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大戰序幕-續

字數:5683   加入書籤

A+A-




    遼南這一帶的地形日本人也是熟悉的。他們有詳細的軍事地圖。

    日本人畫中國的地圖那是出了名的,在抗戰中,中國的各路軍隊使用的最好的地圖都是日本人的。這一點無論是曆史書,還是小說影視劇裏邊都有反應,各路的高級將領們如果得到一份日本的軍用地圖,那都是視為珍寶。小鬼子為了侵略中國那是下了幾十年、上百年的功夫。日本的軍用地圖把村落、道路、標誌性的建築、山勢、甚至大樹、水井都標注的清清楚楚。

    有這麽詳細的地圖,關東軍在山區的行動也不是瞎子摸大象,也會計劃的很周密。

    日軍采用重兵抱團,步步為營的辦法,遊擊隊急切間就下不得手,取得更大戰果的機會不好找。盡管遊擊隊難尋戰機,但是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最顯著的作用有兩個:第一,鬼子缺糧不好解決,因為他們不敢外出打糧。打糧的部隊總不能拉著大炮吧?每一支遊擊隊都是七百多人,步兵炮、輕機槍,還有新裝備的榴彈發射器、槍榴彈等一應俱全,一個聯隊的鬼子也不懼。日軍大兵團聚在一起,連挖野菜都難。所以關東軍的吃飯問題不好解決,餓肚子是常態。第二,遲滯了日軍的前進速度。遊擊隊對於日軍的騷擾是花樣翻新的,例如在必經的道路上埋設地雷,破壞道路橋梁都是遊擊隊的拿手好戲。現在,遊擊隊手中還有定時地雷的新品種。采用深埋炸藥加定時器的辦法,地雷探測器都找不到,說不定什麽時候就爆炸。日軍的隊伍有七八萬人,他們如果全部通過同一條道路,最少需要兩天,定時地雷埋下去,總能收到效果。這就逼迫鬼子們必須仔細的尋找地雷,在加上冷槍冷炮的打擊,日軍的行軍速度就快不了。

    地雷探測器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探測地下的金屬物體。定時地雷使用的是炸藥包,它的金屬部分可以很少,地雷探測器自然就找不到。

    東北空軍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關東軍的空襲,隻要是好天氣一定要尋找目標轟炸。現在關東軍出動了,數萬大軍一動,必定是有漏洞的,隻要被發現目標,就會實施空襲。自從日軍出動以來,東北軍的空襲也就增加的次數和密度。

    特別是炮艇機,他對於日軍地麵部隊威脅極大。

    由於東北軍知道關東軍現在有秘密的機場,也是加著小心,每一次空軍的行動都會出動一隊戰機在旅順可疑的地點巡航,監視著地麵,對待可疑之處也會實施轟炸。但是日本鬼子始終沒有起飛他們自己的航空兵,機場偽裝防範的甚嚴,東北軍始終找不到。

    日軍被轟炸的次數多了,也就積累了經驗。他們在高處放上觀察哨,遠遠的看到東北軍的飛機來了,就發防空警報。地麵部隊躲避空襲就靠躲藏和偽裝,日本人下了功夫,空軍就不容易發現目標了。東北的山區原始森林極多,小鬼子躲入樹林中,戰機就失去了目標。地麵上的遊擊隊倒是有機會識破日軍的隱藏地點。本來空地配合也是不錯的打擊方式,但是空軍的聯絡手段太笨拙,地麵上指示目標不容易。

    敵軍的目標不是固定不變的,地形景物也總是變化。像什麽打旗語之類的都解決不了準確指示目標。

    現代的手段很多,比如一個激光束就可以解決,也可以用無線電發射源,可是這個時代的確不好辦。

    飛機滯留空中的時間有限,不可能全天候的監視,所以空襲可以遲滯日軍的推進速度,卻不能阻止日軍前進。

    有時候,東北軍的遊擊隊利用有利的地形也會打阻擊戰,雙方一交戰,日軍總不能躲藏吧,要通過,就要進攻,作戰就會暴露兵力。這就讓空軍抓住了戰機,炮兵露頭轟炸炮兵,步兵露頭就轟炸步兵。

    日軍吃了幾次虧也就學乖了,他們日間不作戰,淩晨或者傍晚才組織進攻,甚至是打夜戰。東北空軍不能支援戰場,遊擊隊基本是輕武器,人數少,所以這種防守也是吃了幾次虧,於是不是特別好的地形也就不再組織阻擊。

    東北軍的遊擊隊沒有現代特種兵的本事,除了常規的埋設地雷之類的,做不出太高級的陷阱玩意來。不過,辦法是人想出來的。遊擊隊也偷襲過營地,當然要選準目標,有快速撤退的通道,快速的打幾炮,猛攻一下子,迅速撤退。他們也打過幾個漂亮仗。有時候用定時地雷預設大規模爆破。

    一日的夜晚,在一處不大的山溝裏,樹木很多,日軍借助林木搭建營地。日軍的辦法也很多,在樹木間拉上繩床睡覺也是蠻舒服的,這一處山溝裏就容納了一個大隊一千多人。山坡的高處都有日軍的崗哨,明哨暗哨很多,還拉著鐵絲網,防範甚嚴。不要說偷襲,十公裏之內都不容易靠近。

    可是半夜裏一聲轟天的巨響,半個山坡都被掀起來了。煙塵火光衝起幾十米高。鬼子兵有直接被炸死的,更多的是被活埋了。

    時間長了,遊擊隊也知道了小鬼子野營的習性,這是遊擊隊事先勘察好地點,工兵們估算了哪個位置利於掀起大量的土石方,選擇地點,預埋的大量的炸藥,做好偽裝,有點定向爆破的意思。炸藥的引爆使用的是定時器。

    這個年代的定時器都是機械的,就是機械鍾表的原理。起爆采用的是電雷管,比較可靠,用幹電池供電,到了時間,接通電源就起爆了。電雷管、定時器、幹電池,這三個部件加在一起體積也很小,很容易攜帶。

    爆炸現場一片狼藉,聞訊趕來的上千鬼子兵匆忙的救援,這一次爆破,讓鬼子兵傷亡了300多人。按數字說,這個大隊就算重創吧。

    遊擊隊的炸藥已經埋好,定時裝置也啟動了,如果日軍沒有選中這裏露營,它一樣會爆炸,不過就聽個響聲而已,可就白費炸藥了。日本鬼子活該倒黴,遊擊隊準備好的地方他們真就住進來了。

    山中多森林,遊擊隊為什麽不用火攻呢?東北的原始森林都是連著片的,鬆樹極多,一旦失火,那就無法控製。現在是春天,正是幹燥的季節,大火一起,不知道能燒到那裏,也不知道能燒多少天,燒了日軍,也燒了自己人。森林是中國的財富,損失太大了,得不償失。

    這種事前準備的把戲,還有更高檔的,但不是這裏的遊擊隊幹的。什麽把戲呢?水攻!也算是老套路了。

    在這裏打遊擊的有第六十一旅,旅長就是刁鐵柱,在朝鮮水淹第12師團就是他幹的,因此,他不會不注意水攻的機會。但是,用水攻是需要條件的。山中的道路的確都是沿著河流的,即便如此,也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地點。還有,現在是4、5月,正是遼寧地區雨水最少的時候,融化雪水的季節早就過去了,雨季還沒有到來。多種條件都不具備,刁鐵柱有經驗也是沒辦法。

    那麽這個水攻是誰準備的呢?是海城要塞,施工者是特別支隊的第四大隊,就是白俄兵的築壘地域部隊。提前了好幾個月就施工了,工程早就做好了,洪水途徑之地都計算好了。就是沒有雨水也沒關係,到了日軍打到海城的時候,正是遼寧的雨季,一場大雨,水就夠用了。那個工程都是堅固的水泥壩,放水的是多個閘門,而不是爆破炸壩。

    這條河就是海城河,築壩的地點在海城河的源頭白雲山,那裏山勢陡峭,不是交通通道,日本鬼子不會進入白雲山的,為了預防萬一,那裏也修築了防禦工事。

    關東軍進攻到海城附近,就會設法進入遼河平原,因此,他們就要向海城進攻。海城之所以形成一個城市,就因為它是交通要道。東北軍構築海城要塞也是源於此。這裏是必經之路,躲不開。從白雲山到海城是100裏。關東軍過了白雲山去進攻海城,它的主要人馬就都在海城河的沿岸了。到那時,找準了機會,把洪水放出來,那個效果可就不一般了。

    隨著關東軍向北推進,它的後勤供應線也就越來越長了。遊擊隊對付重兵沒辦法,打交通線可就是拿手的好戲了。還是那句話:此遊擊隊非一般的遊擊隊,火力很強,超過了日軍。十二支這種遊擊隊打擊四五百裏長的運輸線,那個優勢就太大了。何況還是山區呢?

    但是我們應該對遊擊戰有個清醒的認識,它的作用永遠是輔助性的,遊擊戰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比如這一次的作戰,決定勝負的還是海城戰場。

    戰爭主要是軍事對抗,但是政治宣傳,造輿論也是不能忘記的。

    東北的電台、報紙上發布東北軍政府的聲明,發新聞、發評論文章。主旨就是揭露日本國的侵略,點明日本關東軍用五個師團向遼寧進攻,是侵略中國的行徑;表明東北軍堅決抗日的態度;號召全國人民支持東北軍政府的抗日,號召全國抵製日貨,拒絕與日本國的貿易,斷絕與日本國的公司、企業、個人的一切交往,趕走在中國國土上的所謂的日本僑民。

    奉天日報已經在全國設立了多個同時印刷出版的地點,中國的主要城市和地區都能及時的看到當天的奉天日報。東北之聲電台在南方各地的分台正在建設之中,東北的聲音很快就能覆蓋全國的主要地區。

    對於中國的各派勢力來說,他們都知道:日軍的五個師團有多麽大的壓力與危機。全國人民也都感到了事態的嚴重,依此為契機,從輿論上,在中國掀起了一個抗日的"gao chao"。

    對日作戰是國戰,不光對國內需要宣傳,對外也要宣傳,要占領大義的製高點,向全世界控告日本國的侵略行為。日本人把十幾萬部隊開到中國的土地上,就是"chi luo"裸的侵略。

    東北軍政府是個地方政府,沒有宣戰的權利。但是,也要向全世界宣告:東北軍政府會堅決反抗侵略,東北全體人民要抗戰到底。並且東北當局保留審判、懲罰侵略者的權利!保留索取戰爭賠款的權利!保留把戰爭打到日本國土的權利!保留占領日本國,強迫消滅日本軍國主義的權利!

    以此為基礎的外交照會遞交給各國的公使館,和國聯。要他們注意到東北軍政府的立場和要求。

    ......

    按既定的計劃,從4月底,就秘密地做大帥府的遷移工作,已經陸續的有兩批人馬出發了。5月1日,張作霖又一次秘密地登上火車,離開了奉天,他的第一站到達阜新。

    張作霖的心情非常之好,那個感覺就像是鳥兒終於飛出了籠子,自由啦!登火車時,他的嘴中不停的哼著什麽調子,反正別人聽不懂。他愛聽音樂不假,可是他自己五音不全,哼什麽歌都不成調。對此也隻有馬夫人(六夫人)敢玩笑地說他五音不全,其他的人都恭恭敬敬聽著,誰敢品評?

    這次出行還有一個特點,衛士長鄭山特意選出六名人高馬大的忠誠衛士,隻要出門在外,這六名彪形大漢那是形影不離的站在張作霖的周圍,時時刻刻把張作霖圍在中間,密不透風。為此鄭山也是下了力氣訓練他們,鄭山自己模仿張作霖,天天的實際演練。鄭山的要求是:不能妨礙大帥的行動自由,又要把周圍可能的危險方向都堵嚴實。這有點現代保鏢的意思了,但是他們穿的是東北軍的軍裝,可不是黑西裝。也沒有墨鏡。

    大帥府的機構都要跟著走,趙三本也就不能例外了。

    從護衛的軍事力量來說,有點過於強大了。衛隊長鄭山手下有一隻近衛隊,人數相當於一個排,這是內衛。此外鄭山還率領著一個衛隊營,這可是加強了裝備的部隊。

    這還不算完,第一旅是直屬大帥府的,就相當於總司令部近衛旅,旅長王以哲,這次整編也縮編為兩團製,外加一個炮兵營,總人數六千人。他們不是日常的隨行人員,但是,大帥府到那裏,他們就跟到那裏,所以阜新、承德就成了第一旅的駐防地。

    ---145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