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壟斷單晶矽

字數:5271   加入書籤

A+A-




    “趙先生,如果有了純淨的單晶體原料,晶體二極管、三級管的試製就有了關鍵的原料,解決了最大的難題。我相信晶體管的研究將有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取得純淨的單晶體談何容易。看來趙先生也是電子行業的專家了,你不會是開玩笑吧?”

    這是德國工程師伯蘭特在說話,他現在收起了對東方人的蔑視態度,說話也少了傲慢。

    趙三本說道:“伯蘭特先生,新科學技術的事情是不能打保票的,實驗都會有失敗,隻有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和智慧才能成功。作為科學家,這個道理你應該懂得。所以我不能打保票承諾什麽,但是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工程師會努力的。如果順利,我們可以預期著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裏提供單晶體的樣本。為了報答德國對中國的合作態度和實際的努力,我們願意提供純淨的單晶體,並以此為基礎成立中德合作的晶體管研究實驗室,伯蘭特先生,德國方麵願意合作嘛?”

    “趙先生,不得不說,我非常興奮。我也會為此請示我們的政府,也希望我國政府能夠支持。但是,這一切都是規劃,真正動手做之前,我們需要看到單晶體的樣本,沒有單晶體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他搖頭擺尾的攤開雙手,表示見不到實物是沒辦法的。

    德國人曆來以嚴謹著稱,不會做冒失的事情,所以伯蘭特的回答也是中規中矩的德國式的態度。

    趙三本:“好,一言為定,願我們雙方共同努力吧!”

    ......

    製造單晶,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屬於高科技,千方百計也沒能實現的高科技。但是到了六十年代裏,隨便一個小小的工廠、實驗室都可以自己煉製單晶,或者市場上也很容易進貨。這是因為,技術的進步使得製作單晶的設備——單晶爐,已經十分的簡單普及了。高科技的要點集中到了:單晶切片技術,門電路的刻印技術上了。所以才有了手指大小的存儲片就有幾個g的容量。

    趙三本之所以敢說上麵的話,就是基於現代的單晶爐技術。

    現代的單晶爐比電冰箱還要小,都是成型的產品,它實質上就是個機械產品,沒有什麽高精尖的東西,關鍵在於方法。利用民國當前的條件,製造的粗糙一點,體積大一點是可以造出來的。

    解說單晶爐的構造過於專業,小說不是科技書,不能羅列這些細節,其要點就是一句話:在惰性氣體(氮氣或氦氣)的保護下融化純淨的矽礦石,排除雜質,拉出單晶矽棒。矽棒有大有小,一般的是一尺多長,外形像個大蘿卜。

    矽礦石就是石頭,地球上所有的石頭,其主要成分都是矽,所以矽礦石遍地都是,選擇比較純淨的品種就可以了。

    生產出來的矽棒切成片,分割成小塊,刻印門電路就是高科技的電子產品了。矽,是集成電路的載體,所以,現代的電子科技中心才稱為:“矽穀”、“矽城”。

    現代的電子產品,要把矽片切得比紙還要薄,形象的比喻一下,切片的機器,可以把頭發縱向切分開來!難於想象啊!刻印門電路更是了不得,顯微鏡下都難於分辨。

    民國時期有這個技術嗎?沒有!絕對沒有。但是,早期的三極管不少人都見過的,像小紐扣那麽大,隻有一個門電路。與現代的技術是沒法比較的。如果以這種原始的晶體管為目標,那麽其切片技術要求的極大的降低了,一兩毫米厚的片子也可以用,並且,根本就沒有使用門電路刻印技術,因為一個小片子,就是一個門電路,用不著刻印。

    如果有了紐扣大小的,穩定的晶體管,那麽像無線電報機,就可以從幾個大箱子,一百多斤,變為飯盒大小,幾兩重的份量,並且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更強,耗費電力更小。電子管的發報機要用發電機供電,而晶體管的發報機可以用幹電池供電。這個差別不是革命性的嗎?

    所以我們看到電影中反應五十年代的戰場上,比如抗美援朝,戰士們後背上背著一個箱子,上麵有個十字天線,可以直接語音喊話的,叫做步話機。那個東西就是晶體管的電子產品,比無線電報發報機更近了一步,更高級,直接用語音通信。現代的產品大家都知道啦,就是手機。比那個大箱子小多了,功能高級的不得了,通話功能僅是它的一小部分。

    如果反應抗日題材,甚至解放戰爭題材的電視劇中出現了肩背的步話機,那就是穿幫!因為晶體管發明於1947年,形成電子產品是50年代初期。因此,抗美援朝戰場上才有了步話機。

    現在,東北軍需要的就是可以安裝在飛機上的電報收發報機,進一步,如果有無線步話機更好啦。飛機上可以裝;坦克、裝甲車上也可以裝;指揮官的吉普車上也可以裝。它的軍事意義就很大了。

    東北當局已經推行了專利法,並且與英美等西方國家都有簽約。按說趙三本拿出單晶爐的設計原理應該走專利的路子保護自己的利益,哪怕是把專利交給東北當局也可以,賺錢花在東北軍身上就行了。

    專利保護發明者的經濟利益,但是誰花錢都可以利用專利來生產單晶。這就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了。

    現在是戰爭時期,搞出單晶產品那就是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眼下還想不到什麽產品能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

    所以,我們吃貨選擇的辦法是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製造單晶,壟斷單晶產品,而不是申請專利。友好的國家就可以賣給你,敵對的國家就嚴禁出售。比如對於日本、蘇聯,就不會出售單晶產品。這種辦法,不但控製了敵對國家,壟斷的經濟利益也是豐厚的(西方國家有反壟斷法,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我們不討論這個問題)。普通的石頭,經過加工就成了價值連城的單晶,這就等於“點石成金”,獲利的本事就像神話一樣。

    牛皮吹出去了,事情就要辦,另外需找一處秘密的基地,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研製單晶爐,製造單晶矽。

    如果這一步實現的好,中國可就走在了現代高科技的最前列,即便在切片技術,刻印技術上中國落後於西方,也不會掉隊。在世界列強排行榜上,起碼應該處於第一梯隊的國家,有了這種基礎,何懼小日本?

    小小的單晶爐,意義卻非比尋常!

    ......

    南北朝鮮取得抗日複國戰爭的全麵勝利,並分別建國,到現在已經超過半年了,農業上也迎來了第一個收獲的季節。

    按說南朝鮮的條件遠遠的好於北朝鮮,因為主要的平原、耕地都在南部。可是,還不到一年,南北的差距就看出來了。第一個原因就在於蘇聯國內的農業不景氣,他們把南朝鮮當做殖民地來掠奪其農產品。

    蘇聯的土地遼闊,人口也不是很多,難道農業會出現不景氣嗎?不可想象!是的,曆史的確如此,這是有據可查的,不是胡編亂造。看看那個時期的影視作品,蘇聯執行了長期的食物等生活必須品的配給製度,都能看得到,這不是秘密。

    那個時代,蘇聯的農民都是“自願”加入“集體農莊”的,對此作者不予評論。

    南朝鮮的政權就是蘇聯的翻版,當然也少不了“集體農莊”的製度。這個製度在南朝鮮不足一年,時間太短,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還看不出來。

    可是,蘇聯對於自己的殖民地可是老大的不客氣,蘇聯缺糧,哪能讓南朝鮮富足呢?南朝鮮很小,蘇聯很大,就算把南朝鮮搜刮幹淨也解決不了蘇聯的缺糧啊?但是斯大林不這麽看,他認為最低限度可以解決蘇聯遠東的糧食危機。那裏距離朝鮮近,可以就近解決嘛。

    這就是南朝鮮缺糧的主要原因。再過上兩年,估計也不需要蘇聯掠奪了,南朝鮮將步蘇聯的後塵,陷入農業癱瘓的絕境,缺糧將成為常態化。

    在這種形式之下,即便北朝鮮的官員再無能,與南朝鮮的後退來比較,也就成了富足之地,成了南朝鮮百姓眼中的天堂。

    後果是什麽?不用說也猜到了,南朝鮮的人口大量的向北方移動,也可以叫做“叛逃”,或者“脫南者”。

    朝鮮南北間的邊界現在還是開放的,人員隨意往來。本來人們也認為他們是一個國家,有什麽理由封閉、封鎖呢?

    但是可以預計,最多過不了一年就要變化,南朝鮮必然封鎖邊界,否則,人都跑光了,國將不國呀!曆史上的“柏林牆”就是這麽回事。在現代的南北朝鮮間的封鎖也是這麽回事。

    在現代,朝鮮南北的封鎖隔離使得不少家庭骨肉被人為的隔在南北兩邊,不能團聚,連麵都見不著。朝鮮還是太小了,就是一個省的麵積,一旦封鎖,被隔離的親屬定然很多。麵對這種人間的悲劇,南北雙方本來是對等的,兩邊都希望家人團聚、見麵,沒有誰更有優越的地位,雙方本著人道的精神應該共同的創造方便條件。可是,讓人意外,這件事情成了北朝鮮金家王朝手中的一張牌,要挾南方不少的條件,否則,我就不同意安排他們見麵,離散親人們的痛苦被當成了籌碼!說什麽好呢!也就是市井無賴,綁票的匪徒才能幹這種事!可是,幾十年來,這卻成了常態,似乎是南邊求著北邊,南邊必須付出代價才能達成親人團聚,這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了!

    這種事還是不說為好,也是實在忍耐不得才說兩句,就此打住吧。

    南朝鮮的軍事力量強於北方,蘇聯的支持與東北軍的支持力度是不一樣的,為此,北韓也不得不加強軍隊的建設,改善部隊的裝備,增加部隊的數量。這方麵還是要東北軍予以支持,別人指望不上嘛。因此,北韓的國防軍就有東北軍的影子,比如,他們的海軍就以魚雷艇為主要的力量,各種快艇都是購買於中國的東北。他們的義勇軍已經更名為韓國國防軍,國防軍的裝備主要來源於東北,由於空軍的重要性,北韓的航空兵也開始組建了,當然也是依靠東北軍的技術援助。

    北韓的經濟建設也是學習東北地區,農業方麵搞減租減息,稅務上取消厘金等苛捐雜稅,以發展民間經濟。同樣也在搞工業建設,也接觸西方列強搞資本的引進。為此,他們廣泛的開展外交,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獲得了西方列強的普遍承認,建立了更廣泛的外交關係,例如南京政府就與北韓互派了公使。

    在外交上北韓比南朝鮮更勝一籌。當然了南朝鮮也得到了不少國家的承認,互派了公使。

    不管怎麽說,南朝鮮脫離不開蘇聯附庸的色彩,如果缺了蘇聯的支持,南朝鮮也就完了。現在東北已經有了針對蘇聯的計劃,不知道能做到什麽程度,如果蘇聯在遠東失去勢力,那就是南朝鮮的末日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