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原始積累

字數:5213   加入書籤

A+A-




    從田中奏折就可以看出,日本國精英中的官僚派、穩健派也不是什麽好東西,他們同樣是主張武力擴張的,隻不過少了一點瘋狂,多了一點理性,知道發動戰爭需要物質準備,比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能夠認清實際的形勢而已。他們沒有鴿派、鷹派之區分,隻能用官僚派、軍閥派來區分。

    田中奏折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在中國鞏固已有的市場,擴張新的市場,以傾銷商品,籌集資金。中國就是日本國商品銷售的大市場,日本國自身的市場太小了。這些商品中以紡織品為主,而紡織品種的第一大宗就是坯布。

    坯布就是原色的布,印染後即可作為成品銷售。

    作為歐洲工業革命的代表——英國,它的起步工業就是紡織業,日本國也是如此,這叫資本的原始積累。那麽東北的工業正在起步,東北的大佬們眼睛盯著的就是軍事工業,是鋼鐵,是重工業,但是,首先高速發展的依然是紡織業。這是經濟的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東北地區的棉紡織業,在多個城市群中率先起步,工廠林立。

    這是什麽原因呢?是利潤,是資本自身積累的需要。

    資本是逐利的,哪個行業利潤大,就向哪個行業傾斜。

    人們的基本需求就是衣食住行,賺錢的行業就要圍繞著“衣食住行”這四個字。食品加工不要說了,碾米、麵粉、釀酒、調料都是賺錢的大行業。從棉花、蠶繭變成布料、衣服被褥這也是大行業。與食品加工來比較,紡紗、織布更容易借助機械提高生產率,因而謀求更高的利潤。

    買高檔住宅、買汽車代步,對於民國時代的人們還是太奢望了,因此,就剩下吃好、穿好這兩大追求了。

    任何國家地區的人們都要穿衣,都離不開布匹,這個市場太大,是社會的剛性需求,是工業化起步階段最賺錢的,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好行業。因此利益決定了工業化國家都要經過這個階段。

    日本國要擴大中國的市場占有量,東北的工業起步,也需要在中國的市場上銷售產品。那麽東北的產品與日本的產品有沒有競爭呢?

    東北與日本是敵對的,如果有商品競爭,則東北希望在競爭中擊敗日本國。可是中國的市場上還有英美法這些西方國家的商品,競爭同樣會波及這些西方列強。並且作為紡織品大國的英國,他們的商品數量比日本更多。

    中國可以對日本國進行紡織品商業戰,但是,對西方國家的商業戰還不是時候。中國的市場是吸引西方列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列強們利益之所在才會支持中國。比如中緬鐵路,沒有了市場,英國人還會積極的參與修鐵路嗎?

    如果中國市場上出現布匹的商戰,不管是低價傾銷,還是賠本賺吆喝。第一個結果是沒有利潤,第二更重要,中英關係迅速惡化!這對中國當前的抗日形勢是很不利的。

    所以搞商品競爭是不合時宜的,那麽東北的產品怎麽辦?產品總要賣出去呀。

    仔細分析一下此時的中國市場,憂心競爭商戰是杞人憂天了,眼下的中國不會出現這個情況。

    中國的市場有多大呢?讓我們算一算。

    布匹的基本計量單位是“匹”。

    1匹布=10丈=33.3米

    一件衣服就要一丈布,一套被褥要兩丈布,再算上其他需要布匹的產品,平均下來,一個家庭一年至少要消耗一匹布,這是民國時期的標準。在現代,一個人消耗幾匹布都不算太奢華。

    當前中國大約是五六個億的人口,那就有一億個家庭,按最低消費也是一億匹布!這是個海量的市場。如果放眼世界呢?市場就更大了。

    眼下民國的狀態是:民族資本與西方列強共同瓜分中國的國內市場,依然不能充分的供給,中國的市場太大了!邊遠地區還要靠手工織布來彌補。在邊遠地區,人們把機器織的布叫做“洋布”還是很稀少的。

    舉個實際的例子,我們看看北京城的老字號。像“瑞蚨祥”之類的,帶“祥”字的字號還有一些,它們都是布店(還有綢緞),賣布的這麽紅火,發大財,是什麽原因?還不是物以稀為貴?布匹貨源不足,才讓生意紅火嘛。在現代,北京的瑞蚨祥還在,可是它不能靠賣布為生了,字號老,可冷冷清清。原因嘛,還不是布匹已經不是稀缺商品了。

    想當年花一兩千買個bp機還要求人托門路,不就是貨源不足嘛。如果布匹多的賣不出去,布店能紅火?

    這就是民國時期中國的布匹市場的情況:市場遠遠沒有達到飽和,餘力很大。

    東北地區的紡織業在迅猛的發展,還有天津、青島兩個特別的城市,這兩個城市都是傳統的紡織業發達的城市。因此,東北方麵的紡織品供貨會越來越多。雖然暫時不會有惡性的競爭,作為迅猛發展的東北,還是要避免與英美發生衝突。

    對於東北地區自身的市場,對於中原繁華地區,則順其自然,商人們追逐利潤,他們自己會販運銷售。除此之外,東北的紡織品和其他商品也要尋找其他的出路。東北當局官方需要努力的是利用自己的便利,主動創造條件,誘導商品進入邊遠地區的市場。比如外蒙古、察哈爾、綏遠、甘肅、新疆、陝西、四川等,這些幾乎是空白的市場,大有可為。

    這種避免與西方商品衝突的做法,當然也便宜了日本人。不過隨著抗日形勢的發展,日本的商品早晚會退出中國的市場,日本人的每一次挑釁都會激起中國國民抵製日貨的風潮。原本的曆史就是如此,現在也不會例外,這兩年已經發生了多起抵製日貨的風潮。現在東北軍勢力影響的東北地區、華北地區,日本貨幾乎絕跡了,他們被驅逐出了中國的北方。隨著中日矛盾的加深,日本貨被徹底地從中國大地上被驅逐幹淨的日子也不遠了。

    至於對西方商品的傾銷管製,那是將來的事情,並且東北當局隻能管東北(進口配額),管不了全國。眼下的中國等於沒有海關,是個全自由的市場。在商品貿易上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遠。

    ......

    河西走廊的交通線,本來是用來援助、支援新疆的,東北軍方麵運送的基本都是軍火,但是現在開始有了變化。東北方麵開始雇傭商隊向新疆出售東北的產品,布匹當然是大宗,還有鋼鐵製品的農具、工具,還有藥品等等,貿易換回來的就是毛皮、棉花、幹果等農牧產品,還有來自西亞各國的商品,比如波斯的毛毯。加上商人自發的販運,東北的各種產品開始大量地進入了新疆地區。

    東北的藥品也是對外貿易的大宗貨物,其原因就是中國各個地區普遍的缺少西藥,這是專利法限製的。東北當局率先與英美等西方國家簽訂了專利的協議,在東北的範圍內保護西方的專利,因而得以建立大型的製藥廠。東北付出了專利費,得到的是大量的藥品,除了東北內部銷售,也會銷往全國各地。

    目前,中國的民間,居於統治地位的還是中草藥,西藥奇缺。特別明顯的反映在各路軍閥的部隊中,西藥曆來都是他們重要的戰備物資。例如,在作戰繳獲的清單中,都要把繳獲藥品若幹,單獨的列出來,由此可見一斑。這是東北藥品打開市場的大好時機。

    鐵器製品在西北地區、蒙古草原上也是缺貨。有的家庭,鐵鍋斷裂了半邊,剩下半個鍋依然當寶貝一樣的在使用。因此,東北使用球墨鑄鐵製造的高質量的家庭鐵器物美價廉,也是備受歡迎的。

    東北當局搞貿易也有一個原則:工廠、大型的商貿貨站等,不能建在別人的地盤上,特別是小軍閥、邊遠地區。因為,無人管束的軍閥們,什麽壞事都敢幹,見到利益,他們武裝搶奪也是可能的,東北方麵不願意承擔這種無謂的損失。

    南京政府直接控製的區域還勉強,他們畢竟是中央政府,做事不會太出格。還有,就是有一定友好關係的大城市,東北方麵也設立了貿易機構,如西安、蘭州、迪化等。但是小軍閥控製的地盤實在不保險。

    比如新疆盛產棉花,如果能夠在新疆開辦紡紗、織布的工廠、公司,則有就地取材的便利,利潤會更好一些。盡管東北與楊增新的關係還不錯,也是不敢吧大型的工廠放在新疆,一旦受損失,東北軍則鞭長莫及,總不能為了一個廠子就開戰吧?

    其他的像陝西省內,東北占據的延長油田,在延長就建立了大型的貨物貿易中心,吸引西安等地的商人前來進貨,東北的貨物就進入了陝西省,甚至通過褒斜道,進入了漢中,進而到達四川。這是一條入川的陸地商路。

    此時,入川的長江水道還不暢通,拉纖的小船載不了多少貨物。所以便利的長江,反而不如漢中這條路。不久的將來,英美承包的疏浚長江河道工程完工之後,東北有宜賓駐軍的便利,也可以搞一個運輸的船隊,入川的貨物量就猛增了。

    國內的貿易為東北帶來豐厚的利潤,也帶來出產於各地的原料,使得東北的工業迅速繁榮。東北沾了中國大市場的光,否則,如日本國的情況就要去開辟殖民地,開辟海外的市場了,自然也就帶來了戰爭。

    說到經濟,在中國有一項畸形經濟品種,那就是種大煙。不少的軍閥都是靠這個養兵,比如雲南。在民國時期,甚至大煙被當做硬通貨,像黃金白銀一樣好用。

    “......弟兄們,給我上!衝上去的,每人二兩煙土!”

    這種場麵,是這個時代裏,軍閥部隊常見的。

    在亞熱帶的山區裏,氣候特別適合罌粟的生長,因此才有所謂的金三角地區。但是罌粟的適應性很強,東北的山區一樣可以生長,眼下的東北就有種大煙的。

    這都是歪門邪道,不懂得經濟建設,缺少財源,沒有生財之路的軍閥們才這麽幹。東北當局發展經濟的路子很寬,當然不能搞這種上不得台麵的東西。

    東北是全麵禁煙的地區,市麵上的大煙館都被鏟除了。可是,東北軍的高官中難免有抽大煙的,這都是遺留問題,隻要不妨礙大局,張作霖也不能管得太寬。

    他也不敢太深管,因為他的兒子張學良就抽大煙!這是曆史事實,當然張學良還算有毅力,他後來戒掉了,這也是曆史事實。戒毒是很難的,從這件事情看,張學良也不簡單,也算英雄豪傑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