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中緬鐵路

字數:5938   加入書籤

A+A-




    張作霖在承德召集大員,研究修建中緬鐵路的事宜,今日在座的有張作霖、顧維鈞、常蔭槐,還有我們的吃貨。

    麵對西南的混亂軍閥之局麵,這條戰略公路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這也是東北方麵要考慮的第一個重大問題。

    在交通落後的西南地區,鐵路就是一塊大肥肉,如果中央撒手不管,就會成為軍閥們你爭我奪的焦點,更嚴重的是,可能在群狼的爭奪中鐵路癱瘓,甚至被破壞掉。修鐵路的時候不會有軍閥上前,他們也沒有那個財力,即便有財力他們也是往自己的口袋裏邊摟,誰會去修鐵路?可是破壞鐵路的事,任何一個軍閥都毫不猶豫,他們才不管國家利益呢。此外,軍閥們還會擔心中央的勢力借著鐵路把手伸向邊疆,伸向他們的私人領地。總之一句話,軍閥的特點就是小團體的私利大於國家利益,把他們在獨立王國作威作福的權利看的比天大。力量強的軍閥就難免有問鼎天下、謀求“大業”的野心。在沒有爭天下的力量時,則謀求獨霸一方。所有的這些都是辛亥革命以來,中央政權失去了權威之後的表現。要想改變,隻有等到一個強力的中央政權出現之後,才能有大一統的局麵。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東北的大佬們很是費了一番心思,眾人都在獻計獻策。

    顧維鈞說道:“大帥,下官想到的是要抓住中央的大義。我們一定要謀求與南京政府的合作,用中央政府的名義行事,占據法理的製高點。誰不配合,誰搗亂,甚至搞破壞,那就是全中國的公敵!軍閥們再怎麽自私,他也怕淪落到人人喊打的賊子地步,要讓他們有所顧忌,不能無法無天。”

    張作霖說道:“對,顧廳長說的對,所以我們第一個要說服南京政府,這條鐵路也要以中央的名義來建設。無論是股份公司還是什麽公司,都要是國有的,屬於國家的產業。從蔣介石的角度來看,能夠讓中央在大西南插入一隻腳,那可是他做夢也想的好事,所以南京會樂於配合的。”

    作為一個軍閥,張作霖還是揣摩透了蔣介石的心思:統一中國,全麵的控製各個地方,這是蔣介石夢寐以求的。現在的蔣介石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圍繞著這個重心。

    常蔭槐說道:“大帥,在邊陲之地,鐵路就是一條致富的路,這可是一條國際鐵路呀!貿易的利潤很大,火車一聲吼,財富全都有!對於川康的劉湘(川南屬於西康省,所以被稱之為川康),對雲貴的龍雲都是巴不得的好事。川康還好,民生比較富足,可雲貴是貧窮之地,從明清時代算來,從來就離不開中央的財政支持。比如鴉片、煙土現在成了雲貴的經濟支撐來源,這些反常的現象也就說明他們窮困的狀態。因此,西南的軍閥也都很貪婪,如果不能約束,這條鐵路可就成了他們的錢袋子,不知道會變成什麽樣子。因此,給予他們利益的同時,必須要保持必要的武力手段,維護鐵路的安全,也要維護鐵路的正常營運。所以我東北軍要聯手國民黨軍一齊出兵,就類似小日本在我們這裏的南滿鐵路的運行管理狀態,要有鐵路守備隊,也可以叫護路隊。”

    四川的軍閥多而且雜,目前,占據著成都平原的劉湘是四川名義上的領袖,具體修鐵路的那一片在軍閥劉文輝的手中,劉文輝是劉湘的叔叔。(注:此地在現代稱為川南,民國時期屬於西康省。)

    雲南的地方勢力比較簡單,是龍雲占絕對的優勢,眼下,龍雲還控製著雲貴兩省。

    西南的現實就是如此,如果沒有軍隊,鐵路公司是沒辦法正常運營的,軍閥們無法無天,什麽事情不敢幹?明搶都敢!

    趙三本的地位逐漸的提高,在這種場合也敢於主動說話了,他說道:“大帥。劉湘、龍雲等軍閥們的確得了便宜,從這點說他們會支持修建鐵路。可是他們的心中也有不安,他們生怕中央的勢力插手於他們的地盤。因此,對於外來的駐軍他們會非常敏感,甚至拒絕。為此,駐軍的數量、裝備就要有講究了。第一條就是兵不能多,裝備不能過強,要讓他們看到,鐵路的護路隊遠遠的不能威脅到他們,相對是弱小的。否則,他們決然不能答應的。對於軍閥們這就要取得利益和駐軍力量的平衡,使得軍閥們不至於反對。下官提一個方案,就是在雲南和四川的護路隊,每省一個兩團製的輕步兵旅。這兩個旅由我們東北軍和南京的國軍分配,是互相獨立的兩支部隊。火炮、重機槍等重武器數量上要限製,部隊的人數也要限製。這樣一來,兩個旅合計才一萬五千人,並且是互不統屬的兩家,對於本地軍閥的威脅就小了。至於兵力的不足可以采用組建鐵路警察的辦法來補充。”

    顧維鈞說道:“南京的經濟狀況不是特別的好,他們占據著江南的富庶之地,維持正常支出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大規模的建設投資就未必有能力了。所以,從策略上說,南京會樂於修建這條鐵路,但是缺少資金呐!他們因此而畏縮不前怎麽辦?在山區修建數千裏的鐵路費用也不少,雖然現在還沒有工程預算,估計這個費用全部壓在我東北的頭上,對我們也是巨大的負擔。另外,我東北當局一家包攬這項工程,豈不是等於中央默認我東北軍向西南擴張嗎?南京方麵也不能同意呀?”

    這條中緬鐵路如果按預計的從長江沿岸的宜賓起,經昆明到中緬邊界,這就是兩千裏。經過緬甸境內到達印度(現代屬於孟加拉)的達卡,這又是兩千裏,鐵路全長四千裏(2000公裏),線路的八成以上都是山區,隧道和橋梁將不計其數。

    對於資金問題,張作霖與吃貨私下裏探討過,因此,張作霖說:“趙三本,說說你的意見,讓他們二位參詳參詳。”

    趙三本說道:“是!大帥。顧廳長,資金的募集主要還是看效益,如果投資的收效預期很好,那麽就不愁資金的來源。這條鐵路的預期亮點在哪裏呢?就在於它把我國的長江水係與印度洋的大港口達卡連接了起來,歐洲地中海經過蘇伊士運河到達達卡,也不過是一萬多裏的海路。因此,來自歐洲、非洲、印度的貨物都可以經過這條鐵路運輸到長江的碼頭上。反之,中國的貨物經過長江和中緬鐵路也就運輸到了達卡。這條商路的效益不比海運差多少。如果再考慮戰爭的因素,這條安全的線路意義就更加重大了。當前歐美國家都麵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也就是他們的產品堆積如山,賣不出去,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就更具有無比的誘惑力。修建鐵路的本身就消耗大量的工業產品,因此,這條鐵路隻要一開工,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印度、緬甸都是英國殖民地)就開始受益了。在這樣的經濟利益麵前,英美是第一個要主動投資的,南京與美國的關係很密切,南京可以以這條鐵路的緣由得到美國的大批貸款,甚至美國直接加入股份公司向鐵路投資也是可能的。

    外交是顧廳長的所長,手捧著這麽豐厚的利益應該能助顧廳長的一臂之力了吧?”

    現在東北一係的大員也都知道這個趙三本,他是駙馬爺,更是張作霖的智囊,他總能在關鍵處說出辦法,把握方向。這是盡人皆知的,趙三本的這一番分析還是讓顧、常二人吃驚,也是心服口服。雜亂的事情在他這裏都能理出頭緒,說的明白透徹。他年紀輕輕的哪裏來的這個本事呢?據說他僅僅是個司務長的出身,做菜很拿手,是個超級大廚......真是怪!

    顧維鈞說道:“趙副處長分析的透徹,鄙人佩服,有你這番話,我的差事就好幹了。”

    說道資金、鐵路工程,常蔭槐可是行家裏手,因此,他積極的獻策,他說道:“大帥,從各方利益和地理環境來說,中緬鐵路應該劃分為兩大塊:緬甸印度境內的線路理應由英國人承攬,這個鐵路公司的五成股份就應該是英國人的了。我們國內的五成,由我東北與南京平分,各自負責一個省,這樣我東北一方就得到了兩成半的股份。我建議我們手中的這兩成半中要拿出大部分向民間集資,這樣可以減少我東北軍政府的財政負擔,也能更充分的發掘民間的資本和人才。

    至於英國一方,雖然獨占五成,但是英國的財力還是世界首屈一指,這點小錢對於他們不算什麽,所以難點就在於南京方麵了。他們即便募集民間投資也不樂觀,按趙副處長的話說,真就要指望向美國人化緣了。”

    “為了縮減工程資金量和縮短工期,我建議還是選窄軌為好。如果資金充足及時,我估算著一年左右就能完工,早竣工、早受益,也就早一點解決我們國家的戰略難題。小日本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動封鎖我海疆的心思啊!”

    ......

    對於中緬鐵路的主要策略、原則都考慮到了,張作霖決定讓顧維鈞、常蔭槐兩人奔赴南京,展開一輪外交行動,以促成這條戰略鐵路盡早開工。如果此行能夠取得成果,他們還要會同南京方麵奔赴四川、雲南,與當地的軍閥們去落實,隻有這些地頭蛇都點了頭,才能進入真正的實施階段。

    大事已定,趙三本又提出一個後續的問題,那就是長江的航運能力。

    在現代,大型的江輪可以到達湖北宜昌,中小型江輪可以到達四川的宜賓,河道是暢通的,季節影響不大。可是在民國的時代,宜昌以下的長江下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宜昌向上遊的航道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原因就是長江中的礁石,最著名,對於航運最危險的一個就是灩澦堆。

    灩澦堆(讀音:yanyudui)位於白帝城下的瞿塘峽(瞿qu)峽口之處,1958年被炸除。

    一首民謠《灩澦歌》把灩澦堆的形狀和危險性描述的淋漓盡致:

    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灩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

    此民謠就道出了灩澦堆礁石的凶險。

    從歌謠中似乎它最多像一個大象,這就誤導了沒有見過它的人。其實灩澦堆是個龐然大物,方圓四五十米,高十幾二十米,他的四周都是懸崖絕壁,那首歌隻是說了形狀沒有說大小。中國早就有了黑火藥,如果是幾米大小的礁石,又那麽危險,早就有人想到炸掉它了,就是因為太大了,古人才沒有辦法。

    “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是什麽意思呢?

    上行的船隻必須走灩澦堆與北岸之間的狹窄航道拉纖而上,這是地形所限。可是到了長江的枯水季節,水位下降,灩澦堆大部分都裸露了出來像是一個大象。向上遊的航道,被水下礁石阻擋,而灩澦堆又限製了纖繩,所以極難通過。這就是“瞿塘不可上”。

    到了雨季,江水暴漲,上行航路上的礁石被深埋於水中,上行的船隻就能順利通過了。

    可是暴漲的江水在灩澦堆的作用之下,形成了巨大的、雜亂的漩渦。落差大,江流急,巨大的灩澦堆處於急流的中心位置,它形成的漩渦可以吞噬船隻。下行的船隻在江水的衝擊下如離弦之箭,飛速地衝向下遊,船隻接近於失控的狀態,稍不小心,船隻就被帶入漩渦而沉沒。這就是歌詞後麵幾句形容的情景了。

    讓我們看看那個場景:下行的船隻就聚集在上遊不遠處,像是在等待著老天爺的宣判。眾船隊中駛出一條勇敢的船,出行船隻上的人們頗有點“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勁頭,臉色悲壯,手持長篙,用來支撐礁石糾正航向,其他船隻上的人們都在默默的為他們祈禱。船工們用篙槳艱難地控製著飛速而下的船隻,當這隻船衝過急流,平安渡過時,船上的船工興奮地向後麵等待的船隻招手,船工的號子、山歌分外的嘹亮高亢地唱起來,他們在慶幸著自己的平安。又該輪到下一隻船了!就這樣,下行的船隻一隻一隻的放下去,真像是渡過鬼門關啊!

    在1958年炸掉灩澦堆的時候,也有不少不同的意見。第一,灩澦堆是長江三峽的一景,曆史上很多名人為其寫詩做賦,例如李白、杜甫這一檔次的詩人墨客,都有不少為灩澦堆專門的詩詞歌賦,灩澦堆一炸掉這個景致就沒有了。第二種意見更絕,他們說,危險的航路鍛煉了人們的機智勇敢的精神,說明了隻有經過艱難險阻,才有平穩的坦途!灩澦堆錘煉了我中華民族的堅強意誌!所以灩澦堆不能炸!

    人多嘴雜,這些議論權當笑話吧。

    灩澦堆和長江的眾多礁石嚴重地阻礙了長江的航運能力,趙三本提出的就是:一旦中緬鐵路開始實施,就必須清理航道,炸掉灩澦堆。否則不但運力不足,且有危險性。作為國家的戰略交通線就受到了限製。(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