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地方政權

字數:6411   加入書籤

A+A-




    從東北軍進入蒙古起,就要鼓勵移民了,漢族和南部其他蒙古部族的人群是主要的移民對象。那麽在蒙古實行強化治理的政策就必須要區別不同的人群,總不能對移民也當做奴隸來嚴加治理吧?那樣誰還會來?可是對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政策,這會不會讓蒙古原住民感到遭受了歧視待遇,成了二等公民呢?

    不同的政策,人們當然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是難免的。但是預計不會很強烈,也不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其主要的原因是這兩種人群生活的環境完全不同。蒙古原住民幾乎全部從事遊牧業,生活在大草原上,是分散狀態;外來人口從事商業、工業、礦業和基本建設,在城鎮或工地上,他們的生活都是圍繞著城鎮,是集中的狀態。

    於是東北當局的政策就演變為城鄉差別了。對城市戶籍的人口比較寬鬆,草原上的治理比較嚴厲。原住民也是有少量生活在城鎮中的,這些人自然就脫離了嚴格的管理。這倒不是疏漏,因為生活於城鎮之中的人們,其思想要開化一些,更容易接受中華的文化。在外來人口居多的環境中,更容易被同化,因此,也就可以適當地放鬆管束。

    眼下,特別縱隊的任務還是平定地方,按計劃,第一步就是庫倫地區,也就是蒙古省的東半部。他們平定的過程就是建立政權的過程,建設政權就需要任命官員,這第一批官員的成分是:特別縱隊中的各級政訓官和教員,這是主要的成員,省級、地區級、縣級政權的主官都是他們。雖然特別縱隊的士兵裏,白俄人最多,但是政訓官係統基本上都是漢人。部隊的軍官暫時充當地方官員,這是過渡的辦法,很快會有內地過來的官員來補充替換。

    人數最多的還是從熱河省選拔過來的蒙古族官員,比如我們熟悉的嘎達梅林就在其中,當然他的蒙古名字不叫嘎達梅林,而是莫勒特圖那達木德,很囉嗦的名字,他的漢語名字叫孟青山。東北範圍內蒙古族人最多的就是熱河了,所以要在哪裏選擇大批的官員和政府雇員。使用蒙古族人的官員那是很自然的,他們容易被蒙古民眾接受嘛,起碼沒有被外族統治的感覺,所以,越是到基層,越是頻繁接觸民眾的官員,就越要選擇熱河的蒙古族人。今後,也會逐步地選擇本地的蒙古族人,但那是以後,現在還不行。

    政權中還有一批特殊的人,那就是——僧侶,他們也是隨著特別縱隊一起到來的,並且還在陸續從內地抽調。和尚喇嘛當然不會在政府的衙門裏,他們會去主持各地的寺廟。在蒙古,有土木建築的寺廟叫做“庫倫”,這種寺廟極少,更多的是一個或幾個大帳篷,也是固定於某地很少移動的。今後,東北軍當局會考慮為他們修建像樣子的廟宇,宏偉的廟宇,才有收攏信眾的威嚴嘛。對於宗教,東北軍是非常重視的。

    這個年代在蒙古的村鎮很少,村鎮裏的建築更少,不過是舊王府或者佛教廟宇,更多的是帳篷。東北軍也會為各級政權建立固定的居所,並且隨著各地建設的展開,這種狀況會逐步地改變,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城鎮化,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但是,目前基層的鄉村官員還是要使用帳篷,跟隨著牧民的遊牧而移動,這是牧民生活方式所決定的。遊動的狀態,帶來的第一個不便利,就是通信和行政上的上下通達不快捷,這還要靠通信技術的進步來彌補。

    另外,今後省一級的地方軍還是需要建立的,邊境線上的崗哨、巡邏隊還是需要的,野戰部隊不能被這些任務綁住手腳。按照計劃,他們也會像甘肅河西走廊上的情況,建立航空兵部隊,利用飛機巡邏,在地廣人稀的蒙古還是比較便捷的。

    眼下東北軍平定、清理東部地區的頭一個重點就是蒙古省的最東端,那個位置對應著黑龍江省的滿洲裏地區。

    在現代,滿洲裏屬於內蒙古自治區,但是民國時期,屬於黑龍江。並且民國時代,東北三省曾經劃分為東北九省,這情況太雜亂,我們就忽略了。

    在那裏,曆史上曾經發生過有名的諾門罕戰役,關東軍被蘇聯紅軍猛揍一頓,並且俘虜了大量的日軍,誰說日軍不作俘虜?此處就是很好的例子。

    現在哪裏是蘇聯遠東鐵路的重要節點,在滿洲裏駐紮有蘇軍的部隊。後來,蘇聯的鐵路會從這裏進入蒙古,但是現在還沒有。

    如果黑龍江省沒有老毛子的勢力,東北的鐵路是可以從這裏進入蒙古的,很方便,路途也不遠。可是,目前的形勢下就不能考慮這條路線了,隻能考慮從阜新到庫倫的線路。

    這裏最大的城鎮叫做“克魯倫”,在現代,它叫做“喬巴山”當然是紀念喬巴山這個混蛋而改的名字啦。

    從以上所說的形勢來看,這處最東端的地區,就是特別縱隊清理庫倫地區的出擊重點。因此,部隊休整幾天之後,第一支隊的第615騎兵團就快速的向克魯倫出擊了,以便控製這一地區的核心。縱隊還會為他們增強炮兵配置,這個團暫時就要在克魯倫建立防禦,當然是防老毛子啦。

    情況和預計的差不多,蘇聯紅軍本來不多的部隊都自行撤離了,偽蒙政權的兵已經是樹倒猢猻散,占領克魯倫並沒有像樣的戰鬥。

    特別縱隊到達這裏還有一個特殊的任務:那就是聯係滿洲裏的黑龍江省東北軍的部隊,經過他們的聯絡,釋放抓捕的蘇軍戰俘。

    滿洲裏是中國的國土,當然有東北軍駐紮。但是,它又是蘇聯中東鐵路的重要車站,就像日本人的鐵路守備隊一樣,蘇軍也有鐵路守備隊。中蘇的軍隊同處一城,在這裏兩國部隊之間很方便聯絡。

    既然這裏這麽重要,修建一個要塞工事群不行嗎?特別縱隊自己就有築壘地域部隊,很方便呀。無非需要一批鋼材和水泥罷了。

    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此地不能修建要塞工事。這是為什麽?答案是需要因地製宜。

    蒙古少山,雖然此地是山區,但是山體矮小,叫做丘陵地帶更合適,各種地形都構不成障礙。蒙古大部分地區都是這樣的,隻有北部和西部邊界處例外。

    在這種地形上,要塞工事再牢固也沒有用。敵軍打不下來,可以繞過去,或者吧要塞包圍起來,長期的圍困。修建要塞豈不成了畫地為牢?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裏邊。因此,在這裏作戰隻能是運動戰,是野戰,沒有別的選擇。

    我們看看克魯倫城的位置,它並不靠近邊界,在距離邊界老遠的地方設防,就是為了適應這裏的情況。以此城為支撐點,進行野戰的戰鬥。

    作戰的方法策略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條件的改變而變化,教條主義會吃大虧!

    ......

    溫都爾汗小城。

    這個地方國人有點耳熟,是因為文革後期林彪的座機墜落於此。

    在一塊空地上,聚集了上千的牧民,用一輛勒勒車代替講台,孟青山站在車上正在訓話。

    能夠聚集這麽多人集中訓話,這得益於偽蒙政權的“圈地牧羊”,否則,那裏有機會把這麽多的蒙古牧民集中到一起?遊牧中的牧民們,兩三個家庭都難得在一起相聚,原因當然是為了放牧牲畜,都是一家一戶的相隔幾裏、十幾裏。這麽多人聚在一起,除非是蒙古人的“那達慕”聚會,否則絕不會有的。

    孟青山就是嘎達梅林,但是他沒有造反,也就沒有產生嘎達梅林這個名字,他的蒙古名字太囉嗦,不好記憶,我們還是用他的漢名孟青山吧。他現在是溫都爾汗的縣長,掌握著一個縣的軍政刑名大權,幾乎相當於一個王爺了,而且是比較大的王爺,地位不低呀!

    東北軍建立的縣級政權中,除了縣長當然還會有輔助的官員、雇員,但是人數絕對不會多過十名!(當然還要養五六十個兵)人太少了吧?絕對不少!為什麽呢?這是因為人口基數的問題。現在的蒙古,一個縣也就是幾萬人,人多的也不過十多萬。在現代,也就相當於一個居民小區的人口!管理一個小區要多少人?如果縣長、副縣長一大堆,再加上公安局、財政局、工商界、稅務局、勞動局等等的臃腫機構,正副局長多的數不清,像現代那樣,一個縣的官員、公務員就數百上千的。那麽,處於原始經濟的狀態的蒙古,養活的起嗎?一個牧民家庭有四五口人,就要養活一兩個官員?那是絕無可能的,不是餓死官員就是餓死牧民。

    “......現在你們都是中華民國的子民了!蒙古省新的官府成立了,我叫莫勒特圖那-達木德(孟青山的名字),我就是你們的縣長。你們的這個白音布赫牛錄,今後就叫做‘白音布赫鄉’了,牛錄的名稱不再使用了。這一位,名叫巴雅爾,就是你們的鄉長,今後你們的放牧、供奉牛羊(交稅)都由他來管著。”

    巴雅爾當然是來自熱河的蒙古族漢子啦,他挺胸疊肚地站在一旁,非常的神氣。下麵的牧民們是一張張麻木的臉,毫無表情,沒有反應。你絕對不能期待他們鼓掌、叫好、喊口號!中華民國是什麽他們可能完全不懂。

    孟青山當然是用蒙古語講話的,漢語他們還聽不懂。

    蒙古的部落沿襲前清八旗的製度,最基層的,稱之為“牛錄”,一個鄉可能要包含好幾個牛錄。

    “......從現在起就沒有圈地牧羊了,你們可以帶著自己的牛羊,帶著帳篷,在巴雅爾鄉長指定的草場上去放牧了。”

    “轟......”

    下麵的人群轟動了,七嘴八舌的說什麽的都有,這讓他們很興奮。能夠放牧,就可以繁殖牛羊,也就能吃飽(蒙古人的主食就是肉),能穿暖了(穿羊皮襖)。這是盼望已久的啊!

    “請達木德王爺的示下......”

    一個大膽的牧民要提問,巴雅爾立即訓斥道:“混蛋!是‘縣長’,不是‘王爺’!”

    “......達木德......縣......縣長大人,請縣長大人的示下,我們的牛羊都歸自己嗎?”

    偽政權搞了幾年的集體經濟,牛羊都歸公了,現在讓他們放牧,他們不敢相信自己還能擁有牲畜。

    孟青山說道:“草原上有春夏秋冬,牧民就有自己的牛羊!自己放牧、繁殖的牛羊當然是自家的啦,就像圈地牧羊之前一樣。”

    “轟......”

    人群騷動起來,反應熱烈,異常的興奮,議論紛紛。

    “不要亂說話!聽縣長大人訓話!”這是鄉長巴雅爾在維持秩序。

    現場慢慢的安靜下來之後,孟青山繼續訓話:“從今天起,你們的勞役、兵役都取消了,不會再征用你們服役,你們安心牧養你們的牛羊就行了。”

    “轟......”

    下麵又轟動了,巴雅爾再次的維持秩序。

    “......過幾天,你們的巴雅爾鄉長就要開始征兵,當新官府的兵是有軍餉的,不但自己吃飽,還可以贍養家人。”

    總之,都是好事情,會場越來越熱烈,麻木的臉沒有了,一個個的都笑開了花。

    “......官府知道你們的牛羊不多了,所以,今年的奉獻(稅)緩交,平均加到今後的三年裏。繳稅的規矩是十抽一。”

    這個緩交稅是臨時發現的情況,新官員們接觸到牧民之後才發現:在偽政權的集體經濟模式之下,牧民已經窮困到了極點,不要說抽稅,牧民現在的衣食都成了問題。本來,今年的稅免了就算了,也沒有幾個錢,政府不指望這個。但是,本著從嚴治理的原則,就不能免,不拘多少以後一定要補上,官府盲目地行善示好不見得有好結果,所謂的“升恩鬥怨”就是這個道理。當他們知道感恩的時候,才能行善政。

    十抽一的稅是相當重的稅了,比東北現行的零五稅率加了一倍!可是,對於眼下的蒙古牧民還屬於減輕了負擔,因為,他們除了納稅之外,其他的負擔都免了,特別是勞役和兵役,這兩項都是無償的奉獻,哪怕每年一個月,也是巨大的負擔。

    還有,被征的兵有軍餉,這可相當於王爺親兵的待遇了,從前,非親信之人是得不到這個恩典的。

    到會議最後,又無償地送給每戶一個礦石收音機和幾米鐵絲(做天地線),並現場演示使用的方法。東北之聲廣播電台的蒙語廣播已經開始了,贈送收音機就是宣傳、教化的手段,是引導他們逐步的認同大中華文化的重要方法。首批必須贈送,再便宜的東西他們現在也買不起,這些牧民現在就是赤貧。有些人恐怕還要幫一把,借貸幾隻牛羊,否則,他們起步自立的能力恐怕都沒有了。

    為此,官府還特意從熱河購買的一批牛羊運送過來,每一戶十幾頭牲畜是個底線,沒有牲畜他們如何放牧?(m.101novel.com)