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委曲求全
字數:5418 加入書籤
7月16日,顧維鈞和常蔭槐為了促成中緬鐵路來到了南京,與中央政府商洽。南京方麵參與此次商洽的是外交部長王正廷和鐵道部長孫科,他們這也是職務上的一一對應了。當然了,雙方能坐到一起討論問題,首先需要一個融洽友好的關係。這也是東北一方長時間努力經營的結果。
東北方麵主動而來,就由顧維鈞先作主旨發言,他說道:“......首先要清楚的是中緬鐵路的意義。對於日本國可能的海上封鎖,對於緬甸之路,對於公路與鐵路之比較等等,我們雙方都很清楚,這些都不必說了。這條路對於中央的意義遠遠的大於我東北地區,所以,張作霖大元帥主動提議修建這條鐵路則完全是出於國家的利益,一顆為國為民的公心日月可鑒。所以我東北的一方首先就希望中央政府能秉持著國家利益而積極認真對待,不可兒戲了。”
這個話有點敲打中央政府的意思,很有些大義凜然,不過南京方麵也的確無話可說,本來是中央的事情,自己沒有提上日程,反到讓地方政府來催促,就已經是被動的地位了。
王正廷說道:“顧廳長的話是有道理的,張大元帥主動憂國憂民之心我們也應該表示感謝。我中央政府不是沒有考慮,而是此路的建設困難重重,一時無從下手罷了。好了,這些都拋開不說了,我們都說一說中緬鐵路的難點和解決的辦法吧,麵對這些棘手的問題,中央政府也想聽聽你們的見解。中央的意思就是到了應急的時候,以全國之力開辟一條通達緬甸、印度的公路,維持這個通道。既然東北方麵認為可以修鐵路,那自然是強於公路。修鐵路的資金消耗遠遠大於公路,這個資金的問題先不說,另外兩個難點在於英國人的態度和西南軍閥的反應,如果這兩方中的一方堅決反對,那麽這鐵路也就無從談起了。東北方麵有什麽考慮嗎?”
他在為中央解脫,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他的要點抓得很準,這些也是東北方麵曾經議論的主題。
顧維鈞的解答當然也就是東北內部商議的結果,他說道:“這條鐵路把印度洋的港口與我國的長江水係溝通起來,這個交通,貨物流動的意義對於英國方麵作用巨大,不但印度、緬甸與中國的貿易便利了,西方的貨物也有了便利的通道。如果考慮到戰爭可能中斷南洋地區的航運,這條路的意義就更加巨大了。如果僅僅是公路,能保證戰略物資的輸送就不容易,無法容納大量的貨物流通,貨物貿易的能力就沒有了,這也是鐵路和公路的區別。英國正處於經濟危機之中,也正是他們急於為產品找出路的時候,麵對中國這個大市場怎麽會不熱心呢?還有,鐵路工程本身就為英國的工業產品找到了消耗之路。不用等鐵路竣工,隻要鐵路工程一開工,就會給英國的經濟帶來巨大的好處。他們怎麽會拒絕呢?”
孫科說道:“顧廳長的見解很高,分析的透徹。可是,緬甸本身存在著中英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現在沒有爆發,但是不等於不存在,那就是領土的爭端。如果此地的鐵路一修建,偏遠地區變得繁華起來,這個爭端就會尖銳化。英國人願意嗎?”
緬甸北部的果敢地區,也是這條路的途徑之地,是英國人到來之後,被強行分割出去的原中國領土,民國時期,這個事件還隻有幾十年的時間,大家都記憶猶新,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這也是中英之間的一個瘡疤,揭開就會流血。
顧維鈞說道:“作為中國人,我不願意看到中國的領土被人恣意的分割。但是我東北一方的態度是:在國難當頭之時,應該權衡果敢地區與抗戰大局之間那個更重要了?毫無疑問,抗戰關係到國家的存亡,是更重要的,那就隻好忍痛做出犧牲,委曲求全。為此,我東北一方建議中央明確向英國人表態:第一,中國對於緬甸沒有領土野心,也不會謀求控製緬甸。第二明確地放棄果敢地區的領土爭議,承認英國人的統治地位。如果想留一條後路,我們可以說,承認果敢地區是英國的殖民地,不要與緬甸相聯係。將來如果有一天,英國的殖民地體係崩潰了,我們還有收回果敢的希望。
我中國做出如此的犧牲,目的就是安英國人之心,維係中英兩國的友好盟國的關係,那麽在中緬鐵路,以及後續的問題上,中英兩國的關係就正常和諧了。
如果沒有中英兩國的友好和信任,也就不存在這條路了。就算有路,英國人也會中斷它。為了這條路,我們中國人就委屈求全吧!”
......
中緬鐵路建設的三個主要問題:對英國關係、應對西南軍閥的策略辦法、還有資金。三者中主要還是對英國的外交關係,這個處理好了,其他的都有辦法解決。
東北的使團在南京停留了二十多天,雙方多次的磋商,南京政府也組織了多次的會議,畢竟是戰略大計,各方麵都能認真的對待。最終達成了內部的統一。然後又開始與英國、美國的外交。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英國從冷眼旁觀變得熱心起來,美國則以投資的方式參與到南京政府的一方,南京政府沒錢,就指望著美國投資呢。
中央也派出使團奔赴四川、雲南,東北也參與使團之中,去做軍閥的工作。對待軍閥,那就是限製加利益的誘惑,這是國家的大計,占據著道義的高點,哪個軍閥也不敢公然反對。如果不識相,敢於對抗中央,那可就是公然造反了,中央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之,加上東北軍的配合,恐怕沒人敢向中央叫板。
英美財大氣粗,他們也是為了給資本尋求出路,決定按標準軌、雙軌線路修建,以增加這條鐵路的承載能力。個別艱難的路段,可以暫時采用局部的單軌線路。
路段的分配:印度、緬甸境內的線路,自然是歸英國建設,看到了好處,英國人的投資就很主動了。中國境內的雲南段,分配給南京政府,美國參與投資。四川(西康)境內歸東北當局,但是美國同樣願意參股投資。
中國境內的鐵路是合資的公司,境外的鐵路就是英國人的了。
路段的分配,就是護路隊的分配,東北當局與南京當局各自組建一個兩團製的輕步兵旅,人數限製在7500人之內。東北軍護路隊駐紮四川線路,中央軍護路隊駐紮雲南線路。為了彌補兵力的不足,可以就地招募當地人,組建沒有武裝的警察,維持車站線路的治安。
東北方麵之所以分到了四川,這是英國人的意見。因為東北軍在對日作戰中表現得太強勢,甚至有點無法無天。中緬邊境還是太敏感,盡管中國政府作出了正式的承諾,甚至同意勘定邊界,承認果敢地區的英國殖民地的地位;承諾中國不謀求控製緬甸,不謀求對緬甸的宗主國地位。英國人對東北軍還是不放心,希望他們離緬甸遠一點。
以鋼軌為主的原材料當然是從英美進口啦,也包括將來的機車、車廂等,這對英美的經濟又是一針強心劑,緩解了他們的危機。南京政府幾乎沒有鋼鐵生產能力,東北當局自己修鐵路的鋼軌都不夠用。中國也就是攤上枕木和石頭磚瓦的建築材料,微乎其微。東北方麵還可以提供一些緊固件,如道釘、夾板之類的。沒辦法,中國現在就是這個狀態。
在東北工業化的進程中,自產的通信器材並不落後,因此鐵路上的通信、信號係統東北也可以掙到不少的份額。
這個年代的信號係統是全機械的,除了電燈泡,沒有電器的成分,完全靠人工搬動杠杆,通過拉線,遠距離操縱信號。車站之間的通信靠電話,因為電話線路技術的落後,鐵路兩旁都能看到架空電話線密密麻麻的,特別的多,這個景象在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更有趣的是,為了保證兩個車站之間的一條線路上隻有一列火車,避免碰撞事故,每條線路兩端的車站上都有一套機電綜合的自鎖設備,設計巧妙,來控製通行的權利。在現代,通過信號係統可以把線路劃分成小區段,隻要保證相鄰的區段上隻有一列火車即可。這樣一來,兩站之間就可以容納更多的列車,增加了鐵路的運輸能力。在技術處於初級階段的年代裏,有些技術、技巧也是很有趣的,體現了人類的智慧。
還有長江航道的疏浚工程,美國和英國聯合承包了,他們獲得的好處是:可以建立一個長江航運公司,運載量限製在整個長江貨運量的三成以下,這個利益也很可觀。在現代,外資的公司屢見不鮮,關鍵是正常向中國政府納稅就可以了,中國沒有出賣主權,並不吃虧。但是民國時代的人們,遭受的屈辱太多了,對於外資有明顯的抗拒心理。
至此,中緬鐵路大局敲定,幾個方麵共同努力,分段開工,預計一年半可以竣工,至多兩年之內,就可以正常的營運了。
東北軍需要打交道的軍閥就是劉文輝,這一段鐵路處於川南,全部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東北軍與劉文輝打交道有一個方便,那就是在易幟的風潮中,劉文輝公開宣布易幟五色旗,這與東北軍是一致的,倒是免去了一些麻煩。
東北軍要與劉文輝打交道了,就要介紹一些他相關的背景。
我們說劉文輝在川南是適應現代的說法,實際上在民國時期,這裏是另外一個行省,叫做西康省,它包括了現代的川西南和西藏的東部地區,從麵積上說也是不小的一個省。西康與四川的關係密切,因此,在說道四川軍閥的時候,總要把劉文輝包括進來,人們都習慣於把劉文輝的勢力算作四川之內。我們下文中還是按川南來敘說,讀者也能習慣一些。
四川王劉湘是劉文輝的親侄子,但是劉湘的年齡比劉文輝大了七八歲。劉湘稱呼劉文輝為“幺爸”,這是四川話,是最小的叔叔之意。早期的劉文輝就是靠著他的侄子起家的。劉文輝還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哥哥,名叫劉文彩,那是因為在強調階級教育的年代裏,他作為大惡霸地主的典型,還開辟了一個供參觀的地主莊園,因而聞名全國的。其實劉文彩不僅僅是地主,他更多的財源來自商業,而且是官商的性質,比如他的手裏有“船捐局”,這就帶有收繳賦稅的色彩了,此外還有錢莊票號、煙酒專賣公司(這也是半官半商)。因此劉文彩乃是川南的巨富,他用財力支持他的弟弟劉文輝,而劉文輝則用權力來維持劉文彩非法斂財。這哥倆一唱一和,配合默契,成了川南一霸。
後來劉文輝向解放軍投誠還做了新中國的官,此是後話了。
知道了劉文輝的情況,東北軍就需要有應對的策略。
首先,東北軍到川南的目的是修鐵路和維護鐵路的正常運營,而不是去剿匪,也不是去鏟除軍閥的。那麽最好的結果就是大家和平相處、相安無事。劉文輝可以獲益,但是不能貪得無厭。
東北軍就近調動津魯方麵軍的第七十旅入川,做鐵路的守備部隊。為此,他們直屬的炮兵營裝備的重炮全部換成各種小口徑的步兵炮,增加騾馬數量以增強部隊的機動能力。
常蔭槐組織一個鐵路勘測設計班子,準備了必要的物資後勤還有資金,與第七十旅同行,奔赴川南。
東北所負責的這一段,成立了一個股份公司,它屬於中緬鐵路公司的子公司。然後開始募集資金,募資的對象除了東北地區之外,也向英美等西方國家募集,因為美國很主動,已經確定了出資的意向。
常蔭槐這一行人馬隊伍龐大,僅第七十旅就有六千多人,加上勘測等其他人員數百人,差不多是七千人。他們包下多個火車專列分批到浦口,換乘內河輪船到達湖北的宜昌。此時的長江航道,在宜昌以上就隻有拉纖的小木船了。因此,宜昌到宜賓,就隻能步行行軍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