西比較,它比陝北這一局部地區還要小,用內地的省份比,它比山東省的山東半島部分略大一點,這在地廣人稀的西北來說真是奇葩。在民國前期,即北洋政府時期,寧夏屬於甘肅,南京政府時期是獨立的寧夏省,建省的時間就是這兩年。我們的故事中采用寧夏省的說法是為了簡潔一些,並且符合曆史。
由於軍閥割據的原因,內蒙的鄂爾多斯、烏拉特旗、河套地區等廣袤的草原、沙漠,以及寧夏都屬於西北軍的勢力範圍,所以往往界限不清。
井嶽秀就占據著河套地區,那是他的糧倉,也是他用武力從俄國人、蒙古人手中奪回來的。馮玉祥有個五原誓師,五原就是河套,這裏曆來是西北軍的傳統地盤。
這次特別支隊進軍的路線就是一路沿著黃河朔流而上,途徑井嶽秀管轄的河套地區,由此南下就進入了馬鴻逵管轄的寧夏地區了。東北軍當然會與沿途的主人們打招呼,包括閻錫山和井嶽秀。
特別支隊進入河套地區是這一路上第一個人口稠密區,其他的地方除了偶爾碰到幾個蒙古牧民之外,幾乎見不到人。
在這裏,這支隊伍的真正領導者——臧式毅與特別支隊匯合了,從現在起,臧式毅將走馬上任,實際的領導這支部隊,他宣布寧夏派遣軍成立,臧式毅任司令,陸軍少將何柱國任司令部參謀長,陸軍上校趙維禎任司令部政訓官,陸軍少將張宗昌兼任副司令(他是特別支隊的司令)。派遣軍下轄特別支隊和149團。
特別支隊現在有14000多人,比一個師的編製還要大,它有四個大隊和一個司令部中隊。第一大隊是炮兵、第二大隊是裝甲兵、第三大隊是騎兵、第四大隊是工兵,司令部中隊包括警衛、輜重等。
它的第四大隊被調到海城修築要塞去了,為此從第三軍第十五師抽調了一個工兵營補充給了特別支隊。這樣一來,特別支隊就隻有12000多人了。
前文我們說過,它的第四工兵大隊實際上是“築壘地域”部隊,東北軍的高層也在考慮衛戍司令部之下的保安部隊中增設這種部隊,用於要害地點的防禦。
他們的第二裝甲大隊,原來叫做鐵甲車隊,現在統一更換了美國汽車改裝的裝甲車了(暫時配備不全)。新裝甲車分兩種,一種偏於火力支援,因此,頂部安裝了重機槍,像個炮塔的樣子。將來的榴彈發射器製造出來後,也會裝備。另一種偏於運兵,空間大,可以裝載一個班的士兵。
第一炮兵大隊有各種步兵炮80門,重炮配的很少,隻有一個小隊,共4門,120榴彈炮、120迫擊炮各兩門。這都是整編後,按師一級配置的。重炮屬於特別的關照,就是考慮到他們經常要單獨作戰。
騎兵同於其他的部隊,沒有特殊的裝備。
它的大隊是團級部隊,因此,特別支隊就相當於一個混編師(加強師的意思)。
這隻隊伍太特殊,全是俄國老毛子兵,中國人的兵也有,數量不多。特別是政訓官、憲兵,全部是東北軍的幹部。
正因為如此,它太惹眼,太招風,因此,臧式毅命令:在人口密集區,全部采用夜間行軍,日間休息的方式通過。好在兩三天就可以過了河套,也不會過分的影響士兵休息。
藏式毅搞的夜間行軍僅僅做到了少驚擾當地的居民,保密的效果完全沒有,“老毛子來了!”已經傳遍了寧夏省。馬家居於此地,稱王稱霸,曆經三世,五六十年了,他們的爪牙、坐探、親信遍布於這一地區。即便不使用電報其消息傳播的速度也是相當的快。
12月5日,派遣軍完成了三千多裏的行軍到達了烏達城下(即烏海),烏達城是馬鴻逵勢力範圍的最北端。
派遣軍的到達時馬鴻逵的部隊已經嚴陣以待了,防守兵力多少尚不知道。看來派遣軍的到來還是走漏了風聲,馬鴻逵害怕了,派兵防守烏達城。
戰鬥即將開始。部隊走了三千多裏也需要短暫的休整,藏式毅命令建立防禦,建設戰地機場,部隊休息三天,整兵備戰。
他們剛剛經過的河套是河網地區,從烏達向南同樣是河網水渠縱橫的地區。中國的西北部,這種好地方不多。
烏達城知名度太低,但是換一個名字那定然是家喻戶曉,什麽名字呢?賀蘭山闕。不錯,此地就是嶽飛所寫的詞:“滿江紅”中所說的“賀蘭山闕”。不過嶽飛是從南向北打,東北軍是從北向南打,方向不同,地點是一個。
寧夏省大部分是平原,它的南部是六盤山的山區,西北部就是赫赫有名的賀蘭山,烏達就是賀蘭山的一個山口,黃河由此通過,向北流去,這裏是北部草原與寧夏的交通要道。這個山口是寬約20裏的一個南北通道,烏達城便坐落於此。攻破烏達城就進入了寧夏的腹地,將無險可守。因此,預計馬鴻逵將會重兵防守烏達。
這裏的黃河可不是黃河中下遊的景象,河水可不是混泥湯子,是正常的河水,河道也沒有那麽寬,也沒有大江大河的氣勢,像是極平常的一條河流,現在是冬季,水量也不大,並且結了冰。不管有沒有橋梁,隨處可以過河,河道不構成交通障礙。
賀蘭山基本是南北走向,它名氣很大,可占地範圍太小,恐怕是最小的山脈了,它的南北隻有三百多裏,護衛著寧夏最富庶的一塊平原。按說三百裏也不算遠,從它的外部(西側)繞過去也未嚐不可。但是賀蘭山以西是氣候惡劣的沙漠!人員通過有極大的危險。
這就是賀蘭山闕的重要性了:非此地,別處不能通過!
......
為了牽製敵軍,藏式毅命令駐紮於寶雞的第149團出擊,向寧夏南部的華亭、平涼進軍。這裏屬於甘肅,但是在馬鴻逵的手中。
12月7日,天氣晴好。幹燥的西北,冬季裏大多是晴朗的天。但是草原上的風可是厲害,特別是冬季。今天東北軍的軍官們可是注意天氣,因為今天空軍的戰機要起飛執行任務,還好,風力不大。飛機帶上剛剛印刷完成的傳單今天要撒到烏達城地區。除了烏達城裏,黃河沿岸也是比較密集的城鎮村莊,大戰之前,先要做輿論宣傳,同時,空軍的戰機也有偵查的任務。西北的軍閥絕對沒有防空武器,飛機可以低空飛行,這是得天獨厚的偵查條件。
9點,兩架戰機起飛了,在西北地區,這應該是第一次有飛機的飛行。東北軍的軍營距離烏達城隻有二十裏,飛機起飛剛一拉起來就到了烏達城。
飛機飛行的不高,馬達轟鳴從城區低空掠過。城裏的馬家軍官兵和市民們可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飛機,紛紛跑到大街上、空曠處抬頭看熱鬧。
“大鐵鳥!”
“大鐵鳥飛來了!”
“大鐵鳥下蛋了!”
飛機投下的紙片紛紛揚揚的在空中飄舞,緩緩的飄落到地麵,人們爭先恐後的撿起來閱讀著那上麵的文字。
傳單是雙語的,正反兩麵印刷,一麵漢字,另一麵阿拉伯文字。
我國的回族、維吾爾族、撒拉族、保安族、東鄉族等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都使用阿拉伯文字。難道他們都懂阿拉伯語嗎?
不是的,懂阿拉伯語的是少數知識分子,多數都不懂。他們把阿拉伯語的文字當做拚音字母來用,他們把這種用法叫做“小經”。真正的古蘭經是阿拉伯語的,就尊稱為“大經”。在中國的伊斯蘭教徒平時使用的就是小經,比如我們在清真餐館、商店看到的牌匾,就是小經。
像朝鮮的訓民正音、日本國的片假名,還有這裏說的小經,所有的拚音文字都有共同的,學童幾天之內就認字了,會讀會寫。它的缺點也是明顯的:文字的可讀性差,不管學問高低,閱讀同樣吃力。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一目十行”,意思就是迅速的對一篇文章瀏覽一遍,知道一個大概的意思。這是漢語特有的,其他文字都做不到。原因就是漢字“表音”又“表意”,不必讀出來,意思已經懂了。漢字之偉大就在於此,因此,作為炎黃子孫一定要愛護我們的漢字、漢文化,不要輕易的破壞它。
我們說句題外話,簡化漢字有優點,但是,其中部分簡化字是不嚴肅的、沒有根據的、甚至是錯誤的。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這批錯字一定會更正或者廢止。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所用的簡化字隻是簡化方案的第一表,它的後麵還有第二表、第三表,第二表已經頒布執行,但是太不像話了,嚴重的醜化了漢字,社會反響太大,被廢止了。但是個別的字還有人使用,例如:菜市場中常見的草頭下麵一個“才”,這個字就是第二表中的“菜”字。寶蓋下麵一橫是“宣”字,這個也能偶爾見到,流毒不淺啊。簡化字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人為地割斷了曆史,五十歲以下的人已經完全不認識正體字了,牌匾、對聯、碑文一律不認識,看文物古跡像是老外到了中國,完全不懂。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不是總說文化傳承嗎?這種狀態還“傳承”什麽?
簡化字我們就說這麽幾句,過多的不說了。
拚音文字還有不少問題很嚴重,是無法解決的:首先它無法麵對眾多的方言,因此,甲地書寫的文字,乙地就不能完全讀懂。還有生活空間的問題,年輕人寫的文字,老年人就看不明白。還有行業,搞食品生產的,與搞重工業、化工的,他們無法交流。搞文學的與搞軍事的,其文字互不通用,甚至有相反的含義。於是就造成了詞匯量猛增,成了天文數字,難於駕馭。表達同一個意思就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的拚寫方法,這就成了一個怪現象:字母很簡單,一學就會,讀書太難,特別是換一個環境,就成了文盲。
日本國、現代的南韓,他們都使用大量的漢字,其原因就在於此,離開了漢字,寫出來的東西,可讀性就太差了。
中國伊斯蘭教徒使用的小經就是這種情況,好在它是輔助性的文字,不能造成太大的問題。
好了,關於拚音文字說的夠多的了,就此打住,我們隻要知道他們認識傳單上的文字就可以了。
傳單的內容是譴責馬鴻逵在寧夏實行暴政的,例如:盤剝百姓、魚肉鄉裏、私印紙幣(在寧夏強迫流通)、三丁抽一(大量征兵)等等,這幾項是真的,馬鴻逵的確是這麽幹的。傳單上不能寫太多,當然是選出主要的寫上幾條就行了。但是不會忘記寫上他支持新教,打擊迫害老教,這一條純屬無中生有。誰知道馬鴻逵是新教還是老教?新老教派誰是誰非也說不清楚,但這是參謀部定下來的宗教政策,就要這樣執行。打擊新教,扶植老教。反過來說:打擊誰,誰就是新教徒!有點不講理,可這就是東北軍對伊斯蘭教的政策。不光是伊斯蘭教,將來如果有機會打到蒙古、西藏等地區,對藏傳佛教的黃教、紅教兩派也會執行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
當然傳單中也不能忘了安民,告訴民眾:東北軍保護百姓,不會無端的傷及無辜,作戰期間都呆在家裏,不要到處亂跑。不過這種說法百姓們未必相信,老毛子不好惹他們都是知道的。
城中的百姓和軍中的士兵們跑出去看飛機,看熱鬧,可是做軍官的還是懂的一些軍事常識的,看到飛機他們就知道局勢不妙了。高層軍官,有文化知識可以看報紙的人,都知道東北軍有空軍,並且在對日作戰中戰功赫赫,這就說明北麵城外的部隊可能是東北軍的主力。但是為什麽有老毛子兵,他們就不懂了。
尚未交戰,守軍就人心浮動了。
那個宗教政策眼下還看不出效果。西北的確存在新老教派,矛盾也不小,但是遠不夠宗教戰爭的激烈程度,東北軍利用教派挑撥,估計矛盾會加劇。
烏達城不大,也屯不了多少兵,熱兵器時代也不能全部指望城池。因此,馬家軍的防禦也是沿著山穀展開的。馬鴻逵也是下了力量,得到老毛子兵到了河套的情報後,他急忙調集了兩個師三個旅的部隊到烏達設防。馬鴻逵聽到毛子兵心裏就發毛,幾年前,他就是被老毛子打了個落花流失,為此還丟了河套。
前邊我們說過,軍閥的部隊編製混亂,馬鴻逵本身是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麵軍第4軍的軍長,為了這,他的下屬最大隻能是師了。他的部隊接近十萬。師、旅、獨立團的編製就有好幾十個,當然有正規番號的是少數。他的騎兵多,騎兵師或者旅一般是兩千到五千人,人數有多的,有少的,也不整齊,那就看師長、旅長抓兵的本事了,當然吃空額是免不了的。步兵人數略多,師或者旅都有四千到八千。照此計算,現在山穀中馬家的部隊大約有三萬左右。
西北軍閥的裝備太差,步槍的裝備水平多數是三成左右,就是一千人三百條槍,其餘的就是長矛大刀。輕重機槍也是有的,太少,彈藥更少。火炮就是稀有之物了,那是馬鴻逵親自掌握的,沒有幾門炮。可就是這幾門炮,在西北就可以稱霸一方了。
這種裝備水平對上東北軍就隻有一個結果——慘敗!
賀蘭山的戰鬥即將開打,結果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113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