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特別縱隊

字數:4757   加入書籤

A+A-




    已經臨近年終,今年的農業已經收獲入倉,農業稅開始征繳。從各地官府報上來的統計數字,今年是少有的大豐收之年。豐收了,農民們吃穿有了保障,政府的稅收豐厚了,是皆大歡喜的局麵。

    到了現代,東北是全國的大糧倉,在民國時期生產的糧食也不少。平常的年景收獲一年就能吃三年,東北是商品糧輸出的大戶。用東北話說:“夏天搗一棍,冬天吃一頓。”這才吸引很多人闖關東嘛。從全國來看,這個年代中國缺糧是常態化的,嚴重缺糧的省份很多。特別是戰亂的地區,更是缺糧,糧食成了第一重要的戰略物資,為了爭奪糧食而引發的軍閥戰爭也不在少數。毛太祖就說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因此,東北的大豐收就增加了東北出口商品糧的數量。既然總體缺糧,那麽糧價就不會低,這就為東北政府和農民們帶來了好收入,出售餘糧的農民也就更富足,關內也能得到一個充足的糧源。農民手中有錢,購買力就強,於是就繁榮了市場,刺激了工業,這是一套良性循環。

    這個年代的農業基本是靠天吃飯的,水利工程不能說沒有,但是不多。至於優良種子的培育,專業的種子公司那是現代的事情,此時還沒有,化肥的使用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單位麵積的糧食產量還是低水平的,達不到現代的畝產千斤糧。但是也有好處,那就是能夠保證食品的“全綠色”。

    農業收入的好壞,第一靠風調雨順;第二靠社會穩定,沒有戰亂;第三靠官府的好政策,少盤剝農民,少刮地皮。

    東北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並依法強製執行,地租是三七開,地主拿三,佃戶拿七。其實這個政策在東北很容易執行,就是不搞減租減息,地租也高不了,原因就是地廣人稀。可耕種的土地很多,勞動力少,無地的農民少,需要佃田地耕種的佃農少。地主的佃租開高了,就沒人佃他的田。這也是個市場供求關係。

    可以耕種而未開墾的荒地非常多,特別是山區,到處都是,山坡地也能種玉米、大豆、高粱。這些荒地,有的有地主,更多的是無主之地。當然了,無主之地,那就是國有土地,國家(官府)是可以出售的。

    東北軍一係很多的大貪官就是靠權力占有大量的國有土地,謀求私人財富的。,這個貪汙辦法比較隱蔽,一般人不知道,一紙地契就改變了國有土地的所有權,比如常蔭槐就在黑龍江占有大量的土地。

    東北農村的這種狀態造成比較和諧的農村環境,由於土地而引發的社會矛盾比較少。因此,破壞農村穩定的因素,第一是戰爭,第二是土匪。抗日戰爭基本結束之後,東北大地就安定下來。如果哪裏再有動亂那就是鬧土匪,這就是地方保安部隊的責任了,出動剿匪即可。其實農民生活無憂,誰願意上山當胡子?農村富足,土匪就少了,這也是良性循環。

    農業是工業的基礎,農業的狀態好,工業的發展勢頭就好。

    東北的普及教育水平高,農民識字讀書的也不少,有知識就可以看書看報,思想就開闊,少保守。挖地窖存銀子的土財主就少,即便在農村,也有不少人投資小作坊,小產業,為資金找出路,形成初級的資本運作模式。存在地窖裏的銀子是死的,投到產業裏的資金是活的,自己多賺錢,也繁榮了社會。

    無處不在,數量眾多的小產業是大工廠,大產業的基礎。

    例如汽車製造廠,需要買鋼化玻璃做車窗,需要買結實的帆布做車棚,需要螺絲螺母,需要電器開關,需要各種規格的電線,需要管路閥門......甚至需要鐵鍬、錘子、柳條筐、掃帚、簸箕,如此等等,這些雜七雜八的都要自己製造嗎?那是不可想象的。

    工業社會也是個大群落,大中小的企業、工廠、作坊數量眾多,相輔相成,這才成就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例如東北引進了德國造飛機的技術,如果東北沒有一定的基礎,德國的廠子它也無法運轉。一個孤零零的飛機製造廠,一架飛機也造不出來。

    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走上了良好發展的道路。

    ......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富強也不是某一個地區一枝獨秀,中央政府所管轄的範圍更大,而且是中國的主要地區。這些地方都走上富強之路,才能改變中國的落後麵貌,才能不挨打,才能挺直了腰杆,進入世界民族之林。

    遠的不說,日軍兩次在上海發動戰爭的曆史在即,如果中國不內亂,強一點,多一點槍支彈藥、飛機大炮,是不是可以少一點損失,多一點戰勝日本人的可能性呢?淞滬會戰中中國的軍隊的表現也有不少的亮點,如果中國不是太虛弱,有沒有打贏的可能呢?

    東北當局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別人,東北的強國理念別人未必能接受。因為不少人所關心的、所忙碌的是如何“打天下”?不少人還信奉“有槍就是草頭王”!他們並不關心生產經濟,哪怕手握著大刀,他們的心思也是如何奪權,“權利”就是一切,國家的窮與富他們不在乎。

    要想全國向好的方向轉化,東北軍出兵統一天下行不行?其結果適得其反,因為,那就是一場全國大戰。我們不說日本人、美國人、英國人、蘇聯人會不會乘虛而入,我們假定外麵的狼都吃飽了,撐得動不了,站在一邊賣呆。

    東北軍與國民黨大打出手,可能還有西北軍、晉綏軍、桂係、川軍、雲貴軍,甚至還有藏軍、新疆軍什麽的在旁邊,今天幫這個,明天幫那個,一場大混戰。其結果是什麽?全國打個稀巴爛,本來還算富足的中國變成了一窮二白。到處是殘垣斷壁,滿目瘡痍,全國的精壯勞動力損傷慘重。不管最後勝出的是誰,這個結果好嗎?曆史將作何評價?

    為中國計,為天下民眾計,當前的中國最需要的不是戰爭,不是動亂,不是破壞,而是需要和平,需要穩定,小日本可是虎視眈眈的在旁邊看著呢。貪官可能有,政治可能不清平,總比內部混戰、強敵入寇的損失要小吧?更何況惡人總會當政嗎?多行不義總會被曆史拋棄。

    ......

    眼看就要入冬了,張作霖如果不啟程返回承德,為了躲避嚴冬,躲避大草原上的白毛風(雪暴),就隻能等待來年開春了。東北的事務不能丟下不管,於是,在9月中旬,張作霖一行踏上了返程的路,預計10月中旬回到承德。張作霖和趙三本都知道,中原大戰的序幕即將拉開,寧夏地處西北,有些事情怕要波及到寧夏。因此,在臨走之前,他們把寧夏的高級官員都召集起來,麵授機宜。

    張作霖囑咐寧夏方麵軍軍長藏式毅和寧夏省長翟文選:對待內亂,東北軍要持不介入的態度,靜觀其變。對外的表態以大帥府的態度為準。但是有一個重大的原則,那就是到新疆的通道必須保持暢通,不允許被截斷。應該密切監視各方的動向,特別要監視西北三馬,因為新疆通道的威脅主要來自於他們。

    ......

    9月20日,張作霖返程路過烏梁素海,順便視察了特別縱隊的秘密營地。張宗昌早幾天已經率領其部下進駐了新的兵營,並且按照總參謀部的命令開始了整編。

    整個縱隊將下轄兩個師級的支隊,支隊之下的團將按照東北軍的習慣番號排序列。縱隊司令部有三個直屬團:即裝甲車團、築壘地域團和輜重團。還有一個縱隊直屬的中隊級的航空隊,擁有戰機9架,在東北軍中,設直屬航空隊尚屬於首次。縱隊的總兵力將達到26000人,可是目前特別縱隊隻有15000人,缺員一萬多。為此,張宗昌派出去到遼吉黑三省招兵的隊伍已經出發,他們招收的兵源將以東北地區的白俄人為主要對象。有一點需要說明,白俄人也不全是白種人,亞洲種族的人口也不少,有哈薩克族、蒙古族、鄂溫克族、滿族等等,甚至還有不少的漢族人。

    在這支部隊中,隻有政訓官係統幾乎全部是東北本地的漢人,再就是各級軍官中,東北的漢族人也不在少數,而士兵當中,漢族人就比較少了,不足一成。

    給他們的招兵訓練時間是這個冬季,到了明年開春,要整編訓練完畢,並且開始執行作戰的任務。

    特別縱隊即將擔負的作戰任務是針對蘇俄及其外蒙古偽軍的,作戰方式將以遊擊戰為主,因此,部隊的編製和裝備就都要適應這個戰場的情況。

    頭一個特點是重視機動能力。因為他們活動的地域在外蒙古及其北部西伯利亞的高寒地區,這裏都是地廣人稀之地,活動範圍及其廣闊,上千裏的行軍將是常態化的。為此,就要配備大批的馬匹、車輛,還有適於冬季的爬犁。

    在廣闊的地域作戰,隨時隨地都可能擺開戰場,這就要求部隊自身攜帶輜重的能力要強,馬車、爬犁、汽車就要配備充足。因此營級以上的單位都要有輜重隊的編製。

    在草原上騎馬的部隊,可不一定都是騎兵,特別縱隊各個部隊的士兵都騎馬,但是大部分是步兵,真正的騎兵很少。騎馬行軍,下馬打仗的部隊應該叫做“龍騎兵”。

    因為蘇軍的火力強,特別是炮兵,蘇軍打仗的特點就是火炮多,大口徑重炮多,炮彈多,蘇軍打起仗來都是密集的炮火轟擊。因此,特別支隊也要具備一定的炮兵力量。作為遊擊隊,火力可以稍差,但是不能差得太多。因此,營連級都有火炮,團以上就要有重炮。當然了,不管是什麽炮,運輸、機動的能力一定要強。

    外蒙古傀儡政府的軍隊當然是傳統的蒙古騎兵為主了,對付騎兵的利器就是強大的火力,包括火炮、輕重機槍、榴彈發射器、衝鋒槍、自動步槍等等。因此,特別縱隊的每個班都配有湯姆遜衝鋒槍,排一級就有輕機槍,連一級就有重機槍和迫擊炮,此外還有工兵布雷和拉設鐵絲網。所有的這些,都構成了對蒙古偽軍騎兵的打擊力量。(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