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有喜有憂
字數:6459 加入書籤
朝鮮南北分治的局麵已經形成。
對於義勇軍來說還有一個遺留問題,那就是東北軍所掌握的義勇軍將交給韓國政府,東北軍不再負領導的責任。北朝鮮雖然沒有統一全國,可是已經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了穩定的政權,並且國家暫時還是安寧的。因此,按照當初他們與東北軍政府的協議,軍隊應當交還。
這一項遭到了韓國政府的拒絕!交給他軍權他不要!這是什麽意思?
想一想就明白了,用白話說,就是“大哥,不能放手不管兄弟呀!”北朝鮮的地位很脆弱呀!
從中國來說,南京國民政府支持它是沒問題的,但是武器、物資的援助很難保證。東北是近鄰,以往的合作很默契,關係友好,利益一致,所以東北軍政府才是他們真正能依靠的外援。他們立國之初,除了東北,再也沒有“友邦”了。南北朝鮮之間,是人都能看明白,友好是暫時的,總有刀槍相見的一天!在對日作戰中,南朝鮮所顯示出來的力量那是有目共睹的。韓國政府能不膽寒?
如果有一天南北開戰,到了北朝鮮頂不住的時候,有這支東北軍麾下的義勇軍,東北當局就不得不管!這就是北朝鮮政府所考慮的。
但是中國的地方軍閥掌握外國的軍隊總是不太合適,於是東北方麵提出折中方案:東北軍掌握的第五、第六、第七,三個支隊,取消支隊的臨時編製,整編為一個軍,番號由韓國掌握。韓國方麵給了第一軍的番號,下轄三個師,番號第一、第二、第三師。從番號上就更說明了北朝鮮對這支部隊的重視,否則,“第一”不是那麽好給的。
韓國義勇軍第一軍軍長是東北軍的孫鶴喜少將,團以上的軍官兩家都有,政訓官全部由東北軍派出。
第一軍的駐地就在中國的租借地清津地區,還有江界和新義州。這支部隊的軍需供給由東北軍負責,但是賬目要記到韓國政府的頭上。原則上東北軍不會把他們拉到中國的戰場上作戰。
江界和新義州一直在東北軍的控製之下,基於同樣的理由,北韓政府挽留東北軍,希望不要撤出。作為補償軍需,這兩地的稅收則二一添作五,一家一半。
北韓政府也仿照東北軍的編製重新整編了自己的部隊。
大韓民國居於北方,今後我們就簡稱“北韓”,南部則稱作南朝鮮。
北韓政府很重視本國的經濟建設,因此,他們與東北當局舉行了一係列的經濟、軍事、政治合作的談判,簽署了一批合作協議,中心思想就是東北方麵幫助朝鮮恢複經濟,並且在政治上、軍事上、工農業方麵派出顧問團,全麵幫助北韓的建設。
南朝鮮一方,相信也會與蘇聯方麵有類似的合作。
總之,在完成軍事清剿的同時,南北朝鮮都在建設鞏固政權,同時也會展開外交,爭取國際承認。
北韓為了配合自己的外交活動,於3月10日在上海舉辦了日軍在朝鮮國的大屠殺罪行的照片、物證展覽。這些展品也包括了南朝鮮送過來的,他們不是一個政府,但畢竟還都承認朝鮮國隻有一個,所以,這些物證就放在一起展出,每一份物證注明出處即可。
這種展出可以在中國的民間尋求同情,間接的也告訴了中國民眾,如果被日本人侵略會是什麽結果。
這些,對於西方列強未必有什麽作用,至多能給西方人一個印象:日本人很野蠻!其他的作用不大。比如,眼下還是沒有那個國家承認他們的外交地位。不過據說南京政府正在研究是否承認北韓,但是對南朝鮮怎麽辦?兩邊都承認嗎?
上海可是有日本人的,並且很多,因為日租界的麵積特別的大。這裏要說明一點,上海的日租界是日本人自己強行占據的,並沒有條約的依據,純屬無法無天。可中國的曆屆政府都默認了,包括現在的南京政府。
在上海的展覽是辦在英國租借裏,日本人很憤怒,但是他們還是不敢到英租借鬧事,英國人還算是日本人的友好國家,日本人再不講理,也要顧忌英國的臉麵。
......
對於朝鮮的突變,別的國家都可以看熱鬧,唯獨日本國不行,這可是真真切切的利益攸關呀。日本國曆來就有:“欲征服世界,必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征服滿蒙;欲征服滿蒙,必征服朝鮮。”這句話是不是出於田中奏折不重要,它是日本國上至天皇下至元老、大臣、精英的一致心聲。為了完成征服朝鮮這第一步,日本人付出了幾百年的努力。從中國的明代起直到清代末年,他們就不斷的挑起事端,入侵朝鮮,幾十次都有了,每一次都是大敗而回,朝鮮的曆史就是抗擊倭寇的曆史。直到日俄戰爭,日本人才終於如願以償,占領了朝鮮,並得到世界列強的承認(普利茅斯合約),那是多麽不容易。可是現在,僅僅半年多一點的時間,就被徹底地趕出了朝鮮。
其實日本人還不知道,他們打敗了俄國人,從俄國手中取得了朝鮮。這一次被趕出來也有蘇俄的一份力量,並且是重要的力量。
所有這一切,引發的導火索就是皇姑屯刺殺案,始作俑者就是河本大作及其幕後支持者。日本人能反思到這一點嗎?不能!因為河本代表了一派勢力,這一派勢力在日本國目前就是主流,例如,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這幾個人物目前還都在關東軍任高級職務,他們仍然是日本的英雄人物,並沒有被日本人清算,他們依然在為日本軍界出謀劃策,依然堅持河本大作的思想和精神。但是,隨著日本人處處失敗,這些人的地位還能維持下去嗎?
那麽日本人對於朝鮮事態的變化會持何種態度呢?這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繼續的冒險發動戰爭,哪怕沒有一絲一毫成功的可能,他們還要幹!不死不休!直到滅亡!
日本國的軍界(日本人叫做軍部)也是有不同的聲音,這就是傳統的海軍、陸軍的矛盾,海軍的眼睛始終盯著南洋。可是,自從日本的海軍遭到東北軍打擊之後,日本國的海軍中產生出一批複仇派,他們改變了態度為的是到滿洲去複仇,因而間接的支持了陸軍。
日本國的精英之中也有不少反思,他們之中就有附和齋藤實訣別電之態度的,就是徹底的批判河本大作,他們或多或少的傾向於已經失去權力的舊官僚集團。
小林省三郎的訣別電,代表了日本精英界大部分,那就是把矛頭指向中國的南方。
不管各種態度有何區別,最後說了算的還是日本內閣,另外就是居於崇高地位的天皇,他們的意見才能一錘定音。
現在,日本國已經追加運送了三個師團到關東州。當然他們的運兵太艱難,其一是日本國的經濟實在糟透了,捉襟見肘,每出動一個師團都是東湊西湊,甚至天皇的家族都拿出了自己的私產,不少的元老、大臣也以天皇為榜樣,捐獻自己的私產。其二就是東北空軍的不斷襲擾,損失的船隻很多,運輸力量越來越不夠用。因此增援動作緩慢。
進攻滿洲之箭以在弦上,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國能夠半途而廢嗎?恐怕天皇這一關就過不去。
利箭在弦不得不發!日本國也需要在滿洲拚搏一番,否則,整個的日本國民都不會甘心。
......
與日本國的情況相反,在中國的大地上可是一片的歡騰,此時的中國人還沿用老習慣,吧朝鮮當做中國的屬國,所以就把朝鮮發生的事當作了中國自己的事。慶祝性的遊行已經在多個城市舉行了,正趕上過年(農曆年),各地的鞭炮聲不斷,今年的鞭炮可是徹底的脫銷了,不少的小作坊又在年節期間開工趕製,好生意不能放過。
各路諸侯的大佬們可就費了心思,核心的問題就是——誰幹的?
日本人在朝鮮的正規軍就是四個師團,八萬人的樣子。日軍的戰鬥力軍閥們還是知道的,南京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就與日軍交過手,這是在山東濟南,以及後來的天津日租界。戰勝八萬日軍的正規部隊,起碼需要三四倍的兵力,放在國軍的身上還不一定能打贏。
東北軍過了江,參了戰,與朝鮮的各地起義軍配合著就能打贏嗎?他們都不相信。
南朝鮮執行社會主義製度,新成立的朝鮮人民黨,這些事情他們雖然不保密,可也沒有宣揚,這個新政府幾乎與世隔絕,當然暫時也不是特別的明朗。
不過,南朝鮮的人民共和國給出了一個提示——“人民”二字很少有放在國名之中的。
你知道嗎?從文字的意義上說,“人”等於“民”起始於唐朝,在那之前“人”是個體,“民”是眾人,涇渭分明。因為唐太宗名叫李世民,在唐代“民”字禁止使用,代替的就是“人”。由此開始“人”=“民”,到了近代把他們合在一起組成了專用名詞:“人民”。
見多識廣的精英們就開始猜測:有沒有共產黨的影子呢?進而就猜測蘇聯有沒有介入?難道蘇聯人參加了朝鮮的戰爭?
如果有蘇聯的介入,戰爭的結果就就比較真實可信了。對於蘇聯的國力大家還是有一些了解的。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楊永泰的分析,他對蔣介石說:“蔣主席,東北軍政府與蘇聯的合作是公開的,大家都知道。這種合作滲透到軍事方麵是順理成章的事,畢竟現在是戰爭時期嘛?在東北的戰場上東北軍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戰鬥力就隻能用這個解釋。以此推論,東北軍過了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蘇聯的部隊也就跟進去了。現在的朝鮮出現了兩個政府,南邊的人民共和國極可能是蘇聯人扶植的,他們與李承晚的大韓民國當然隻能是兩個政府分治。對於李承晚我們是了解的,他絕對不是共產黨,也不會與共產黨共事。我們與韓國政府有聯絡機構,可以設法了解,這對於我們與朝鮮的外交來說,關係重大。”
其實這種事情在外界顯得神秘,那是由於南朝鮮對外聯絡閉塞,對於北韓來說不是什麽機密,北韓政府知道的一清二楚。南京政府隻要想知道,那就是一句話的事。
......
仗要打,喜事也要辦。
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取個團團圓圓的吉利,趙三本和張家五小姐的婚禮如期舉行。
大元帥嫁女可是東北的大事,整個奉天城都張燈結彩,各種禮儀自然是要極力的風光,什麽三媒六證、聘禮、嫁妝、儀仗、賀禮賀儀、花轎樂隊等節目齊全,從早晨起結婚的禮儀就開始上演。
趙家的宅院裝飾一新,紅幔帳一直掛到街口,辦喜事的大堂,洞房都在這裏。但是,趙家僅僅是個兩進的宅子,院落太小了,今日的賓客有頭有臉的就是數百人,這個小院子怎麽容納得下?大帥府倒是大,可那是趙五小姐的娘家,婚禮在那邊辦成何體統?剛巧,趙家的斜對麵是一塊寬敞的空地,於是就搭建數座大席棚子,充作喜宴場所。
趙家的喜宴廚師可是一流,全部是大帥府的禦廚,這些廚師當然都是趙三本的徒弟們。這頓宴席定然夠檔次。
聘禮嫁妝都是九抬,兩人抬一個箱籠就叫做一抬,“九”是最大的數字,所以用九抬。內中的物品就不知道了,反正都是好東西。
有一樣值得一說,五小姐的嫁妝之中有一抬上麵放著泥坯,也紮著紅綢帶子,還有一抬是紅綢帶子紮著的瓦片。你知道這是什麽嗎?
泥坯代表土地,瓦片代表宅院,所以這兩抬表示娘家陪送的良田和宅邸。那可是嫁妝的重頭戲,泥坯、瓦片,一般人家還真的陪送不起呢!
新娘從大元帥府接出來,新郎身著長袍馬褂,頭戴紅頂子的瓜皮帽,騎著高頭大馬,胸前佩戴著大紅花,花轎在眾人的簇擁下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有城牆的這一部分奉天城不是很大,這個迎親的隊伍不是直奔趙家,他們要沿著大街小巷在城裏繞城一周,讓全城的人都享受這份喜慶。
婚禮的宴席分兩處,大佬級的人物都在趙家宅院,其餘的到大席棚。
獨子娶親,趙誌有老兩口樂的合不攏嘴,也是到處敬酒。不過那一口川蜀的口音讓人聽不懂。
趙三本得了偏福,娶得貴小姐,大帥府的千金,那是誌得意滿,喜不自勝,端著酒杯到處敬酒。他又是個實誠人,杯到酒幹,所以喝了個酩酊大醉,到了新房裏吐了個一塌糊塗,害的五小姐侍候了一夜醉漢子,這個洞房花燭夜算是白過了。不過好事不怕晚,來日方長。
三日後,新婦回門,小兩口給大帥夫婦叩頭,這個禮節才算完事。
---128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