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沙漠是怎樣煉成的
字數:6178 加入書籤
張作霖離開奉天是嚴格保密的,奉天的大元帥府從外觀上看不出什麽變化,崗哨、巡邏的東北軍士兵依然存在。如果細心一點看,變化還是有的,那就是進出的人少了,門前的汽車馬車雖然還有,可數量大減。其實大帥府中隻剩下了勤雜和留守管家一類的人了。張作霖的夫人們、子女們,也都隨行去了承德。東北軍政府有自己的辦公地點,也用不著利用這裏的建築物。那些門前的車馬不過是東北軍的安排,再具體一點就是憲兵司令部政訓處的安排。
提到政訓處,也要交代一下東北軍的情報係統了。
經過一年的經營,東北軍體係中的兩大情報係統都已經運作起來。東北軍的軍事情報兼東北軍內部情報由掛靠在憲兵司令部中的政訓處負責,張學曾任處長。這個單位起步的時候,處長(首腦)是黎天才,張學曾掛了一個憲兵司令部機要處副處長的名字,實際上是鍛煉接班的狀態,現在張學曾走到了前台。政訓處表麵上是部隊政訓官係統的總負責機關,卻是個兩張皮的單位,它暗中就是內衛情報機構,也兼管軍事情報。
東北軍的另一個情報單位叫做“貿聯”。它掛在了工商部的貿易司,名稱叫做貿易聯絡處,簡稱“貿聯”。它也是個兩張皮的單位,貿聯之下的確有一批做生意的職員和機構,那是打掩護用的,它暗中的情報才是重心。這有點類似於國民黨的“軍統”,貿聯的頭頭官稱叫做處長,現在的處長就是黎天才,東北軍大神級情報人員閻寶航(也是共產黨人)現在任貿聯的南方組的組長,常駐南京。由此可知,貿聯成了東北軍係統中共產黨人物的大本營,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是雙重間諜,甚至是三重間諜。
5月3日,已經到達阜新的張作霖得到報告,日軍的一艘潛水艇偷襲大沽口,擊沉了一艘護衛艦,這艘艦船是去年俘獲的日本軍艦,舷號112,艦上水兵定員四十多人,犧牲了二十多人,救出來的還有十幾名傷員。
報告說,大沽口的分艦隊沒有反潛艦,普通軍艦上的聲呐設備陳舊,事先倒是有偵測到類似潛艇的噪音,但是不能確認,因此,導致了防禦的漏洞,被日軍潛艇偷襲攻擊。
112號護衛艦當時正在值班,遇到異常情況就駛離了港口,前往有情況的海域巡查,結果被擊沉。
事發的時間是上午九點,目前大沽口分艦隊已經出動,尋找日軍的潛艇,眼下還沒有結果。
大沽口分艦隊有軍艦四艘、快艇五艘。旗艦是驅逐艦同安號舷號006,其他的三艘都是繳獲日軍的護衛艦,舷號111、112、113,113號是一艘掃雷艦,五艘快艇中有魚雷艇三艘,今天被擊沉的就是112號護衛艦,中了一枚魚雷。
這個時代的聲呐設備已經有了,一般的艦船上都有安裝,隻是型號陳舊,性能差。比如今天,就沒能夠區分自然噪音和潛艇的噪音。
不過日軍的潛艇膽子也過大了,也許日本人就是這麽玩命冒險。大白天的在中國的港口搞偷襲,它逃脫的機會就太小了。這是當前潛艇性能決定的。
潛艇的航速很慢,潛水狀態最多五節航速,上浮狀態的巡航速度隻有十節,隨便什麽軍艦都能追上它。
潛艇逃脫就靠潛水隱藏。潛入水中的時間取決於潛艇中的氧氣存量,氧氣消耗盡了就要上浮換氣。在停機的狀態下,消耗氧氣的就是艇員水手的呼吸,潛艇內的空氣,也包括壓縮空氣,能支持多少時間,那就是它隱藏的時間。
現代的潛艇中一般使用氧氣再生法,可以維持數百小時,還有更先進的水解法,可以獲得無窮無盡的氧氣。但是這個時代做不到,即便有什麽發生氧氣的技術,動力總是需要的,沒有動力,什麽技術也無法利用。再者說即便有製氧設備,它工作起來就會有聲音,也會暴露目標。
在水下,潛艇的唯一動力就是蓄電池,因為內燃機會大量的消耗氧氣。眾所周知,蓄電池革命性的新技術是在21世紀之後的事情。20世紀20年代隻有笨重的酸鋅蓄電池,並且極為落後,就是說,目前的潛艇上,什麽製氧的手段也沒有。潛艇的空間非常狹小,能支持人們呼吸多少時間?極限也就是一兩天!它總要浮出水麵,否則就要憋死。
東北軍已經發現了潛艇,就會出動大量的艦船尋找它,眾多的聲呐探測器放入水下,除非潛艇不動,它隻要航行就會被發現,就可以用深水炸彈炸它。
所以說,這一艘潛艇在渤海灣裏就陷入了絕境。
葫蘆島是中美兩國海軍的港口,艦船很多,防禦的設施齊全,潛艇一般是不敢靠近的。那麽它來大沽口的目的是什麽呢?東北軍的高層猜測,它有可能是奔著日向號來的,是不是要徹底的摧毀日向號呢?日本人還不知道它已經被打撈出來了,正在船廠的船塢裏。
它擊沉了一艘護衛艦的緣由,有可能它覺得自身的危險,以為被發現了。因為當時這艘護衛艦也是發覺了什麽,駛出港口巡查的。
渤海灣是中國的內海,麵積有限,眾多的艦船在不停的搜索,日軍的潛艇無處可逃。兩天後,它終於挺不住了,垂死掙紮的潛艇,又打出兩枚魚雷,所幸渤海艦隊沒有傷亡。潛航逃跑的日軍潛艇,被深水炸彈擊沉。
這個事件也引發了東北海軍對反潛作戰的反思,他們全麵更新艦隊的聲呐設備(美國的),增加艦隊的反潛專業艦隻,空軍也開始裝備深水炸彈、水麵拖曳聲呐設備。各個港口都安裝固定於海底的聲呐探測器,避免再次被偷襲。將來還可以在渤海海峽的海底安裝聲呐,對整個渤海灣進行保護。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
張作霖到達阜新,需要在此逗留幾日。因為這裏是東北工業建設的重點地區,中美合作的很多項目也都在這裏。難得來到此地,他就要全麵的視察了。張作霖曆來是比較注重經濟民生的,否則也不會有東北厚重的工農業基礎。他對經濟、工業也不是完全的外行,很多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順便說一句,在這個時代裏,東北的工業能力,特別是重工業,占整個中國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我們不敢武斷的說這都是張作霖的功勞,但是作為東北地區長期的掌權者,他的功績是不容抹殺的。
張作霖的出行是秘密的,現在又要到處拋頭露麵了,不利於保密。因此,趙三本就建議他改用一個代用名字,比如叫“李二哥”什麽的。張作霖非常的不習慣,東北軍一係的高官都沒有隱名埋姓的習慣,包括張作霖當胡子的時候都沒有改過名字,都是直呼“張作霖”,頗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氣魄。
大帥不同意!這可怎麽辦?趙三本想了好久想出一個名字:叫“帥爺”!果然,這一回張作霖點頭了。當然會對所有身邊的人發出通知,對於大帥一律稱呼“帥爺”,誰也不許叫錯。
大帥身邊長露麵的官員,比如溫守善、王以哲、鄭山、黎天才、周大文(機要處長)、趙三本等等,一律稱呼職務,不準直呼其名。否則,溫守善在阜新露麵不就等於說張作霖到了阜新嗎?必要的保密措施還是要有的。
5月5日這一天,那木濟勒色楞王爺求見。蒙古人的名字很羅嗦,下麵我們簡稱為色楞王爺。
色楞王爺是什麽人呢?他是代表科爾沁草原蒙古各個部落常駐奉天的聯絡官員,是張作霖與蒙古人溝通的人物。
蒙古人的生活習慣就是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張作霖有什麽事需要找蒙古人那就費力了,總是找不到要找的人,於是,就讓他們推舉一名代表在張作霖的身邊。張作霖離開了奉天,到了熱河,那就是到了蒙古人的家鄉了,色楞王爺當然要跟著。
跟著色楞來見張作霖的有一位蒙古漢子,名叫“莫勒特圖那達木德”。嗬嗬,這個名字更羅嗦。他還有個漢名,叫“孟青山”,我們下麵就按漢名稱呼了。色楞王爺就是為了孟青山的事情來的。
這位孟青山是誰,他有什麽重要的事需要見張作霖呢?
此人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大名鼎鼎了,中國人都知道——嘎達梅林!
其實“嘎達梅林”不是名字,“嘎達”的意思是兄弟中最小的,這個詞匯來源於滿語,東北話、北方話都是這麽說。“我是家裏的老嘎達”,就是家裏最小的兒子,北方人都能聽懂。因此,孟青山是家裏最小的兒子。“梅林”是清代的官職,當然也是滿語,相當於“總兵官”。在文藝作品裏常見的有“章京”這個官職,這是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章京之上是“昆都”,再上是“紮蘭”,再然後就是“梅林”,梅林比章京高了三級,因此,孟青山也是個不小的官。
如果叫他“那達木德梅林”或“孟梅林”都是可以的,類似於稱呼“孟師長”,不知為何,他的老鄉,蒙古人都喊他“嘎達梅林”。“嘎達”和“梅林”都不是蒙古語,而是滿語。
這一套官職稱呼中有一個名詞保留到現代,那就是“達拉密”也有叫“薩拉密”的。“章京”之下就是“達拉密”,是最小的官,相當於辦事員。在現代,說誰官職小地位低,就說:“某某人是個達拉密。”這話北方人都能聽懂。
像“波洛蓋”,意為膝蓋,都是滿語留下的痕跡。
孟青山為何而來,這就像歌頌他的歌曲所說——為了蒙族人們的土地。
事件的背景就長遠了。從清末開始,為了鞏固蒙古地區,主要是抵抗沙俄對中國的步步蠶食,朝廷開始在蒙古草原上墾荒種地,把農耕的漢人遷到蒙古草原,民國後繼續了這一政策。東北軍當局也不例外,繼續開墾荒地,遷移漢族人入草原。仔細的追究起來,遠在明代,像張家口地區等就已經出現了漢人的墾荒者。
從當時的情況看,或者說,中央政府眼中看到的就是:增強了邊防,促進了經濟發展,是好政策。但是,毫無疑問,這損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
從清朝廷起,到新中國成立,這中間曆經百年,經過了多個不同的政府,也有數不清的官員經管此事,其中也包括張作霖父子。這麽多的官員誰也沒有去實際的考察一下,沒有認真的聽一聽蒙古兄弟的意見。他們都堅定的在執行同一個政策:開荒戍邊。
開荒戍邊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讓我們看看實際的結果吧:
數千年肥美的科爾沁草原都已沙化,變成了“科爾沁沙地”,它的總麵積為8000萬畝,是中國最大的沙地,並且沙地正以每年百分之1.9的速度在推進,不管如何的人工造林,也遏製不住這個勢頭。嘎達梅林犧牲的地點:烏力吉木仁河,河,早就沒有了!極目望去都是無邊無際的黃沙地!我們開墾的良田在哪裏?沒有土地的農民們為了生計,在繼續的開墾!不開墾就沒有糧食吃啊。於是繼續的開墾,繼續的沙化!直到草原徹底的消失才是盡頭啊!
實實在在的說,孟青山(嘎達梅林)沒有環境保護的覺悟,他是為了蒙古牧民的利益,甚至帶著一些排漢的情緒。正是因為這個敏感的民族問題,他沒有被當權者理解。
曆史上,他是1929年7月去沈陽向張學良請願,隨後被捕;1929年11月他逃出監獄組織武裝反抗;兩年後被張學良部下剿滅捕殺。順便說一句,為了同一個問題而武裝反抗的蒙古人不止孟青山一個,隻是因為有了“嘎達梅林”這首歌曲,他才盡人皆知,其他的人都被曆史淹沒了。
這一次,曆史有所改變,張作霖到了色楞王爺的家鄉,孟青山就近找上門來了。
孟青山是有地位的人,“梅林”硬要與現代的官銜比較,相當於師長或者地方上的“市”一級的官員吧,否則他也見不到色楞王爺。
色楞王爺引薦他見了我們的“帥爺”。
此帥爺可不完全是原來的那個張作霖了,他從書中已經知道了“嘎達梅林”是個大英雄,自然不會抓起來,關入監獄。但是,他看的書上可沒有環境保護什麽的,張作霖的腦子裏還是屯墾戍邊。因為眼下向蒙古草原移民、開荒,那就是張作霖下達的命令,是既定的政策,並且有專門的政府機構:如“墾辟蒙荒測量局”。
因此,張作霖很尷尬,他不能關押孟青山,也不能因此廢了政府的政令,他也不能不考慮蘇俄擴張蠶食。
那麽張作霖怎麽辦呢?且聽下回分解。
---146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