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斡旋

字數:5274   加入書籤

A+A-




    7月10日,以顧維鈞為正使,常蔭槐為副使組成使團,為促成中緬鐵路出發奔赴南京,展開外交。

    與此同時南京中央政府駐奉天聯絡官方本仁求見張作相(在奉天),一份信息就轉送到了張作霖的承德行轅。

    這份信息是南京政府轉達日本國政府的要求,日本人要求關東軍“和平撤軍”,實際上就是請求東北軍高抬貴手,放關東軍殘部撤離戰場,條件是日本國放棄關東州。

    關東州這個名字是俄國人命名的,泛指旅順、大連、金州這個遼東半島的尖端。中國人說的“闖關東”的“關東”是泛指東三省,它們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東北軍與日本國中斷了聯係,日本人隻好找南京政府做中間人從中斡旋。當然日本國找英國人、美國人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上一次在山東撤退第6師團的前例,日本人覺得南京還好說話一些,東北當局似乎還顧忌中央政府的意見。

    在關係到中國利益的時候,東北與南京的確有不少共同點,國家利益還是一致的嘛。

    日本人的籌碼也不低——他們打算放棄關東州了!

    實際上關東州已經完全在東北軍的控製之中,無論是陸地還是海上的交通全在東北軍的控製之下。一個孤立無援的據點對於日本國隻是個負擔,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除了空襲,東北軍從來就沒有從地麵進攻過關東州,用張作霖的話來說,那就是留給日本人的血肉磨坊,是個人命和物資的無底洞,永遠填不滿。

    張作霖狠狠的罵道:“媽了個巴子的小日本這幫癟犢子兩次謀害我老張,一次比一次出手狠,我老張跟你們不共戴天!你張爺爺我手狠心更黑!想讓我放走仇人,沒門!我可不是蔣中正,遼東也不是山東!告訴小六子,狠狠地打!一個不留!

    媽了個巴子的,我要把小日本打出東北、打出中國也不算完!我要打到日本國去!打到東京去!”

    這就是張作霖的反應。

    有人勸張作霖:“大帥,還是要慎重啊!我們東北正在搞建設,離不開對外的交往啊!如果日本人封鎖黃海,我東北的海軍還是沒有遠洋作戰的能力呀!請大帥三思。”

    張作霖說道:“打仗難免就要冒險,任何時候也不會給你十成的把握。小日本也有短處,這一年多他們一直在舉國動員,大規模的作戰一直不斷。打仗打得是什麽?就是銀子啊!小日本這個時候怕都揭不開鍋了。海上封鎖也是戰爭,我倒要看看他敢不敢封鎖!還有沒有能力封鎖!”

    對於海上封鎖的問題,張作霖與吃貨已經議論過多次了,內中的關鍵點和訣竅都很清楚。這個問題是存在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棄一切。眼下是幾萬關東軍,差不多是日本國一半的武裝力量。如果能夠消滅掉,一口吃幹淨,那就會讓日本國大傷元氣,幾年之內日本國將無兵可用。日本國訓練有素的兵源數量也是有限的,這也符合當初確定的“消滅日軍有生力量”的決策。

    也正像張作霖所說的:“遼東不是山東”,東北當局不是中央政府,在遼寧消滅日軍與在山東消滅日軍的確不一樣。對於遼東的戰爭,南京的國民政府並沒有責任,日本國封鎖中國海疆的理由不充分,其中還牽扯到英美的利益,所以東北當局認為,形成封鎖局麵的可能性不大。何況作為預防手段的中緬鐵路已經提上了日程。如果日本國真的鋌而走險,相信中緬鐵路工程就會迅速的啟動。以日本國當前的經濟狀況,他們敢得罪英美嗎?

    趙三本也有一個進言,他說:“大帥,下官同意您的決策。我們誰也不敢保證日本人一定會封鎖,或者一定不會封鎖,任何推演都是有局限的。我們對日作戰的大策略就是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現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打了再說。從另一個角度說,國家有一些憂患也不見得是壞事,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看一看中國的曆史,民族的憂患還少嗎?也正是這些憂患才錘煉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太過於順利,和平環境太久了反而會生出很多問題。退一步說,對於日本國的海上封鎖我們已經有了應對之策,那還有什麽好顧慮的。”

    東北方麵不妥協,並且加強了對關東軍殘部的最後圍攻。這個消息讓南京方麵很緊張,第一他們擔心日本報複,第二在國民麵前他們的形象矮了一頭。不是嗎?山東的第6師團被國民政府放走了,而東北軍不放過遼東的日軍。在民族情緒高漲的情況下,中央的形象顯得軟弱了。

    為此,在南京方麵反複的勸說下,東北軍終於退了一步:暫停攻擊,勒令關東軍無條件投降,可以保全關東軍上下官佐的生命安全,不審判,不槍斃,但是不能釋放,隻能進俘虜營。時間限製是三天,到7月13日淩晨為止,不投降則堅決消滅。

    不釋放是可以理解的,釋放回去,他們重新武裝不就再次成軍了嗎?達不到消滅有生力量的目的。

    南京方麵沒辦法,隻好如實轉告日方。消息傳到了日本國,他們上下一片的茫然。

    日本人的想法過於簡單了,以為他們和平退出,還歸還關東州,這已經是好大的麵子了,結果東北軍不買賬!支那人什麽時候變得這麽強硬了?

    緊急的情況下他們又來求英國人,英國人又不傻,這種調停斡旋難於有什麽結果,摻和進去就是卷麵子,更何況此時的英國已經不把日本國當做必選的扶植對象了。其中沒有英國人的利益,何必為日本人張目?

    ......

    首先要說英美在中國的話語權分量如何?如果他們沒有話語權,他們的話也就沒有了分量,我們可以當做耳旁風了。

    前麵的章節我們曾經列舉了各國的鋼產量。中國的鋼鐵業主要在東北、其次是山西、湖北,山西的工業是閻老西的功績,湖北是前清重臣張之洞的功績,但是,目前湖北大冶的鋼鐵產業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上海的前北洋的江南製造局有一定的鋼鐵冶煉能力,它還受到列強的影響,也包括日本,這就是南京政府控製下的唯一重工業了。

    從鋼鐵產量來看,南京政府眼下的能力就等於零,算上東北、山西也不足二十萬噸(今年東北將有長足的進步)。與英國的一千萬噸,美國的四千萬噸的差距過於巨大,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沒法比較。由此可見中國還是太弱了,西方列強在中國有巨大的話語權,這是以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為後盾的,不是豪言壯語可以解決的。

    在話語權的前提下,還要細細的分析一下英國人的立場,當然也包括美國、法國等西方列強。否則,平白無故的揣度英美扶植日本國的力度下降了似乎缺少根據。

    英國在歐洲的第一潛在敵手是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了一次,但是現在他們兩家仍然是第一敵手。後起的德國搶不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也就是原料、資源和市場,因為都在老牌帝國主義的英國手裏。結論是唯一的,那就是德國要從英國人的手中爭奪。

    我們再從德國的角度來看一看,他的敵手有兩個,一個是英國,還有一個是蘇俄。不論舊俄國還是新蘇聯,這個國家的擴張性十分的強,且貪婪。俄國與德國是爭奪東歐和南歐、西亞地區的對手。

    所以英國的戰略就是設法促使蘇俄與德國衝突、爭奪,以此削弱控製德國。這是近代一百多年來英國一直秉承的戰略。包括二戰時英國千方百計的誘導德國人對蘇聯開戰,就是所謂的“把禍水引向東方”都是同一個指導思想。

    那麽蘇俄呢?它的擴張方向可不僅僅在於西邊的德國勢力範圍,它還不斷的向裏海、黑海的南部擴張,那裏是奧匈帝國(已經解體)和土耳其為主要力量。因而土耳其與蘇俄也曆來是敵對的關係。蘇俄還有一個向東的擴張方向,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除了蘇俄已經吞並的中亞地區之外,就是占領了興安嶺、黑龍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可是那都是苦寒之地,因此蘇俄總在謀求從遠東南下,目標就是中國的蒙古、東北和朝鮮。

    英國關注的問題就在這裏了:如果蘇俄在遠東取得了進展,他們就會把精力轉向東方,原因當然是巨大的利益啦。如果蘇俄在遠東得手,那麽蘇俄定然在歐洲采取守勢,謀求與德國的和解。

    這就是關鍵所在了,英國需要蘇俄與德國爭霸、敵對、互相消耗,因而就不希望蘇俄在遠東順利擴張。蘇俄借庚子事變(義和團、八國聯軍那一段)占領了中國的東北和朝鮮,英國人就支持小日本發動日俄戰爭,把蘇俄打回去。

    在近代英國人支持日本國第一是為了控製蘇俄,這是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遏製德國。第二是為了遏製中國的崛起。兩者之間,歐洲是重心,是主要的,遏製中國則次之。

    現在英國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占有重要的利益,張作霖又給了他們東北的利益。如果東北軍足夠強大,能起到遏製蘇俄的作用,英國人還需要支持、扶植日本國嗎?

    費了這麽多的筆墨,終於說清楚了,東北軍強大了,能夠抵消遏製蘇俄了,因此英美已經不在需要大力的扶植日本國去對付蘇俄了。除非出現現代的情況:英美與中國發生了衝突,為了在亞洲的利益需要遏製中國時,才會從新考慮扶植日本國。

    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對於日本國要求挽救關東軍,請英國出麵斡旋,英國人會持什麽態度?英國當然不會摻和這種事,不會無端的得罪東北軍。

    在國際關係中,國家利益決定各自的立場。

    關東軍龜縮於海城東南的山地丘陵之間,營地占據了幾個山頭。他們的東、北、西三麵處於東北軍的包圍之中,這個形式有點類似於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的最後階段。數萬日軍丟掉了重武器,彈藥不多,糧食斷絕,被團團包圍,處於絕境。

    7月13日,勒令關東軍投降的期限到了,日軍沒有投降的反應,東北軍就重新對海城前線的關東軍發起猛烈的進攻。

    海城以西的平原上泛濫的洪水尚未退去,不利於地麵部隊出擊作戰,但是日軍距離海城很近,東北軍的第一炮兵師的重炮就移動到海城北側加入了對日軍的炮擊。關東軍東側山地中是第六軍的部隊,他們是可以發動地麵進攻的。天氣已經放晴,東北空軍的第六、第三航空隊也可以參戰了。

    13日晨,天色微明,東北軍的進攻以炮擊為前導就開始了,5點鍾,上百門大炮轟鳴,成千上萬的炮彈飛向日軍的營地,場麵宏大。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170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